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 北大28楼

共:💬498 🌺4517 🌵20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国败就败在散沙上。能把人组织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在实际

中更多出现的是组织不起来。譬如小岗宁愿吃救济也不要组织起来。这种地方倒是应该包产的,丢包袱,饿死他们算了。

我觉得中国的巨大问题表面看是人多地少,实质应该是物质生产跟不上人口增长。平均来看历史上没有哪年没有饿死很多人的。一方面国人需要生育来补充劳力,另一方面又没有那么多的粮食供养这些人。于是让大部分人处在多出劳力少吃饭的贫困境地,才能保证少部分人的小康生活。

劳力者陷入贫困,只能糊口状态。不能受教育,无力改造自然、提高效率。大部分劳动者素质如此,社会也不能积累财富与科学技术,工业化也就永远不来。这是否是历代中国人“各找各食,各行其是”的后果呢?

单个劳动者的产出太低,所以要组织起来。

如果说中国的问题是人多地少,那么兴修水利,改良种子,这等于是向五千年不变的命里争来了更多的耕地,就是在解人多地少的难题。人均1,2亩地的地方,亩产三百斤与八百斤,效率高低当然是有区别的。再拓荒成人均3,4亩呢,再把散地整合成片呢。。。与其给美国做劳工,真不如在家改天换地呢。只是做外国劳工,金钱立马可见,受益个人与家庭。修水利却得先勒腰带,利益归于大家和后人。按包产的思路,这显然不划算。

我们谈的也许不是一个时期。你讲的是水利耕地良种都已经改造完毕?我以为这是一个长期渐变,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我爸妈的上山下乡,我不认为凭着农民能够规划、操作整个农场。农场开始也没几台拖拉机,可能收割机只有一台?可能交给农民学着捣鼓操作吗?那时候国家可不象现在这么富裕,可以随便浪费。既然改造农村,没有知识青年怎么行?开、修机械的,做赤脚医生的,做会计做教师的。。。后来是办起了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榨油榨糖牛奶豆奶厂。。操作者可以是文盲,但管理者绝对不可以是。我记得我小时候在印刷厂玩过呢,我听说维维豆奶,开创的几个人,当年是到我们农场的豆奶加工厂学习的呢。这些工厂,单单靠农民自己培养识字分子,得到何年何月?不知这农场办的小作坊厂,算不算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象南街、华西那种村,算不算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

个人一直认为毛泽东是一个敏锐的发现者,他发现了历史的捷径,就把国家转过来,用力推一把。只用了区区三十年,走完了人家五十年上百年的路。如此手段单单为了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吗?诸君千万莫小瞧了伟人。

人均才1,2亩呢,你家人有工作,还能分到地?我们这里不可以。你家地里的活随便干干就可以了?在你说的“人多地少”的中国你家这样随便干,岂不是有人要饿死了?地在你家手里好浪费的:)我想你家这种情况,可能是在我国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也就是农业效率提高一个台阶之后,是搞工业丰富物质的时候了。我想,我们农场已经有了小工业的样子,那些正经的工业企业,那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岂不同样是轰轰烈烈,正向工业科技产品大爆炸的时代进发?其实你看看自己的家,就应该有感觉。我爸妈六十年代末结婚,按妈的话:真的是两张床一拼。后来,打了家具,有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七九年或是八0年,我家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以上都是国产)。十年间,我家就象我们国家一样,从一个农业国走进了工业国。呃,十年间,效率很低吗?呃,不过,这时候的知识青年已经不是国家最需要的人了。他们完成了或者即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将被边缘化。起而代之的,应该是更有知识的知识青年来成为这工业国里的管理者与生产者。他们就是“大学生”。这里的人应该都知道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多么吃香吧?我们农场对大学生的政策是只要来了,就分一套房。是专门盖的小公寓,叫小洋楼。那时住洋楼可着人羡慕呢。

说到这里,你也许明白了我的意思:中国的主力劳动者,从开始的95%文盲农民到后来的初高中专科生“知识青年”再到“大学生”。国家的进化跟劳动者的进化是分不开的。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当然跟劳动者的产出能力即素质也分不开。而这个主力劳动者的进化,包产到户能起什么作用?

没人不让“各找各食”,社会主义同样有工厂倒闭。效率高的企业淘汰效率低的,很应该。不能因为余下的人没活干便不优胜劣汰吧?活做完了还把工人圈在工厂里,这话从何说起?

我可能没明白你的意思。

通宝推:叶入林,星河,老虎五,seesee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