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壹】 -- 京华烟云AMIP

共:💬184 🌺18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英雄序曲:两君王》之《9、两线作战的大唐》

《一、英雄序曲:两君王》

《9、两线作战的大唐》

公元649年,伟大的太宗皇帝驾崩,大唐朝政落入新帝的亲娘舅长孙无忌之手。作为功勋显赫的凌烟阁首席和玄武门之变的谋主,长孙太尉实际上在太宗晚年就已经左右了朝政,因此早无需再树立自己的威望,他要做的只是变本加厉地排除异己。一大批宗室贵戚遭到清洗打击,其中就包括先皇的族弟江夏王李道宗,而这位战功卓著的王爷,人们认为很可能就是吐蕃王妃文成公主的亲生父亲。

转过年,吐蕃的一代雄主松赞干布也病死于拉萨,史载他逝世时已没有活着的儿子,只能让年幼的孙子芒松芒赞即位,吐蕃国政从此由相当于宰相的“大论”噶尔.东赞域松及其家族掌握。尽管这位汉文史书称做禄东赞的东赞域松,早在松赞干布生前就以智囊著称,并且先后为藏王主持迎娶过被后世奉为神明的尺尊、文成两王妃,但他一直以来都只是谋士而非谋主,因此掌权后迫切需要立威服众,而能最快积累起巨大声望的途径,无疑就是赫赫军功。

随着李世民和松赞干布这一对名义上的翁婿君主相继离世,唐蕃之间在文成公主进藏后长达十年的蜜月结束了,二者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战争和阴谋间充斥着波谲云诡的动荡。

大唐和吐蕃大唐的亲戚纽带——“宗室女”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名义上的女儿,也就是新帝高宗名义上的姐妹,而吐蕃新王芒松芒赞则是文成公主名义上的孙子,因此从双方通过文成公主所建立的亲戚关系来看,大唐新帝可以称为吐蕃新王的舅公,或者简而化之,就按后来一直宣传的“甥舅之谊”来论大唐和吐蕃吧,尽管这种辈分其实直到以后金城公主进藏才算真正建立。

现在,这对甥舅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和谐了。只是,狡猾的外甥对舅舅的家底儿找已摸得门儿清,而自大的舅舅对外甥的伎俩儿却一窍不通。

这位舅舅此时另有烦心事儿——东方的朝鲜半岛又闹起来了。至于原由却是说来话长,这事儿还要追溯二十五年之前……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冬,辽东。太宗皇帝无限惆怅,最后看了一眼那座千疮百孔却仍巍然屹立的安市城(在今辽宁省海城市),他长叹一声,毅然调转马头绝尘而去。

皇帝的身前马后,将士们连绵不绝一望无际,但却不约而同地与自己的皇帝同样沉默。而留下来的,是他们两千余名业已永远沉默的战友,东北亚的寒冬中,这些早已冻得硬邦邦的遗体,向活人们散发出一阵阵代表死亡的沮丧气息……

伟大的太宗皇帝无法说服自己,贞观年间战无不胜的唐军竟然连一个小小的高句丽都无法征服。事实上,这个位于现在中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小国和大唐本来没什么过节,高句丽对身边的这个庞然大物相当恭敬,逢年过节也少不得送礼上贡,但没想到送礼也送出了毛病。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莫离支(相当于摄政,是权臣渊盖苏文或称泉盖苏文为自己专门设立的高句丽王朝最高官职,一般该职专指此人)派使者向太宗献白金朝贡,谁知道皇帝却愤怒地质问使者:“莫离支弑逆,汝曹不能复仇,今更为之游说以欺大国,罪孰大焉!”命令将倒霉的使者交付大唐的司法系统进行审讯,随即宣布讨伐高句丽。

这当然只是一个借口,大概是指两年前高句丽发生的一件惨案: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得知国王要谋划自己,于是抢先动手,将满朝文武杀了个干干净净,随即他率兵攻入王宫,高丽王自然难逃一劫。按说权臣篡位算不得稀奇,唐太宗李二郎本人就是杀兄逼父才当上了皇帝,但渊盖苏文却是个格外的狠人,竟然把国王大卸八块并且禁止收葬,随即他封自己为莫离支并另立傀儡新王。

当时的天可汗战无不胜,自我感觉可能比现在的美利坚总统好得多,大唐也与美利坚一样正以“世界警察”自居,孜孜不倦致力于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这个不听话的高句丽早已让他不爽了——在这件朝贡事件之前,高句丽攻打朝鲜半岛的另一个小国新罗,唐太宗下诏要他们停战,于是发生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莫离支开出了撤军条件:“昔日隋炀帝侵略我们,新罗趁火打劫侵占了我国五百里疆土,如果他们不归还我国被侵占的土地,恐怕战争是不能停止滴。”

唐朝使臣的回答则足以让后世的愤怒青年们热血沸腾:“那些事儿都是过去的陈芝麻烂谷子了,干吗还要再提呢!至于你们这些个地方,以前本来就都是中国的郡县嘛,中国尚且还没有开口要,你一个小小的高句丽怎么有资格说什么恢复疆土呢!”这样的调停当然无法让高句丽满意,于是“莫离支竟不从”。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高丽遣使朝贡时,太宗出征高丽的大军就已经厉兵秣马准备停当。这是一支自唐王朝定鼎以来前所未有的庞大军队,陆军战斗人员当在十万左右,如《新唐书》说:“始行,士十万,万驱。”《唐会要》则说:“初入辽也,将十万人,各有八驮,两军战马四万匹。”

尽管与当初隋炀帝远征高丽的百万大军在数量上无法相比,但贞观时期唐军的质量和素质无疑要远远超过前者,何况此次还有七万水军协同陆军作战,可谓势在必得。

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曾经有多位大臣苦苦劝说不要出兵,皇帝均不听。前一年的岁末即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武阳懿公李大亮病逝于长安,这位曾久镇西北边关的老将临终再次恳请皇帝放弃攻打高丽的计划,后者仍然没有同意。

应该说,这些劝谏的大臣们之间其实态度是有微妙差别的,比如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并不反对攻伐高丽,只是请求皇帝不要亲征犯险,而李大亮等则是反对这场战争本身,但无论初衷如何,他们都不希望太宗出征。

其实,这次唐军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太宗皇帝以下,尽管用兵如神的李靖早已退休,可贞观朝后李靖时代的三大名将即李世绩、李道宗和薛万彻悉数参战——史载,唐太宗曾经对侍臣们说:“于今名将,惟世绩、道宗、万彻三人而已。”

回家养老的李卫公曾向太宗要求由自己领军出征,皇帝考虑到他年已七十有五,遂婉言拒绝了这位老帅。太宗的老部下,致仕已久的尉迟敬德也上书要求皇帝不要亲征,太宗仍旧不许,但最终同意委任这位曾屡次救过自己性命的老友为左一马军总管,陪同自己一起出征。

战争初期,唐军进展相当顺利,在李世绩等百战名将的率领下,多次打败高句丽军队,史书中频现“斩首千余级”、“所杀万余人”、“拔某某城”等语,战果一直相当可观,直到他们来到宿命中的那个终点——安市城。

其实,唐军本来是可以避开这座坚城的,它的守将杨万春(也有记为‘梁万春’)尽忠的是高句丽王朝而非权臣莫离支,渊盖苏文叛乱时就曾派重兵围攻安市结果铩羽而归,太宗也知道这些,因此与主将李世绩商量,想要绕过这里先攻打相对弱小的建安城(在今辽宁营口),李世绩则坚决反对,认为战线拉得太长无法保证后勤,最后皇帝放弃了自己的想法,理由是“以公为将,安得不用公策!”

旷日持久的安市围攻开始了,唐军使尽解数,却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城上矢石如雨,还不时派小股部队下来趁夜突袭,唐军数名主要将领有可能包括太宗皇帝本人都受了伤,主将李世绩甚至发狠,要求破城之后“男子皆坑之”,这更激起了城内军民的高度反感,抵抗于是愈加激烈。

期间,又有大臣劝皇帝放弃安市,乘高句丽内部空虚直捣其都城平壤,尽快结束战争,但因遭到长孙无忌“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这样义正严词的反驳而不了了之。恐怕这是皇帝借国舅之口说自己的话,相比小小的安市得失,太宗皇帝可能更放不下的是“天可汗”的面子。

但是,与同样举倾国之兵远征高丽,最终导致天怒人怨直至身死国灭的表叔隋炀帝相比,太宗李二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修补漏洞,不让错误进一步扩大而造成决堤。随着辽东寒冷冬季的一步步到来,看到四周草枯水冻,唐军粮草不继,而安市城的攻克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太宗皇帝终于做出了一个痛苦但明智的决定——撤军。

当唐军终于从安市城下撤退时,攻守双方都体现了相当高尚的骑士精神。临走,李世民将百匹双丝细绢赏赐给安市城守将杨万春,以奖励其为国尽忠的顽强精神,并在城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后有条不紊地回师,而杨万春则在城头拜谢皇帝同时送别远征军,并没有派兵追击。

古名将之悠然风度,直令今人向往不已……后来,宇宙无敌丝米达国在二十一世纪新建KDX-1级驱逐舰中的一艘,即以“杨万春号”命名,公平地说,它确也实至名归。

当时,亦为性情中人的李世民且悔且悲,心情想必相当糟糕。史载,太宗刚刚进入帝国北部重镇幽州(大致位于现在的北京市),即在城东为阵亡的将士举行隆重的哀悼仪式,并下令在此地建立寺院超度忠魂——但这座庙宇直到半个世纪后武则天当政期间才最后建成,女皇赐名“悯忠寺”,它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北京法源寺的前身。

返回长安后,太宗更陷入深深的悔恨而不能自拔,常常叹息说:“如果魏征还在的话,他肯定不会让我出兵的!”他随即命令以“少牢”(猪、羊各一,仅次于最高规格即牛、猪、羊各一的‘太牢’)的隆重礼仪祭奠自己这位已经失去的明镜,同时把那块被砸碎的石碑重新树立——就在几年前,当听说已故的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生前曾把劝谏皇帝的那些有名的段落特意收集起来,很可能准备日后出版发行时,脾气其实相当暴躁的李二郎大怒,认为这个老不死的“田舍翁”是有意沽名钓誉,于是下令摧毁自己亲笔为魏征撰文的纪念碑,并取消了自己女儿和魏征儿子曾订下的婚约。

四年之后,太宗皇帝带着遗憾与世长辞,造成他死亡的直接原因,除了包括那个叫那罗迩娑婆(就是吐蕃帮助王玄策从北印度带回来的阿三)在内的方士们所炼成分可疑的丹药外,多年征战的累累伤病无疑是重要因素,其中的一两处很可能就是在安市城留下的。

后世棒子们的笔记小说里,说太宗在高丽被渊盖苏文射瞎了一只眼睛,这显然是胡说八道的YY之想,因为这些东东基本都写自十七世纪以后,与当时相距了差不多一千年之久;但电视剧《贞观之治》所描写太宗因屁股在辽东受伤而不得不病卧行军之情景,还是很有可能发生过的。

其实,与他的表叔隋炀帝相比,李世民高丽之战的整体表现并不差,从细节看甚至可以说相当好,史载唐军占领了十座城池,将七万当地人的户口迁徙入中国,同时对敌方武装力量也给予了沉重打击,“斩首四万余级”,而且撤退时基本没有受到损失。高句丽则经此一战元气大伤,此后只是苟延残喘,直至最后灭亡于卷土重来的大唐和新罗联军。

但是,由于灭亡高句丽的整体战略目标没有达成,这场战争唐朝充其量也只能说回来得不算难看,除了阵亡两千余官兵外,宰相之一的岑文本因过度劳累病逝于军中,李道宗等多名高级将领受伤。

也就在这次战争中,一名年轻的唐朝将领脱颖而出,使得太宗皇帝惊喜不已。史载,在唐军围困安市期间,尽管曾与安市守将杨万春不睦,但深知唇亡齿寒之理的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不计前嫌,立即发兵来救,救兵的人数甚至超过了唐朝远征军的总数,不同的史书有十五万、二十万和二十五万等说法,而“高句丽全盛之时,强兵三十余万”,因此可以说是起了顷国之军。

见高句丽援军依山结营,太宗于是分别命各位将领四面攻打。此后发生的故事如同一部精彩的孤胆英雄类型片:只见一位穿着醒目白袍的唐将手持大戟,腰上带着两张强弓,呼啸着纵马冲向敌军,大戟挥处无人可挡,战马踏过所向披靡,他前面的敌人纷纷败走,唐军于是乘胜进攻,高丽援军则不断退却,终于演变成彻底的溃败。

此役,唐军阵斩二万余级、俘虏三万余众,并缴获大量军资,朝鲜半岛最强大的一只武装力量从此不复存在。史载太宗欣喜万分,下马感谢上苍,并将所在山岭命名为“驻跸山”,随即飞马向留守长安的太子传递捷报。

对于那位立下首功的白衣英雄,本身就是英雄的李二郎自然不会忽视,《新唐书》这样记录了一段传颂后世的君臣际会:

帝望见,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谁?”

曰:“薛仁贵。”

我们要说的第一个主人公,就这样风光出场了。

《一、英雄序曲:两君王》完

关键词(Tags): #吐蕃#唐#西藏#中亚#西域通宝推:foureyes,老醋花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