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人信仰手册》前言 -- 镭射
要向宗教信徒解释中国人的信仰,特别是无宗教信仰者的信仰,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向他们介绍中国人的世界观,也就是向他们说明,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在先秦时期,关于世界本原的探讨并不是诸子百家讨论的重点内容。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只有《道德经》比较系统的讨论了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意识的讨论,始自佛教传入之后。作为印度哲学的一个分支,佛教有一套完整的本体理论。它从个体生死问题出发,认为人所生活的实际世界是虚幻无常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没有自存性,也就是所谓“万法皆空”。面对佛教的这一理论优势,宋明儒学家的应对就是通过构建儒学自身的本体论,来弥补儒学在这方面的缺陷。最终,宋明儒学家们完成了三种儒家本体论,即程颐、朱熹所代表的理本体论(理学),陆九渊、王阳明所代表的心本体论(心学),和张载、王夫之所代表的气本体论(气学)。在这三种理论中,理本体论取资于佛教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说,心本体论取资于佛教禅宗的“佛性在心中”说,只有气本体论是张载、王夫之等人通过对《易经》的重新释义和阐发建构起来的,是中国的本土原创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它的理论水平很高,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水平。因此,我在这里就将其作为中国人的基本世界观念的代表加以介绍。
中国古人是从水的三态变化中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可以相互变化,气体和固体也可以相互变化,然后又发现,不仅水如此,其他物质也是如此。由此“气”被从现实的“气体”概念中抽象出来,作为一种有“质量”和“能量”而无“形象”的存在,被作为世界的本原看待。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本论”的基本思想。
从现有资料来看,气本论思想的萌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最有名的就是《庄子·知北游》中的这段话:“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在佛教传入后,这一理论被反佛论者发掘出来,以对抗佛教的“空寂”说。南朝梁僧祐撰《弘明集》中就引用过反佛论者的这样一段话:“有无之说,必存乎聚散。聚散气变之总名,万化之生灭。”(《弘明集》卷五《沙门不敬王者论》)。这说明,气本论的基本思想,至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形成。
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气本论思想体系的思想家,是北宋的张载。据他自己说,他是在读《周易》时,读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易传·系辞上》),发现圣人只谈“幽明”,不谈“有无”,从而意识到“气”的存在,“知太虚即气”(《正蒙·太和篇》),认准世界只存在“幽明”之分,而无“有无”之分,从而为否定佛教的“空无”说奠定了哲学基础。
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对“气”作出了如下描述: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张载在这三段话中所表达的思想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所谓“太虚”,就是空间。也就是说,空间就是气的本体。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空间是气的存在形式。
第二,所谓“客形”,可以理解为暂时的形态。世间万物都是气“聚散”中的“客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世间万物都是气运动的体现。
第三,气的聚散是“不得已而然”的,万物的出现和消失都是“不能不”的产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气的运动及由此产生的万物流转,是有规律的,没有谁可以加以干扰或阻止。也就是说,没有超越于气之上的神灵的存在。
张载的这套理论,确立了中古以后气本论的主要内容。张载以后的很多思想家都接受了气本论的思想。程门立雪的杨时说:“通天地一气耳,天地其体,气体之充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均一气耳。”(《孟子解》)明代的罗钦顺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困知记》上)在这些人中,最重要的是明末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非常崇拜张载,在他给自己草拟的墓志铭上就有“希张横渠(即张载)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的话。他为张载的《正蒙》作注,将张载的气本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王夫之对气本论的贡献,主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张子正蒙注·太和》)“虚空”就是空间,“量”可以理解为存在的形式。王夫之认为,空间是气的存在形式,人不能直接观察到气,但能通过对气的存在形式——空间的观察,来觉察到气的存在。
第二,“动静者,气之二几”。“几”相当于“机能”的意思。动静是气的两种机能,由于这两种机能,气才会有聚散、出入等变化。这也是王夫之的理论创新。在他之前,前人只讲气的动静,或者只讲气的聚散,或者虽然讲了气的动静和聚散却没提二者的关系。王夫之第一次明确了此二者的关系,他认为,静是相对的,是“动之静”。正是气的动静生成了世间万物。
第三,“气者,理之依也”(《思问录·内篇》)在王夫之之前的理学家朱熹也认为世界是气构成的,但他受佛教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说的影响,认为还有一个“天理”,才是真正的“本”。王夫之明确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理”,即客观规律,是依着于“气”的,二者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
对气本论的理论总结:
第一,它认为“气”(抽象的哲学概念,非一般意义上的“气体”)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中充满着气,万物本质上也都是气。气论派儒学家喜欢用“水冰之喻”说明这一观点:水凝结成冰,冰可以雕刻成各种各样的冰雕,但它们的花样再多,也只是单纯的水。而且它们会融化,当然也可以再结成冰。
第二,气本论认为,气是一种单质,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气运动的体现。对此,儒学家也有一个经典比喻,即“大海与众沤”之喻。所谓“沤”,就是波浪。世间万物都是气运动的体现,就像大海中的波浪是海水运动的体现一样。
第三,“道不离器”、“道器相依”。所谓“器”,就是具体的事物。各种具体现象是"道"的体现者或承担者,承担的量的不同,体现为具体事物的大小有别。道与器、普遍与具体,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没有脱离“气”独存的“道”,也没有不受“道”支配的“气”,二者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这种神跟基督教的神不是一类神 1 方天化几 字0 2013-11-24 20:12:42
🙂无神,是不用拟人化人格化的神 4 如是无非 字378 2011-08-12 19:56:02
🙂说得好,宝推了 7 整合精神哲学 字248 2011-08-10 16:46:27
🙂一、物理学——世界的本原和运行原理
🙂这一段充分体会到了“不明觉厉”的感觉 春天的小鱼 字0 2013-11-05 06:50:56
🙂講最老的延續文明也可以呀 红尘有幸蓝锦夏 字226 2011-08-13 2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