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距离麦克米伦凯旋式的再次当选又过了一年以后,他进行了一次十分令人难忘的演讲。苏伊士危机期间最苦涩的讽刺在于美苏两国同时谴责英国是反动帝国主义的老窝,但是与此同时英国正拼命想从帝国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紧随着印度独立是非洲与中东帝国框架的分崩离析。苏丹曾是英国骑兵大战激进穆斯林的战场,1956年它获得了独立。黄金海岸曾是非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一年之后这里就成了加纳。紧随其后的是前非洲属地令人目眩的独立大潮——索马里兰(索马里),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坦噶尼喀(坦桑尼亚),桑吉巴,北罗德西亚(赞比亚),乌干达,尼亚萨兰(马拉维),斯威士兰以及巴苏陀兰,此外还有毛里求斯与马尔代夫群岛。这些国家中有的并没当几天英属殖民地,其他国家则有着大规模白人聚集区,这些白人要么回国,要么十分不情愿地学习与新政府打交道。但是英国撤退的规模与速度在国内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有一些极右翼政治团体发动了抗议活动,例如帝国效忠者联盟(1),但是大多数人只是把这一切当戏看而已。
四十年代时人们觉得非洲将会成为英国国际新地位的基石,而且殖民地国家还远远没有做好独立的准备。不到十年这一切都被人抛到了脑后。伦敦督促这独立进程的推进。麦克米伦1960年在开普敦进行了他执政期内最有影响力的一次演讲,这场“变革之风”演讲将被人们永远铭记。这场演讲之所以如此令人难忘倒并不是因为其内容,而是因为英国首相居然在白人至上主义掌控下的南非议会里面,面对着日后种族隔离政策的制定者们做出此番宏论,这一招着实把这帮人以及英国国内一大部分保守托利党人吓得不轻,右翼政治团体周一俱乐部(2)当初就是为了抗议这番言论而成立的。麦克米伦宣称国家意识的觉醒正在席卷非洲大陆,他对目瞪口呆的听众们说,“变革之风正在横扫非洲大陆”,无论你接受与否,这都是事实。时任南非首相的亨德里克.维沃尔德(3)反唇相讥道英国佬只是在跟黑人说软话而已,他们手头的麻烦已经够多了,用不着他来添乱。
伦敦怎么一下子就认怂了呢?部分原因在于对局势的观察。法国人正在撤出非洲,比利时人也是,留下的是血淋淋的刚果内战战场。麦克米伦的私信显示他认为二战已经彻底改变了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战后我们真正见到的是黄种人与黑人摆脱白人控制寻求自主领导权的反叛。”*37* 但是这场反叛未必非得流血不可。黄金海岸于1957年在夸梅.恩克鲁玛(4)领导下比较平和地获得了独立,这使得伦敦认为还有更文明的撤离方式。
此时肯尼亚正陷身于一场针对白人居民以及同情他们的黑人的恐怖主义战争,叛乱是由神秘的矛矛党(5)领导的,向英国人显示了恋战不决的危险性。矛矛党叛乱不是什么浪漫的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漫长而血腥,充斥着断肢、分尸、强奸以及诡异的黑魔法誓词。白人其实死得很少,但是黑人伤亡数字惊人。较有经验的领导者,例如乔莫.肯雅塔(6)——之后我们还会见到此人扮演一个没那么光彩的角色——都在监狱里,结果矛矛党就落到了愤怒的年轻人手中。当地的白人定居者在整个非洲也算得上是最富裕、最自信的,他们的反制策略也十分强横。射杀黑人成了他们用来赌钱的比赛,甚至还有计分板。安保人员夹在双方之间,用经典的反颠覆战术来对付反叛,尽管他们对于当地白人没什么好感:“我恨死他们了,这群中产阶级人渣。”一位安保人员这样对自己的妻子说。到了五十年代末,英国政府军总共杀死了大约10000名基库尤部族成员,还绞死了1000多人。80000余人被关进了环境严苛的所谓训诫营。最终只有一名最强硬的矛矛党人留了下来,在一个名为霍拉的训诫营,11名矛矛党干脆就被警卫谋杀而死。这些故事很快传遍世界,使得英国政府极其难堪。艾诺.鲍威尔在议会进行了一场被有些人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议会演讲来谴责英国政府的行径。与此同时在尼亚萨兰,新一轮暴力镇压导致了51名黑人被杀。所以到了麦克米伦进行演讲的时候,保护他原本就看不顺眼的白人移民似乎要比撤离还要危险。
麦克米伦和他的自由派殖民地大臣伊安.麦克劳德(7)在报纸上的形象可谓风光一时。报纸看到的是思想自由而务实的政客,这些人意识到了进一步加快去殖民地化的时代趋势。毫无疑问他们受到了苏伊士危机的影响,认识到了世界的走向。但是现代非洲的历史应该会使所有人都对英国去殖民地化的时机与方式打个问号。这是一个失败的大陆,英帝国时期的执政者在地图上划下的直线将会引发骇人的内战与部族战争。这些在桑赫斯特受训,在大英帝国内部成长起来的人们将会成为腐败的独裁者,在最坏的情况下甚至还会变成怪物,例如乌干达的阿明。在这些思想自由、智识超群的解放领袖,五六十年代伦敦左派的座上客当中,真正成为非洲黑人世界进步人物的其实少之又少,纳尔逊.曼德拉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军事政变,监禁反对党,部族血仇与饥荒接踵而至,作为前统治者的英国难辞其咎。英国是不是受到了某种政治歇斯底里情绪的影响,从非洲撤离得太快,丝毫没考虑到善后工作的开展呢?去殖民化的如此高速或许并不像我们一直以为的那样足以称道。
英国从殖民地的撤离当中难道就没有成功的行动吗?对于国家自豪感来说,万幸的是以上并非故事的全部。这不是另一块殖民地如何繁荣发展的故事,例如新加坡或者加勒比海,或者所谓的白人英联邦国家。并非所有的战争都已失败结束,在朝鲜毛的野心就得到了挫败。不过通过情报而去的胜利的战争中最好的例子被今天的我们称作“紧急情况”,从1948年起到1960年止——这也是有史以来最长的紧急情况。
马拉亚因为一种树木的存在成为了当时世界工业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这种植物的种子最早是伦敦皇家植物园(8)从巴西引进的,栽种在热带温室里,又在19世纪七十年代引入马拉亚并迅速生长起来。到了战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橡胶都要由马拉亚供应。橡胶与当地的锡矿一起使得马拉亚成为了英国殖民地当中为数不多的盈利地区。但是到了四十年代末期,这里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共产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反抗英国统治的战场,战火整整燃烧了十几年。之所以我们今天不谈论“马拉亚战争”的原因十分奇怪,当地保险公司的许多条款会在战争状态下遭到终止,因此这一事件就成了“紧急情况”。
一开始的事态十分难看。共产主义者的武装纠缠住了英军主力,杀死了大量橡胶园工人。然后包括苏格兰警卫营在内的英军也还以颜色,向当地的中国村民施加了同样的暴行。之后,一套新战略得到了发展。这套战略的发起人是英国殖民史上最后一位,也是最不为人知的一位英雄,杰拉尔德.坦普勒(9)。他指挥直升机作战的方式前所未见,他把整个村庄从丛林中搬迁出来,切断他们支持叛军的渠道,并且对他们实施了宵禁。不过除了这些不得人心的手段之外,坦普勒也采取了新式的怀柔安抚政策来争取当地的中国居民。道路,清洁用水,学校,医院,民选村委会以及相对守规矩的警察,这一切都起到了机关枪与直升机起不到的效果。在共产主义者最终被击溃后,马拉亚成立了亲英国的独立政府。马拉亚的繁荣证明了帝国力量深思熟虑的撤退行为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马拉亚之后,共产主义者无论在亚洲还是在非洲都再没能对英国发动成功的反叛。假如美国人好好研究一下马拉亚,那么越战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ague_of_Empire_Loyalists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day_Club
(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5%BE%B7%E9%87%8C%E5%85%8B%C2%B7%E5%BC%97%E5%80%AB%E6%96%BD%C2%B7%E7%B6%AD%E6%B2%83%E7%88%BE%E5%BE%B7
(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B8%E6%A2%85%C2%B7%E6%81%A9%E5%85%8B%E9%B2%81%E7%8E%9B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u_Mau_Uprising
(6) http://baike.baidu.com/view/928048.htm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Iain_Macleod
(8) http://www.kew.org/
(9)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rald_Templer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惭愧了,最近正在努力挣饭钱中…… 万年看客 字52 2011-08-18 00:58:56
🙂看客兄的翻译水准真是惊人 bayerno 字46 2011-08-03 06:01:13
🙂您这是折杀我了 万年看客 字157 2011-08-03 08:00:41
🙂(17)留在身后的烂摊子
🙂通常译名是马来亚,不是马拉亚 苍野 字0 2012-06-25 06:21:51
🙂应该是“马来亚”和“华人”吧? 南渝霜华 字0 2012-01-02 05:32:16
🙂马拉亚是我的笔误 1 万年看客 字36 2012-01-02 06:22:38
🙂最后翻译马拉亚多数翻译是马来亚吧 A9411004 字0 2011-07-31 07: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