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人信仰手册》前言 -- 镭射

共:💬41 🌺30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伦理学

前面已经介绍,中国人的世界观是气化世界观,在这个世界观中,没有“神灵”的地位。因此经常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徒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神不存在,那我们凭什么要遵循‘仁’的法则,反正世界只是物质的分合,物质决定精神,为了自己的物质私利,为什么儿子不能杀死父亲?”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儒学三巨子中最后一位出场的荀子,就已经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摘录维基百科中“荀子”一条有关荀子的介绍如下: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况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无神论思想家,在荀子看来,所谓“天命”根本不存在,人间的事情与天无关,那么要办成人间的事情,关键就在“人”身上。由此,“人”和“人性”就成了荀子的主要研究对象。荀子认为,凡是人,都有若干共同的、与生俱来的特点,这就是“性”(《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对人的研究,就是从研究人之“性”入手。

“性”是与生俱来,那么与生俱来的都是什么呢?《荀子·荣辱》中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感到饥饿就想吃东西,感到寒冷就想要暖和,感到疲劳就想休息,喜欢好的而厌恶坏的,这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性”。

但是,现实世界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为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就会引发种种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乃至相互残杀的恶行。因此,荀子认为,人性本身就是恶的,是罪恶的根源。这就是荀子著名的“性恶论”。

人性是恶的,如果放纵人性,结果就将是罪恶泛滥,给人类带来严重危机,甚至导致人类的灭亡。但现实是人类并没有灭亡,这是为什么呢?荀子的回答是:这是因为圣人为人们制定了一套维护人类群体的礼制,使人们按出身、年龄、才能等等差异分别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人类社会“群居和一”,成为一个结构有序、协调统一的整体,从而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荀子理论的最后落点:隆礼。

按荀子所说,礼的作用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养”,即满足人的需求。“礼者,养也。”前面说过,荀子认为,人性的基础就是人的自然需求,因此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这是人类能存在的基础,自然也就是礼能存在的基础。

二是“分别”。荀子认为,由于人的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不应所有的人都一样的养,而应有所区别。礼的作用就是根据贵贱、长幼、尊卑等明确的规定等级差别,有了差别,才有社会秩序。

三是“损有余,益不足”。荀子主张社会应有不同的等级差别,但也反对将差别扩大化。礼就是起到将差别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上的作用。

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因此,荀子把“隆礼”作为了自己的理论落点,同时也是他的学说的核心。

由此可见,荀子将从无神论自然主义的角度论证了儒家的“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的树立了“人”在“天”面前的强有力的高大形象。早在欧洲文艺复兴前2000多年,荀子就已经确立了儒家的无神论人本主义的价值观。正是这个价值观,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