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义勇军的战绩,使得击毙日军将领名单中少了一个少将 -- 春秋的老胡
萨苏兄《小浜大佐为何没能追晋将军》一文中,提到了一个没有追晋一级为少将的阵亡日军大佐小浜氏善。
原文链接:外链出处
萨苏兄写道:“这件事,直到查阅日本作家船田繁所著的《蒙尘,小浜大佐传》,才揭开这个谜底。原来,小浜氏善没有得到追晋,原因是他在1936年8月,已经被日本陆军转为预备役,按照日军条例,非现役军官阵亡是得不到追晋的。而小浜之所以转为预备役,原因在于他曾在和义勇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一条腿屡治不愈,最终日军决定将其提升为大佐后退役。”
文章里提到“在中方记载中,没有击伤小浜的记录”,笔者遍览中方史料,结合日方的记载,试着为小浜氏善被义勇军击伤勾画出一道事实的脉络。
中方史料之中不仅没有击伤小浜的记录,而且难寻名叫“小浜氏善”的日军军官在东北带兵作战的记载,但是史料中实际上有此日军军官的记载的,不过却把他的姓氏写为“小滨”。
“浜”其实是繁体“濱”在日本汉字之中的简化字,而繁体“濱”在中国汉字之中的简化字是“滨”。“濱”在日本汉字之中1932年时是尚未简化的,1932年12月6日陆军省日军战时新闻发表第九二零号,把小浜氏善的姓氏即写成“小濱”,如此在中文文献中留下的记录是“小滨”是很正常的了。
有的文献里“小浜氏善”名字的“氏”也根据谐音记成了“士”。于是,小浜氏善这个姓名在中方记录中就成了“小滨士善”。
黑龙江省一些县的县志,记载了沦陷时期的战事,其中有部分即留下了这个日军中佐军官“小滨士善”的记录。根据这些记载,小浜氏善在1932年11月30日被击伤前,曾是日军侵略的急先锋,曾率部连续进占富锦县、集贤县——
《富锦县志》有记录:
“1932年6月,日军小滨司令(名小滨士善,衔中佐)与石井大尉带一个营的兵力四百余人进驻富锦,直接控制富锦的保卫团和商团”。
《集贤县志》也有此记录:
“(1932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日本侵略军小滨司令(名小滨士善,中佐衔),率日军侵入集贤镇”。
这些记载一般只会是出自伪满时期的宣扬日军攻城略地“战绩”的官方记录和地方志记录。笔者未曾亲睹上述县志依据的史料原文,但是看到了1934年伪满政府编的《绥滨县志》,亦有关于这个“驻富友军”的“小滨中佐”出兵富锦县的邻县绥滨县的内容:
“(伪满大同元年,即1932年)旧历五月一日,小滨中佐招集信中队长及地方士绅赴富(锦)开治安维持会汉,委信志山为驻绥黑龙江警备独立团团长”,“八月二十三日,(马占山部义勇军)刘斌率部属二百余名,红枪会四十名,占据绥东镇,二十四日早十时小滨中佐遣队讨伐,施以猛烈炮火,激战终日”,“大同二年(1933)旧历正月十八日,驻富友军小滨中佐遣石井大尉带兵讨伐陈大藩,激战三日两夜之久,陈大藩负伤,窜入俄境……
驻富锦县的日军“小滨司令”,在涉及富锦沦陷的中方文章中多有提到,例如——
曾率部反攻富锦县的义勇军将领张锡侯的中尉警卫时英杰,回忆文章中有:
“当时有日军小滨司令带关东军大约3—4百人在富锦县城内驻防”。
马占山部义勇军刘斌麾下的一名军医,关于刘斌从日军军营的脱险经历的回忆中有:
“刘军长说:投降派挟制他坐车到了富锦,见了日军小滨司令,小滨对他软硬兼施,颂扬他说:‘沿江一带与我作战的没有像你的军队铁军一个样的。’并答应委他为七县警备司令……后传来肇兴镇五军有混乱现象,谣言很多,刘斌借机说,我审回去给他们讲讲话,安抚一下。日军小滨司令思索一番后同意了,绐他一辆小汽车。刘斌回到肇兴镇敷衍一下…过江到了苏联”。(注:1933年春节前后的事)
关于富锦县沦陷时县长李海春的文章中也有记载“(1932年)六月,日军侵占富锦后,日军小滨司令留李海春继续任县长。李以‘母亲年迈多病,愿回原籍’为词坚辞。”
日军“小滨司令”的劣迹,还出现在一位新中国海军军官的回忆中:
1932年春节时,小滨司令在饶河威逼曾任东北军边防营长孙华堂“当后方警备司令,继续替日军戍边”。不当汉奸的孙华堂带一家人风餐露宿、历经了艰辛才逃脱魔掌,逃到了关内。孙华堂的二儿子孙国桢忆起“小滨司令”等日寇的步步紧逼时描述:“仇恨日本侵略者的‘种子’,已深深种在了我的心田”(孙国桢是“重庆”舰起义领导成员之一,曾长期担任国庆阅兵海军院校方队总教练)。
而这个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急先锋,在侵占了富锦仅仅2个月之后,就受到了中国义勇军张锡侯部的猛烈打击。
这就是地方志资料中记载的“三尊木炮打日本”的事迹——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5月,日军占领佳木斯,原桦川县长张锡侯撤退到宝清,在这里组织抗日民众救国军,宝清人民纷纷参加,以毕振东为首的铁匠工人为救国军制造了三门木炮,参加攻打富锦的事,在宝清城乡传为佳话,广为流传。毕振东,辽宁安东(今丹东)人,在日本工厂里当过徒工,修过鸭绿江大桥,以后逃荒来宝清,因其心灵手巧,会修理机器,被当时宝清油坊雇用为工人,其后,失业在家,靠铁匠手艺维持生活。那时,宝清街里的铁匠工人大多都拜毕为师。同年夏,宝清街铁匠工人为救国军修理和赶制枪械。在救国军司领张锡侯的鼓励下,毕振东为救国军制造了三尊木筒大炮。乌黑的炮身,上披红炮衣,装上炮车上,每尊炮以9匹马牵引。每放一次,装药1斗多,炮声震天震地。三门大炮,分别命名为大将军(也称保国将军);二将军(亦称卫国将军),三将军(亦称护国将军)”。
1932年8月底义勇军携带三门木炮猛攻富锦县城。张锡侯的警卫时英杰回忆:我军刘旅从上街基,张旅从海沟,蔡旅从南岗一齐攻打富锦城,三门木炮装上大药和碎铁向城内轰击。于军退进城内。小滨司令也有些害怕,准备乘船撤走(注:有记载小浜氏善当时已上船逃到富锦县城以西30里的嘎尔当),不料,有个姓段的给小滨汀电话,说张锡侯军中的炮是木头的,并不是从苏联买的大野炮,不要怕。就这样小滨司令下船组织日伪军进行反攻,机关枪、迫击炮开了花,激战两个来小时,我军弹药所剩无几,无奈撤走。
张锡侯部义勇军敢于以木头炮攻城的壮举,以及日军“小滨司令”小浜氏善的狼狈模样,被当地老百姓的民谣长久记载了下来:
“张锡侯,真不善,不怕强敌上前线;大头炮、大铁弹,一次装药一斗半;炮响一股烟,山河打颤颤;小滨司令吓掉魂,一气跑到‘嘎尔当’;张锡侯,真好汉,抗日英雄美名传”。
那么,这个带兵驻守着富锦县,曾给义勇军的木头炮“吓掉魂”的日军“小滨司令”——小浜氏善中佐,究竟是在1932年11月的哪一次战斗中给击伤的呢?
萨苏兄提到了吉兴的笔供中记录有1932年冬天“七星泡打了一仗”的记载。时任伪吉林警备司令吉兴的笔供,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有两份,被提到的是1954年12月5日的那一份:
“一九三二年冬,于琛澂部下李毓九带骑步兵四个团,帮凶日寇军饭冢联队作为一支队,在七星泡打了一仗,丁超部下损失很大,于十月丁超退守宝清县。十一月伪军追到宝清打一仗,丁超没有抵抗就退走了,向挠利沟子途经义合号被伪军卡住,不能前进,又退回宝清,在山林里抗守,这时伪军帮凶日寇军围攻,丁超不能抵御,缴械投降”。(注:“李毓九”是李毓久之误,李毓久时任伪佳木斯警备司令)
而1954年5月1日吉兴的另一份笔供,则有些细节更明确一些:
“到(1932年)冬天,于琛澂在后、饭冢在前作为支队,和李毓九骑、步兵四个团,在七星泡打了一仗,使丁超部下损伤很大,十月丁超便退守宝清。十一月李毓九、饭冢率队再前进,到宝清城外,打一仗,丁超部没有抵抗,就退出宝清,饭冢和李毓九就进占宝清。在于琛澂出发同时,饭冢、李毓九分了一部份军队,由富锦出发经挠利沟子向宝清前进。丁超退宝清本想住挠利沟子退却,在半途中知道了日寇已经到义合号卡住,又退川宝清城外,住在山林子里”。
“在于琛澂出发同时,饭冢、李毓九分了一部份军队,由富锦出发经挠利沟子向宝清前进”是个至关重要的细节,吉兴这一份笔供的多个细节,和1954年6月27日伪满军官佟衡(当时是义勇军军官,投敌后曾任伪满治安部人事科长、军事部少将参谋司长、第一军管区参谋长)的补充笔供互相可以印证。而佟衡的的补充笔供,从义勇军的视角,更具体记录了日伪军的进攻情况:
“12月日寇由哈绥线和松花江的下江地区行包围的进攻,我由梨树镇后撤到了宝清,这时日寇广濑师团的饭冢支队由佳木斯及富锦二路包围宝清,在七星泡附近击破了丁超的孙殿甲旅,向宝清前进,丁超撤出宝清城,并探知由富锦前进的日军已到义和号,就把军队带到宝清北方森林地带内作拒守。此时李杜的军队已由国境线各地入苏联,日寇军队已占领了密山。日寇饭冢支队占了宝清,就派由吉林同来的丁文凯(丁超之侄)持熙洽和广濑师团长的信,劝丁超只要放下武器,一切无事。于是丁超承认军队缴械。12月23日伪满佳木斯警备司令李毓久率步骑兵各一旅也到了宝清,在日寇监视之下把丁超的两个旅和地方民团1500名均缴械就地遣散,把丁超和各高级将领、司令部人员均送佳木斯,由日本军解送到哈尔滨,经广濑师团送至长春交伪满军政部”。
值得注意的是,两份笔供在日军分出一路从富锦县出发的细节上是一致的。而“由富锦出发”这一路日军即是驻守富锦的那个“小滨司令”小浜氏善中佐的部队。
根据史料考证,小浜氏善麾下的一部日军,本是在1933年1月前后时期侵占宝清时,担任另一个方面的任务的:进入宝清东部,堵截丁超部队。中方的记载一直都称该部日军为“小滨支队”——
查《宝清县志》中的《东北沦陷时期(宝清县境内)战事》有以下的记载:
“(1933年)1月4日,日军第10师团派出大佐饭冢朝吾带63联队和一个团伪军,从佳木斯出发,经集贤、兴隆、三道岗,于1月8日击退套河地区的守军,当日晚占领宝清县第二大镇(七)星河镇,9日从(七)星河镇出发踏雪南进,当日晚未遇抵抗即进入宝清街。
另一路日军——驻富锦日军小滨支队受命从富锦出发,乘汽车和雪撬于1月8日抵宝清东部义顺号,从那里再向西南包抄,1月10日至索伦岗、五道岗等地”。
《宝清县志》中的《宝清县大事记》亦有以下内容:
1933年
1月4日日军饭冢支队从佳木斯出发向宝清进犯。
8日击溃七星河守军。
1月9日日军占领宝清县城。
1月13日驻富锦日军小滨支队由东部义顺号(大和镇)向宝清进犯,切断丁超退路。
《宝清县志》中的《东北沦陷时期(宝清县境内)武装》是把“饭冢联队”和“小滨支队”分开介绍的:
“1、饭冢联队
日本关东军广赖师团(10师团)63联队,队长饭冢朝吾大佐,联队兵员360人,马步混合,主要装备是步枪、轻重机枪、追击炮、山炮等武器。是日本关东军于伪满大同2年(1933年)1月9日侵占宝清的主力部队。是年3月初旬撤离宝清开往佳木斯、依兰等地。
2、小滨支队
日本关东军10师团江防支队,队长小滨士善少佐,200多人,为配合日军63联队攻占宝清,防止丁超部越界或进入挠力沟烟区同烟民合在一起,于伪满大同2年(1933年)1月初旬从驻地富锦出发,乘坐汽车和马爬犁东南行,进入宝清东部义顺号、蛤蟆通、索伦岗地区,堵截丁超部队。1月中旬完成任务后返回驻地富锦”。
饭冢和小浜这两支部队的行动情况,《宝清县志》的记载和日方史料《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记载的是一致的:
“饭冢支队在佳木斯做好了向宝清出发的准备。(1933年)1月4日晨从该地出发,经太平川、夹心子,集贤镇、兴隆镇前进,途中还进行了宣抚工作。8日击退了占领着七星河镇北端附近阵地之敌并占领了该地。……饭冢支队9日晨从七星河镇出发,踏着积雪南进,当日进入宝清,进行了宣抚工作和搜索了丁超的足迹。
在富锦的小浜部队,从全面情况的需要出发,决定切断宝清——饶河公路,遂以步、机枪各一个小队,山炮、曲射炮各一个分队,乘汽车于1月7日从富锦出发,经同江,8日到达义顺号,搜索的结果,查知丁超的确实住所,和饭冢支队取得联络,于13日迫使丁超向宝清支队本部报到,表明归顺的诚意。部队于14日返回富锦”。
那么,小浜氏善是在日伪军吉兴的笔供中记录的1932年冬天“七星泡打了一仗”的战斗中给击伤的吗?
大家看了前文,应会注意到,吉兴供述中提到的此次日伪军侵占宝清,在日期上是有误记的(吉兴他回忆的“十月”、“十一月”应是农历的月份,分别大体上对应着1932年的11月和12月——1932年11月1日是农历十月初四,12月1日是农历十一月初四)。比照日方《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记载可知,日军的这一次迫使丁超彻底退出宝清县且投降的进攻,实际上是1933年1月初才发起的事情。
佟衡的补充笔供里提到的日期则更准确一些。他提到的“12月”也是农历的月份。1933年1月18日下午,日军第十师团下令(十师作命甲187号):“20日结束这一作战……主力各自回到原驻地”,而“饭冢支队仍继续执行前任务”。于是“饭冢支队仍在宝清,从事处理丁超部的归顾和政治工作,28日到30日之间陆续开往佳木斯”(见《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而1933年1月18日,农历恰恰是佟衡回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从这一天开始把丁超部“均缴械就地遣散”的情况是符合史实的。
吉兴和佟衡的供述里,日军的这一次迫使丁超彻底退出宝清县且投降的进攻实际上是1933年1月初才发起的事情,此时到小浜氏善于1932年11月30日给击伤已过去了一个多月了。
那么现在需查证的问题即是,迫使丁超投降的这次进攻前,日伪军是否有进犯宝清的军事行动呢?
答案是确实有一次。日伪军曾先后三次进攻宝清县城(即地方文史资料中提到的“日寇侵占宝清县城的三进三出”),第一次即发生在1932年的11月(第二次即是迫使丁超投降的这一次,第三次是1933年9月23日义勇军又一次光复了宝清县城之后的18天)。
1954年5月1日吉兴的那一份笔供,实际上也提到了之前有一次战斗:
“一九三二年夏,于琛澂协同日寇第八师团(注:此处吉兴也有误记,实为第十师团)饭冢联队由佳木斯进攻宝清,因道路泥泞,被当地义勇军(丁超的部队)袭击,丢了两门炮,伤了四五十人,就退回去了”。
但是吉兴供述中提到的这一次进攻宝清在日期上也同样是有误记的。战斗不是夏天发生的。宝清县的地方史志资料有两段记载: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初旬,日军和于征琛(注:应为“于琛澂”)伪军联合进犯宝清。在飞机轰炸后,日伪军从西门和北门攻进宝清街。原驻在宝清城里的丁超部队退往东南三不管地区的五道岗。与丁超相反,当时有抗日队‘三江’和武术旅,从宝清城的西南和正西两个方向炮轰进城的日伪军。当时‘三江’部的大炮不停地射到宝清城的西城边,不断的炮弹爆炸声、吓得进城的日伪军没敢站脚,他们慌张张抢夺了一阵,放火烧了于家大楼(现在五金商店地址,是木料结构的二层楼),也烧了一些商店和民房。就在这天晚上,日伪军偷偷摸摸地溜出北门向富锦方向逃窜。这是日寇侵占宝清县城的三进三出的一进一出”。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11月5日,日军驱使于琛澂伪军首次进犯宝清。先从北方飞来两架敌机,在县城上空盘旋扫射并投掷炸弹,然后于伪军的骑兵从北边十八里方向出现。丁超旅部及其卫队退往挠力河南,28旅残部孙广甲团撤至西山,在那里使用武术旅缴来的迫击炮,向十八里方向的于伪军连续射出数十发炮弹,炸得伪军彷徨不前。后因迫击炮出故障,未能充分发挥效用。但是,义勇军‘三江’部的炮击效率却极高,声声炮弹总在敌群中开花。直至夜幕降临之后,于伪军方攻进城内。慌张地抢掠一阵,并放火烧了街内最大的商店于家大楼及42户商民住宅,火光冲天,当日午夜时,伪军溜出北门向富锦方向逃窜”。
以上两段记载,虽在描述上略有不同,但是大部分的细节记叙是一致的。需注意的是根据史实看此处的“十一月”也应是农历,宝清县城被一度占领的“十一月五日”,实际上应是1932年12月2日(农历十一月初五)。
(另有《吉林市文史资料》第十八辑《中东路风云: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暨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这样记载了丁超投敌前的情况:“当日伪军向宝清进攻,丁部四面出击取得小胜。1933年1月4日,从佳木斯出发的日本饭冢支队逼近宝清县,宝清外围防守部队全部撤到城内。丁超知日伪军已逼近宝清难以固守,遂撤出宝清,准备经挠力沟撤退,不想挠力沟已被日伪军抢先占领,丁超无路可走”。这一次击退日伪军,即明显是“丁部四面出击取得小胜”的体现之一)
而进攻宝清的敌军“向富锦方向逃窜”,显示这一路敌军离开了宝清县城,即撤退到了小浜氏善的驻地。而值得注意的是,从宝清出发到佳木斯和富锦县是背道而驰的两个方向,在没有被义勇军击溃和追击,只是在宝清不能立足而撤退的敌军,应是回到出发时的部队驻地的。
但是,小浜氏善部的日军虽辖于饭冢联队(第10师团第63联队),但是实际上是富锦县一带的守备部队,和饭冢朝吾联队长直接指挥的部队是有一定程度的区别的。《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里,把“在富锦的小浜部队”和饭冢朝吾直接率领的部队也是分开记叙的。于是,第一次进攻宝清,未能立足而向富锦县撤退的敌军,是小浜氏善部日军和于琛澂部伪军。
日军战时新闻发表第九二零号(1932年12月6日陆军省)记录小浜氏善被击伤的战斗是发生于“七星河附近”。在此处“七星河”实际上不是河名而是村镇的名字,1933年1月13日日军《东部吉林省方面的情况》中更明确记载了“七星河屯”的地名,称饭冢支队之前经过了此地。
而且这个日军记载的“七星河屯”是从宝清县到富锦县的必经之地。根据宝清县地方史志资料的记载:
“清末民初开荒占草时凡来宝清的人,多取道富锦南来,一路涉水,只有到达了宝清县境七星河村才能穿鞋涉水,叫‘下河沿’……‘下河沿’是宝清对外门户,是通往富锦的交通要地”。
小浜氏善率部从富锦县前往宝清县,需经过两县交界处的门户重地七星河(也只有从富锦县境内进攻宝清县的日伪军才需经过县界附近的七星河),他即是在通过此地进入宝清境内时被中国守军击伤的。
小浜氏善是1932年11月30日被击伤的,恰恰是宝清县城被一度占领的前两天(农历是十一月初三),从当时的行军速度来看,也是明显符合实际情况的。
讨论到这一步,《蒙尘,小浜大佐传》中“(1932年)11月,小浜在攻占宝清的战斗中,被义勇军击成重伤”的记载,就有了可以理顺的具体事实脉络。根据中日方面记载和小浜氏善被击伤日期,笔者认为情况应是这样的:
1932年11月30日,小浜氏善率日伪军从富锦县出发进攻宝清县,越过两县的县界(七星河附近)时被义勇军击伤。
击伤小浜氏善的义勇军部队,具体应是丁超麾下的孙广甲部义勇军((佟衡的供述中误写成孙殿甲)。孙广甲是丁超部下的团长。1932年1月31日李杜丁超领衔发出组织吉林自卫军的宣言,“孙广甲”之名见于宣言落款的团长名单中。而孙广甲率部驻守宝清县门户七星河,不仅见于多种史料,且直到1933年2月24日《李杜、丁超代表王子耀、刘丕光致国民政府行政院呈文》中,仍是这么向南京国民政府汇报:
“现在吉东各部…孙广甲在宝清七星河……”(应是孙广甲余部此时仍在七星河一带坚持)
七星河这条河流在此是富锦县和宝清县的界河,地方志描述其“河水澄鲜,一清沏底”。就在这条美丽的河流旁,侵略军刚刚踏上宝清县门户“七星河屯”就遭到了迎头痛击,头目负了重伤。而义勇军的这一战绩,把小浜氏善给“打”成了预备役。预备役得不到追晋,于是,使得击毙日军将领名单中少了一个小浜氏善“少将”。
小浜氏善虽给击伤,继续前进的敌军(也或许是小浜氏善负了重伤,失去了战场指挥官的日军停止了前进,驱使于琛澂伪军单独实施进攻),在丁超部主动撤出的情况下,仍于12月2日短暂占领了宝清县城。也可能是小浜氏善受重伤导致士气不振的影响,敌军面对义勇军“三江”和武术旅的勇猛炮击,不敢负隅顽抗,不得不当夜退出县城,撤回了富锦县。
到了1933年1月初,饭冢联队主力到达七星河才彻底攻占了此地(“8日击退了占领着七星河镇北端附近阵地之敌并占领了该地”)。
随之小浜氏善部的日军8日抵宝清东部的地区(《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仍记载此为“富锦的小浜部队”,小浜氏善应是带伤继续在军中)。
小浜氏善部的日军从那里再向西南包抄,“1月10日至索伦岗、五道岗等地”,13日“切断丁超退路”,丁超即叛国投降。
——————————————————
值得多写几段的是,义勇军的抵抗没有随1932年1月丁超投降和李杜退出国境而结束。直到1933年3月,小浜氏善部的日军(日方的记录也是1933年3月时调职的,但从刘斌1933年春节时被投降派挟制到富锦还见到“小滨司令”的记载来看,3月时小浜氏善应仍有一段时期在富锦,大概正处于伤腿“屡治不愈”的阶段)与义勇军余部在绥滨县还有激战。
查民国书籍,当年的国内书刊记录“李杜旧部近况”,有一段明确的记录:
“李杜将军退俄后”,“(吉林)自卫军后方司令张锡侯同绥滨县长陈大凡(注:他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即前文提到的陈大藩),刘斌部徐勋,司令汝有才,及袁福山臧景芝等,(1933年)三月间与日军饭冢联队、小滨支队在绥(滨县)东激战,日军伤亡奇重,现(义勇军)仍在绥(滨县)东一带活动”。
1933年6、7月份时,小浜氏善曾率部日军驻守的富锦县一带,仍是义勇军活跃的地区,“现在义军防地内,每15里或20里即可见青天白日旗。松花江下航过富锦,即一律换青天白日旗,始能通过”。
不屈的义勇军给予日军饭冢联队主要军官的打击还不仅于击伤了其联队副官小浜氏善中佐。1934年土龙山暴动,起义的中国义勇军击毙了联队长饭冢朝吾大佐。小浜氏善给击毙的时候,已是预备役而没有得以通过追晋成为将领,他的联队长饭冢朝吾则没有给漏下,被追晋成为少将,成为了中国军民击毙日军将领名录上的一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义勇军的战绩,使得击毙日军将领名单中少了一个少将
🙂【补充】1944年日本汉字“滨”已简化 1 春秋的老胡 字160 2011-09-12 20:29:23
🙂资料详细分析清楚,花一朵 flycloud 字0 2011-09-09 10:34:06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cima 字0 2011-09-08 05:39:39
🙂用宝推你的一个河友名字回复你:方恨少!! 楚庄王 字0 2011-09-07 22:47:52
🙂现在更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好多史料买不起…… 4 春秋的老胡 字38 2011-09-08 04:05:35
🙂是啊,钱到用时方恨少! 3 楚庄王 字98 2011-09-08 04:18:57
🙂我的妈呀,这喷嚏打的,我还以为感冒了呢 3 方恨少 字31 2011-09-08 17: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