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2)出格秀

政治讽刺在乔治时代曾经大为流行,也曾在帝国的全盛时期失去锋芒,现在它又全副武装地杀了回来,从鞭辟入里的报纸漫画与舞台剧到追求一时轰动的《侦探》小报等等形式不一而足。人们很容易就会将喜剧视为一场英式橄榄球赛中的球,穿越底线就是这个球唯一的目的。五十年代《狗腿子》节目的两百万固定听众是下一代喜剧演员得以发展的关键。他们的表演风格越来越刁钻,诸如乔纳森.米勒(1)与彼得.库克(2)之类的新人走上了前台。《狗腿子》将球传给了《出格秀》(3),《出格秀》传给了巨蟒剧团的《飞天马戏团》,巨蟒又传给了《小不列颠》,直到裁判员举起旗子宣布过线得分为止。每一代的喜剧都继承并发扬了上一代的特色。在当时,唯一能与斯派克.米利根一较高下的是彼得.库克,他还在上学的时候曾经将自己创作的剧本寄到BBC,米利根看过后还请他来伦敦一起吃午饭。将来将会创作出《飞天马戏团》的喜剧演员们此时也都是库克一伙的铁杆粉丝。但是喜剧的本源一直在不停变化,米利根以及其他众多亲历战火的老一代喜剧演员与下一代的真正区别在于年轻一代的创作源泉将会是公立学校。假如当年拉博.巴特勒遵从本能废除了教育体系中的阶级结构,这个国家的喜剧面貌将会大为不同。到了六十年代,蜂拥进大学校园的中产阶级下层与工人阶级出身的青年将会对国家的氛围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眼下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私立学校。这些学校的条件一般来说都比较凄惨。战后的紧缩年份意味着没有暖气,难吃的食物以及匮乏的现代化设施,生活中充斥着生硬的惯例与恼人的等级制度,其中大多数都能追溯到维多利亚时期。

彼得.库克的学校是牛津郡的莱德利,这里基本就是个自成一体的小天地,家常便饭的体罚,冷水淋浴,层出不穷的校规连衣服扣子怎么系都有规定,强制性的集体体育活动,一点小错就会招致曲棍球棒伺候,校园暴力屡见不鲜,教师们根本不加制止。这一切逼迫着像库克这样聪明但好欺负的孩子苦练模仿与吐槽来转移校霸们的注意力——就库克来说,日后的英格兰曲棍球队队长泰德.德克斯特(4)也是欺负他的人之一。库克的传记作家,同样身为知名喜剧演员的哈利.汤普森(5)记录下了库克关于如何通过引人发笑的方式来避免挨打的解释。用汤普森的话来说,“这么多年来,英国喜剧一直受惠良多于一代代公立学校的校霸们。”*58* 《侦探》杂志的主编理查.英格拉姆(6)最早在斯托波利中学磨练自己的喜剧才能。在这里新生被称作“douls”,也就是希腊语中的“奴隶”。每天早上都要先洗个冷水澡。穿衣规则同样繁琐,仅仅是围巾、领带与马甲的颜色搭配与扣子的系法就足以令人头晕脑胀。全全体学生都要参加越野长跑,学生在前面跑老师在后面拿着鞭子追。英格拉姆的幽默并非基于模仿,他的长项是与日后加盟《侦探》杂志的保罗.富特(7)以及威利.拉什顿(8)一起撰写吐槽式的伪校园刊物。

在莱德利与斯托波利,以及例其他众多类似学校里面,例如在约翰.克里斯(9)就读的布里斯托克里夫顿中学以及查尔斯王子就读的苏格兰戈登斯通中学里面,男生们发展了一套切口来应对封闭而伤人的生活环境。他们对女性所知甚少,这意味着他们编的笑话往往充斥着低龄幼稚的性内容。他们很少持有极端的政治立场,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精英集团出身。库克的父亲曾经在尼日利亚与直布罗陀担任公务员,英格拉姆的父亲是个神经质的银行家,还曾经当过特工,并加入过亲纳粹的英德友好协会(10)。他的母亲是个天主教徒,姥爷曾经为维多利亚女王担任过御医。两人从小受到的教育使他们轻视并嘲笑工人阶级,尽管英格拉姆在朝鲜服役的经历使他改变了这一看法。他们的讽刺牙尖嘴利,掩饰着愤怒与伤害,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男生的风格,总是充满了吃吃的窃笑与势利眼的作风。

这些男生中最聪明的一部分人日后都成为了牛剑大学的学生,当时这两所学校依然基本见不到女生。此外当时两校学生的评论对伦敦西区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些终日打成一片的学生当中既有日后的讽刺幽默大师,也有日后的政界商界要人。汤普森指出这一点将会决定即将横扫英国中产阶级的喜剧究竟会是怎样的风格。1957年与彼得.库克同届的剑桥学生当中包括日后的保守党内阁大臣迈克尔.霍华德(11),还有诸多演艺界名人。“之所以牛剑大学会成为政治讽刺作家的摇篮,是因为他们在校时曾经亲眼目睹未来的政治领袖们在年少时如何拙于社交,只能通过加入辩论社团来认识新朋友。”(不过说句公道话,那些加入表演或者喜剧社团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德行) 库克在剑桥将原先吐槽雷德利公学仆役长的段子改头换面一番后用在了眼下的新环境上,很快超过一半的学生就开始模仿他的风格并且学习他的段子。有时喜剧演员的成功全看他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库克找到了自己作为公学男生的声音并再也没有丢掉。他那不动声色挖坑陷人的哲学显示席卷了公学与剑桥,然后是爱丁堡的《出格秀》,再然后一路走红伦敦与纽约,直至最终流传不朽。与之类似的是英格拉姆与拉什顿,他们两个将中学校刊上的漫画与笑话移植到了大学校刊,并最终与他人一起创办了《侦探》杂志。此外还有许多其他不同背景的人也对英国喜剧产生了同样重要的影响——例如约克郡语法学校出身的阿兰.本奈特(12),达格南的工人阶级子弟达利.摩尔(13),肯特卫理会牧师的儿子大卫.弗罗斯特(14),等等。但是库克与英格拉姆压倒式的人格力量使得他们在这股讽刺大潮中具有了特别的地位。

1962年2月28日,传统的英国政治上层阶级决定拜访一下自己满嘴怪话的喜剧上层阶级表兄。女王御驾亲临伦敦幸运剧场来观看《出格秀》究竟要如何拿自己的首相来开涮。库克在剑桥上学时就模仿过麦克米伦,还在爱丁堡艺术节上露过脸。从之前一年的5月他就在伦敦开始了表演。女王陛下的首席大臣竟然在公共场合遭到如此嘲讽使得一部分观众愤怒退场或者在场外进行抗议。但是当天女王本人却和广大观众们一起笑得前仰后合。之后麦克米伦为了显示自己大肚能容的首相做派决定也去现场与民同乐一把。这实在是一步昏招。其他托利大臣早已看出了这一点,但是首相依然坐进了观众席并被库克一眼认了出来。他立刻抛开剧本摆出一副爱德华时代的腔调开始砸现挂,“我晚上要是没事干,特别喜欢溜达到剧场里听一帮年轻活跃混不吝的讽刺演员拿我开刀,同时还得豁出这张老脸硬挤出一副傻笑来。”

政治讽刺戏剧下手越狠就越成功。库克不久就在Soho创办了名动一时的“既得利益”俱乐部并成为了新讽刺运动的大本营。每晚在这里都会进行戏剧与音乐表演,还有时兴美食与酒水供应。似乎人人都想亲身体验一把新式喜剧,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些算不得有趣的人物。弗罗斯特在一家分店表演自己的麦克米伦模仿时就接待了当时伦敦势力最大的帮派份子克里双胞胎(15)。女王造访几个月之后,库克买下了羽翼未满的《侦探》杂志并很快请来英格拉姆当编辑。BBC正聚精会神的关注着新式喜剧的发展以期将其搬上荧幕。最终结果就是弗罗斯特主笔编写的《本周就这样》(16)。这个节目播出了不长的一段时间,最后因为1964年大选临近而停播。有那么两三年,一小群大学喜剧演员似乎真的创造了一个能够改变国家面貌的欢笑共和国。

这不过是幻觉而已。几位主要当事人对此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库克早在俱乐部开业多年前一次西德之行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讽刺地地称之为“喜剧俱乐部的伟大传统——别忘了它们曾在三十年代阻止希特勒上台的活动中出过大力。”他在不同场合发表过许多关于麦克米伦的言论,右翼份子与社会主义者都觉得他是自己人。但是如果说库克真有政治立场,那也是三天两头变来变去,对他来说抖包袱才是第一位的。英格拉姆绝对不是社会主义者,他思想独立的托利党立场使他可以全面抨击党内官僚并使他获得了与19世纪著名激进托利党员威廉.科贝特(17)齐名的赞誉。威尔逊在麦克米伦与道格拉斯-休谟惨遭讽刺的时候一直兴致十足地隔岸观火,后来他就任首相后还打算拉拢《侦探》杂志,邀请英格拉姆到唐宁街10号做客并坦承自己是讽刺艺术的铁杆粉丝。于是在工党执政期间他就成了杂志下手最狠的主要靶子之一。

60年代初讽刺运动的前沿也有些心怀政治抱负的人,其中很多都在核裁军运动中变得激进起来。日后将会推出乳胶木偶剧《一模一样》(18)的弗拉克与罗(19),是库克的社会主义朋友。英格拉姆的密友保罗.富特(20)则是迈克尔.富特的侄子,后来成为了社会主义工人党的领导人以及一位敬业的记者。但是英国左翼政治与在战争结束15年后撕碎托利党面皮的喜剧运动之间并不存在有机联系。绝大多数喜剧演员都是公立学校出身,他们攻击当权者的行为只是当年在学校里嘲讽教师与校霸行为的延续。本质上来说,麦克米伦对于这帮人只是一位活该倒霉的校长而已。工党内部全都是下层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出身的人,口音可笑,生活可鄙。如果双方真的曾经结盟,那也不过是为了一时方便罢了。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nathan_Miller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Cook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yond_the_fringe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d_Dexter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ry_Thompson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Ingrams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Foot

(8)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e_Rushton

(9)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Cleese

(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glo-German_Fellowship

(11)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Howard

(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an_Bennett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Dudley_Moore

(14)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Frost

(15) http://en.wikipedia.org/wiki/Kray_twins 外链出处

(16)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at_Was_The_Week_That_Was

(17) http://baike.baidu.com/view/682983.htm

(18)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itting_image 外链出处

(19)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Fluck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ger_Law

(20)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Foot

通宝推:潮起潮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