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请中国政府对萨米人的悲惨遭遇表示关注 -- Emyn

共:💬9936 🌺84380 🌵12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有点在用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理论解释布雷顿时代的危机

70-80年代美国滞胀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元信用危机无法完全用今天流行的经济理论套用。比如IMF现在为各国设置的国债水平警戒线是占GDP的60%,但70-80年代美国国债水平最高只有GDP的40%,却闹到保罗沃尔克要加息到12%才能收拾局面。荷兰、英国在17-18世纪的国债余额平均水平长期在120-140%,这些国家照样快速发展、欣欣向荣。

前布雷顿体系的问题在于名义上的美元本位下实施的还是金本位制度,所以虽然美国当时债务虽然才40%占比,但因为金本位制度束缚,无法应对实际是以黄金为诉求的债务兑付要求。同时,60-70年代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和越战后期开始的苏攻美守的国际形势使得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信心发生动摇,然后就是以法国央行为首的黄金挤兑潮迫使尼克松关闭黄金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货币供应学派的理论经常被静态的作为对结果的解读,但往往无法解释好中间的过程,尤其是在国家层面上的政治军事因素。一个国家可以因为战败而失地赔款,既而原本健康的财政频临破产,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比如清朝。也可以像殖民时代的英国那样因为对外扩张势头良好,因此成为众人眼中的“潜力股”,依靠“高成长性”带来的良好预期,背负几倍于正常水平的赤字和债务而依然能继续发展并用较低的利率融资。

早说能否还债完全是个伪命题,政治经济上真正存在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预期或者说信心。虽说供求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基本规律,但金融时代、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以信用而不是实物为基础的,都玩真的谁都经不起硬碰硬。市场的玩家们也清楚所有游戏其实都是庞氏骗局,大家无非是想找到最不容易穿帮的那个玩。

虽然不全面,但有不少时候蔡总那句话还是比教科书的理论更管用,就是财务准则,谁骗谁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