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别让数据名词骗了你——透视氢弹背后一些有趣的东西 -- 黄河故人

共:💬117 🌺1718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黄河既然提到了英国的那颗弹弹,我也多说几句

这颗当量70万吨的加强型原子弹是有史以来最大当量的裂变核武器,美国1952年爆炸的MK18也只有50万吨。不过,该弹真的是相当的败家——因为一颗就用去117公斤高浓缩铀,几乎是英国1年的产量,并且比威力还不如美国的那颗(只用了约60公斤)。并且,将这些总量远大于临界质量的高浓缩铀放在一颗弹里,使用和维护都非常麻烦和危险,一旦发生诸如载机坠落的事故,那几乎100%会发生自行裂变反应,到时候即使达不到全当量,但几千吨的威力还是有的。所以,为了伺候这么一个烫手山芋,英国人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安全装置:在内爆式结构的中心放进上万颗钢珠,以防止每块浓缩铀因事故或其它原因和相邻铀块接触。但是这么一来,另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万一战争爆发,你总得把那些钢珠弄出来吧。而这个过程,据测试发现至少需要45分钟,可以想象战时花的时间更长。

所以,英国人的这型加强原子弹只是在氢弹形成战斗力前的一个“填补空缺”的武器,没服役几年就淘汰了。

再多说一些,

英国的原子弹在理论研究上是没多大困难,毕竟老大帝国的深厚底子摆在这儿,加上还有一批参加过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其中就包括那位有名的福克斯),真正难的是战后百孔千创的国民经济和几乎破产的政府财政,所以最后直到1952年才爆了第一颗。

可氢弹就是另一回事了。它的重要性和威慑力自不用说,而且英美两国的特殊关系在战后、尤其是50年代那会因为去殖民化等一系列问题闹得很不愉快,加上美国显然希望在西方阵营里独掌这门绝技,所以对英国关上了核合作的大门。

但当时英国还有那么一股约翰牛的韧劲(不像6、70年代日渐病夫化),所以就开始了自己的氢弹计划。自然难度很大,用一位科学家事后说的,就像是“一个瞎子在一间漆黑的房间里找一只黑猫”。不过一个有利的地方是他们能够分析1954年美国在南太平洋进行的“城堡”系列试验(也就是那个导致“第五福龙号”事件并间接催生日本那一批核辐射怪兽电影的试验)中的放射性尘埃,从而间接地推出氢弹的一些秘密。这样到了1956年终于有了眉目,而因为在苏伊士危机中惨败,英国政府也希望用氢弹来挽回一些面子。

就这样1957-58年,英国在南太平洋的圣诞岛(今天好像不叫这个名字了)进行了4次氢弹试验。头两次均失败,爆炸威力远小于设计当量。直到第三次,也就是当年11月8日的Grapple Y试验中,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而后1958年进行的4次试验也取得理想的成绩,并达到了初步的小型化(即我们的“1100”标准)。而且,英国的氢弹使用了球型次级,这个在当时也是一个独创、走了一条和美国人的圆柱型次级不同的路(无独有偶,我们1967年的那颗氢弹的次级据说也是球型)。

但是,英国政府也意识到依靠自身实力,无法维持一个有效的核武库,而随着英帝国的衰落和殖民地的纷纷独立,从政治上说也没有必要。所以英国人随后就把自己的氢弹研制能力当作和美国人做交易的筹码,进而1958年年底,美英两国签署了全面核合作的协议。里面的内容就包括美国提供潜射核导弹供英国潜艇搭载,以及核弹头的设计图供英国人自行改进和生产,英国的核武研制,也纳入了美国的轨道。在这以后,英国就没独立设计过“完整的”核武器(注意这里的用词,事实上以后美国核武小型化的过程中,还是有英国专家的贡献),而那些在1957-58年试验过的国产氢弹设计,也被美国设计取而代之,从没有真正被批量生产过。

通宝推:ifever,Alarm,黄河故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