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谈谈文革—(1)儒家的缺陷 -- 猪啊猪

共:💬49 🌺245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谈谈文革—(1)儒家的缺陷

现在论坛对文革的帖子,大多集中在对错这种事实判断,比如总理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文革等等,而历史是可以被春秋笔法的,如果先下一个立论,再在野史中刻意寻找支持自己论据的观点,这样做始终是有可能得手的。在我看来,谈文革,需要使用大旗派的方法论,讨论细化的东西没有意义。谈到文革,就需要提到毛泽东,提到毛泽东,就需要提到五四运动,提到五四运动,就需要提到五四运动为何要打倒孔家店,所以本文的第一部分,是谈儒家的缺陷

一,儒家的缺陷

有同学说我的前一篇文立论不清晰,立场不坚定,所以这里先给出立论:儒家强调道德的作用,教人成圣,让人温顺,除了法律之外,还给国民戴上道德的枷锁。而道德没有标准,是变量,在不同时期对道德的要求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自我的道德要求也不同。这样的思想培养出来的人,缺少战斗力,没有侵略性,遇到挫折,喜欢找个地方隐居,“一日三省吾身”去了。按现在的说法,是大面积培养宅男。宅男和西方外向型流氓相互PK,秀才遇到兵,肯定是要吃亏的。所以儒家只能用于守成,而没办法开创。

1,百家争鸣

儒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不光有儒家,还有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等派系,儒家当时并不占优势。春秋战国时期一副乱象,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社会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是一个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没事就打仗,是人都想称帝的时期。如此乱世,为何文化上居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呢?(注意这个“百家争鸣”,和毛泽东后来提出的,在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主公想称帝,都会养很多“士”(也叫食客或者门客)。如果称帝成功,军事上强的士就变成主公的将领,到处征战解决领土问题,思想上强的士就变成主公的宰相,四处推销普世价值,扫清统一的思想障碍。所以诸子百家的兴起,都是与政权相结合或者说相勾结的,是乱世中普世价值的相互PK过程。

那么,诸子百家的各种普世价值放在一起,相互PK一下,儒家是否成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当时真正成功的,是商鞅,李斯后面的秦,是法家。这里引用两个法家的观点:

商鞅认为孔子诗书礼乐教化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诗》、《书》、礼制、音乐、慈善、修养、仁爱、谦洁、善辩、聪慧,国家有这十种人,君主就无法让民众守土作战,国家用这十种人治理,敌人到了,国土就一定被割削,敌人不来国家也一定会贫穷。国家没有这十种人,敌人不敢来侵犯,就是来了,也一定会退却;如果发兵前去讨伐敌国,一定能取胜;如果按兵不动,不去讨伐,就一定会富足。(读这段再想想清朝的富裕,和对比一下清朝对外战争的羸弱)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圣人治国的方法,不是依靠人人为善,而是使人人不作恶。一国之内为善的人不计其数【这是使社会太平的因素】;法家使少数作恶的【这是社会动荡的因素】)人不作恶,国家便能太平。君王治国,是依靠众人的力量并使(那小部分作恶的人)去除恶。所以,(治理一个国家)不要老是着眼于提倡好的道德,而应致力于建立(那管理少数作恶者的)条文。据此推论,君王只需掌握法律,以法治民,社会就会天下太平,而只以宣扬好的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是徒劳的。(看这段是否和开国时期打击阶级敌人比较相似啊)

时光拉到现代,大家再看看这个帖子:链接出处

主席对法家的推崇我就不多说了,只说一件。1912年,湖南省立一中(今长沙市一中)始建,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编在普通(科)一班,读了一学期。其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是迄今为止国家所发现的他一生中之最早的文稿,全文413字。作文眉批五处76字,尾批65字,总计141字。
 

主席不光早期思想偏于法家,晚年还写过一首诗给郭沫若,《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须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犹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这里十批指的是郭沫若写的一篇叫《十批判书》,书里面不光批判了儒家,也批判了法家。主席赞同法家思想从幼年直至晚年,堪称知行合一啊

小结一下。在春秋战国的乱世,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备战经济时期,法家的确可以做到短时间集权到大量力量,就是俗话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但统一成功之后,失去了乱世这个前提,需要稳定发展分蛋糕的时候,法家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儒家则如鱼得水。由于法家和儒家是对立的,很难兼容,商鞅变法中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他最后是被车裂,几千年后毛主席则被泼污水几十年,文革还被官方下了一个十年浩劫的事实判断,这不能说不是法家几千年来历史的轮回。

2,儒家的发迹史

儒家在秦统一的时期遭遇了“十年浩劫”。秦王朝的焚书坑儒政策虽然殃及诸子和各家学说,但儒学受害最深,几遭灭顶之灾,据说《乐经》经秦火一炬,从此失传。儒家真正的得势,始于已经统一的汉朝。当时的汉,地理上已经统一了中原,但是思想上还没有统一,迫切需要一个普世价值。然后董仲舒顺应时代要求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他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安定社会。他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君王施政不仁,天就会有所表示,称之为“天人感应”,这意味着君权之上还有一个神权,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具体神权如何限制君权呢?事实上是没有办法限制的。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从汉到清,如此长历史时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包括外来的元和清,都是尊儒家的。原因在于儒家提倡中庸,让人顺化,便于君主的统治,利于于士大夫的尊贵。“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亲亲尊尊落实到最后,其目的就是要求任何人都遵守这种原则所确定的礼制,各安其位,不超越自己的地位等级,百姓做顺民,百官做顺臣,这样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儒家第一部成文法典,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名叫《晋律》,再到后来唐朝,才出现中国第一部赫赫有名的儒家法典——《唐律疏议》。《唐律疏议》中许多具体的律文体现了许多儒家思想,例如: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法律关系时,又要根据不同的亲疏、尊卑、男女、长幼、良贱关系来适用不同的法律

而法家在创立初期就建立了自己的法典。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李悝的《法经》 共6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商鞅的变法,则一定意义上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比如“国君的宗室亲属如无军功,也照样从王室的宗谱中除名。” “太子犯了法,商鞅准备惩罚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不能施加刑罚 。于是就对监督太子行为的老师公子虔施以肉刑,对教太子知识的老师公孙贾也加以了在其额头剌字的刑罚。第二天,秦国的人全都开始遵守法令了。 ”

这一节再小结一下:儒家从创立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具体成文法典的。提倡“出礼入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准五服以制罪”。按照现在的说法解释一下,大概就是:官吏都流着道德的血液。

3,儒家的楷模

儒家主要是靠道德来规范官吏的,而道德是个变量,同一时期,甚至同一个人不同地点,对道德的看法都有不同,所以儒家必须要树立榜样,用榜样来确立道德的楷模,也就是说,给社会一个圣人的模板,然后你自己去学。在我的印象中,至少有三个人属于儒家的楷模,大众的偶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三顾茅庐方出仕,人们通常只注意到《隆中对》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而没有注意到“三顾”对王室来说,体现了卖草鞋的王孙也是王室正统;同时,对士大夫来说,摆谱才能体现出和平民的区别。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可以同时受到王室和士大夫的支持。

刘备死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的做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上仅此一例,刘备所说的话是真还是以退为进?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正是因为这段话,诸葛亮才会流芳百世——因为符合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取向嘛。

诸葛亮空城计,草船借箭均为杜撰,在《三国演义》中明显受到了神化。在我看来,空城计,草船借箭凸显的是智力优于实力的小聪明论。发展到后来就成为了义和团刀枪不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没什么好说的,实乃民族英雄。这里想提请注意一下,文天祥政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直接跑回文山去隐居了,等到君主召唤,才二次出仕。

还有一个是现代的,但我仍然将他归结于儒家的楷模,估计提出名字就会被投草无数,不过自己是怎么想的,也就怎么写了。他的名字是:周恩来。

建国前后,中共历经陈独秀、王明、张国焘、毛泽东四朝领导,而在每一次的内讧与外斗之后,周皆居高位,历史上大概只有四朝内阁首辅杨士奇可以比较一下了。最奇怪的事情,在于周总理从无任何负面评价,网上一搜,随便哪里都是赞美声一片,堪称完美的人。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这样的伟人,为何没做主席,一直做总理?

我小时候很崇敬总理,看传纪,很佩服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现在我看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中国有什么意义,而总理是没有什么政治主张的。用道德标准去评价总理,总理是一个完美的人,绝对可比诸葛亮,但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这可以归结于儒家的代代传承。

孔明多智近妖,总理完美近神。我现在比较喜欢有缺陷的人,觉得真实。如果现实生活中碰到一个完美的人,多半是会敬而远之的

4,中西方的差异

归根到底,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我个人认为,在于认同人性是善还是人性恶。

中国古代有承认人性善的,有认同人性恶的,还有认为人性不善不恶的,但后来儒家成了主流,孔孟所支持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后来所设计的社会制度,也是以人性善为出发点的:官员都流着道德的血液,用自律与贪污做斗争。出礼入刑,那是需要出格到一定地步,才会入刑的。再加上中庸等儒家观念,这导致所有人的容忍度都比较高,比较有韧性。只要不压迫到最危急的时刻,都很少抵抗。(当然真正要抵抗,力量也是很强大的)江泽民前些年提出的“以德治国”“以德治党”也是儒家思想在当代的延续。道德是一个变量,以德治国能成功吗?反正我是不信的。几年过去了,现在也没人提了。今年看到孔子像搬到天安门广场,再搬出去,还是挺好玩的。

西方《圣经》里面,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由于被化身为蛇的恶魔的诱惑,偷吃了善恶树上面的金苹果,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这一罪过成了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为原罪。总体来说,西方是认同人性恶的,设计的制度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的。演变到后期,就是法不禁止即自由。

总结一下:

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导致了中国人除了遵守法律,还需要遵守道德。而道德作为一个变量需要一个标准,这样就使得中国人抛弃了自我的道德观,以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作为自己的道德观。这样做法的弊端是人得到了共性,却失去了个性,展示自我的人被视为另类,风必摧之。优点是容易认同集体,形成合力。有优有劣是容易认同权威。社会中的人是物以类聚的,或者说分阶级的,在大的道德标准之下,又有小团体的道德标准,这就导致面对不同群体,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经常说一套做一套。道德是一个变量,那么全民共同认同的道德标准也是一个变量,这就容易导致礼乐崩化,过一段时间就需要提出一个新的道德楷模来全民学习,过几十年上百年就得推倒重来一次,放到古代,就是皇帝驾崩或者朝代更替,放到现代,就是军阀割据或者被和平演变

如果说偷吃金苹果是西方的原罪,我想,也许儒家的道德观,就是东方的缺陷——去之则失去根源,荐之则“儒极盛则国速亡”

===============================

土鳖抗铁牛

关键词(Tags): #文革#儒家通宝推:夜如何其,老看客,2313234454dfsd,昭阳,李根,戴口罩的画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