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误解?还是偏见? -- 缪斯奥洛奇
(今天贴了篇八卦曹操墓的帖子,一翻存货发现了这个,一并发出来献丑,还望河里诸公多多指教)
今天震惊于曹操墓这个邪门的所在时隔两年,居然又出了幺蛾子。相比之下,博物馆似乎还算是消停的去处,虽说11年文博口因为某个国宝级的去处发生的某些众所周知的事情,很长时间里成了众矢之的。
一般来说,关于博物馆的新闻是很难成为社会热点的——如果真有成为关注焦点的,那多半是八卦或者丑闻,比如今年关于故宫的一系列报道。
关于故宫那起盗案,记得河里的捕神尹老讲过里面的一些门道。神捕面前,小白当然不敢造次,在这里就说些别的,大家也只当看个八卦了。
故宫因其身份和地位的特殊,一举一动原本就很受圈里圈外瞩目,更不要说今年出了如此大的丑闻,没有“舆论沸腾”才怪!民众当然会觉得管理无能,毕竟按一般人对博物馆的理解,故宫这一级别的博物馆理应是“警备森严”而且“固若金汤”的,无数高科技的防盗设施和安保人员严防死守,无论如何不该发生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盗窃案的——到现在估计还有人这里面有什么“阴谋”。
这么想当然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据我个人的观察,这里面还是有很多误解:
首先是高估了安保技术。很多人对“技防”的认识,十有八九是来自于《偷天陷阱》这一类的电影——红外线、监视器还有压敏装置……想偷走博物馆里的“稀世珍宝”,理应只有那些身怀绝技出手不凡的高手才能做到。
应该说,这种想法也不是不对,但显然部分地把艺术表现当成了真实情况。高科技装置当然有,但是也没夸张到如此地步,更何况,不是所有的博物馆里所有的文物都有这种待遇的——那些唬人的家伙都是要钱的,没有哪个博物馆有如此财力的,即使财大气粗如故宫(故宫确实很有钱)也不行。
实际上,保障博物馆里文物的安全更主要是靠完善的规章制度,“技防”和“人防”应该是统一在制度下的。如果没有严谨完善的制度,再先进的设备、再多的安保人员也没用。
其次是“高估”了博物馆——把博物馆当成和银行、金库一样的地方了。其实博物馆的工作千头万绪,“防盗”只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而已,甚至都不能说是最重要的(个人观点)。所以,尽管说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有比较严格的文物保藏制度,但是任何制度都难免有漏洞,制度的执行也肯定存在偏差,很多事情其实是难以避免的。
世界上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失盗案件,其中不乏著名博物馆和珍贵文物,而且绝大多数案件都很“没有技术含量”——许多窃贼的手法,大体就是《疯狂的石头》里黄渤说的那种(不知道那是啥?自己看电影去),很直接、很明目张胆的那种。
著名的事例有很多,比如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的失窃——这个太古老就不提了,说一个比较近一些的案例:
很多人应该知道挪威著名画家蒙克吧,小学或中学的美术教材里应该就有他的名画《呐喊》——好像应该是表现主义代表作吧,本人对这个也不懂,反正知道很有名就是了——这样的名作,按说安保的力度应该不差。然而,这幅画94年、04年两次失盗,而且盗贼的手法嘛……
94年那次,我就偷一下懒直接抄度娘了:“遗憾的是1994年2月12日清晨6点29分,《呐喊》在挪威国家美术馆失窃,讽刺的是窃贼只用了隔壁工地的一架梯子,翻过的围墙,打碎玻璃闯入美术馆,临走时不忘留下一张明信片‘感谢这可怜的安保系统’。”
04年那次就更生猛了:在公开展览的时候,两名男子公然持械闯入,拿了就走——监控录像都有,警察当场完全没反应过来——直到两年之后,画作才被追回。
看来有些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很可能就是最有效的。
还有一些案子是另外一种形式,就是监守自盗,这种事儿就更加难以防范了——可想而知,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就是这些人自己制定并且执行的,当然是一切尽在掌握。这种案件也不容易被发现——毕竟博物馆里藏品众多,往往要数年才能清点一次(像故宫这样一次要清点数年),少个把物件儿……
比如有名的承德避暑山庄的李海涛(说起来和小白我算是校友),如果不是有人在香港的拍卖会上认出了被盗文物,也许永远都查不出来。那个案子的经过就不说了,资料网上应有尽有——只说一件,个人以为最牛的其实是香港的拍卖行,那件“无量寿佛”上面标签、编号一应俱全,身份明摆着,不知道为什么还敢上拍。
不过说到文物拍卖那档子事儿,那里面水太深,而且我对此也知之甚少,这里就不提它了。河里的诸位要是感兴趣,可以去看吴树的“黑皮书三部曲”,现在第三部《谁在忽悠中国》也出来了。虽然作者有偏左的嫌疑,不过个人感觉文章还是比较靠谱的。
其实据我猜测,馆藏文物的安全状况应该要比田野文物强多了——这里说一下,这个“田野文物”主要指那些露天的石像、碑刻什么的,比如乾陵的无字碑、石人石马什么的,和考古发现的文物不是一个概念——这些文物多半是暴露在外几百上千年了,略知文物保护的人应该都明白,它们经历的那些风吹日晒雨淋必然对保护不利。不过出于种种原因又不能把它们移走——比如保护遗址的整体风貌之类的理由,想想把乾陵的无字碑挪走会怎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然而放在野外,不仅是环境就对文保不利,安全性也实在难以保证。去年,陕西省就发生了多起盗窃田野文物的案子,贼人连唐陵前的石狮子都给偷走了——河南巩义的宋陵也丢过石翁仲,想想都邪门儿,那东西有的好几吨重,贼人还真下得了手。特别是去年取消了文物犯罪的死刑,犯罪成本是进一步降低,文物安全形势必然严峻。
当然这确实是文物部门的失职,毕竟这也是重要的本职工作;或者也可以说是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讨论的时候也经常这么想),对文物事业给予的支持远远不够——事实上这几乎是必然的,因为确实成本真的非常高。以我在欧洲的见闻,即便是发达国家,承担这笔开支也绝不轻松,那些似乎永远在维修的名胜古迹,就很能说明问题——据说意大利庞贝古城的修复速度就赶不上损坏的速度,而意大利的文物修复技术在世界上是绝对先进的,政府投入也绝对不算少了(其实个人非常怀疑意大利人的工作效率可能是个问题)。
搬不走的遗址可能还算好,像石雕碑刻这些搬得走的“不可移动文物”怎么办?安装监控装置,安排专人看守,这都是办法,而且也都在使用。但是正如上文里提到过的,设备不是万能的,人不是绝对可靠的,规章制度必然是不完美的——更何况挑战这些措施的,是以勤劳勇敢聪明灵活而著称的中国人民呢?
这些年《鬼吹灯》、《盗墓笔记》神马的都很流行,很是有人对盗墓这个行当(这是三百六十行里都有的)心驰神往,也因此对考古工作者有很多的误会——网上不久一直有一票人想当然地说考古就是“合法的盗墓”吗,怎么解释也说不清楚的——尽管实际上,可能唯一的相似之处就是都用探铲这件家什(就是洛阳铲啦)。
看过这些书的现在该明白了吧,我之所以说这件事就是想说明,在盗窃文物这件事上中国的高人大大的有。所以有人笑话说在中国干考古的干不过盗墓的,其实那是必然的,无论是成本还是方法、目的都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根本没法比——光是“抢救性发掘”就够辛苦了,再说考古不是盗墓不能竭泽而渔——被盗墓贼抢了先不算新鲜,听说西域某考古队还有过被重火力的盗墓团伙用枪扫射,只能躲在屋里连头都抬不起来的事儿呢!
可想而知,对于田野文物而言任何保护措施都不可能万无一失,何况文物部门还不可能处处俱到。再说出了事儿文物部门又有什么法子?没有执法的权力,就算看着人家动手,也只能求助公安,自己还得注意安全。
扯得有点儿远了,不过说的还是一个道理:考古或者文物工作者不是安保专家,更没有印第安纳·琼斯博士那样的本事,能做的只能是想法儿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不可能万无一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个人还是坚持以前的观点,也就是故宫的失窃案就是一个单纯的窃案而已。
个人一直觉得,可能是太多影视作品和科普节目,都喜欢把考古文博这方面的东西弄得神秘兮兮的,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总是对此抱有不切实际的憧憬——但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这样的。
听过老师和学长们讲过考古工地的那些事儿,自己也在博物馆里混过一段时间,个人感觉大多数的工作以一般的标准来看真是无聊到爆——当然也不排除有人觉得写写画画一类的工作很有趣。
举例来说,如果让你把一个满是古人用过的石头(不是石器)的探方仔仔细细地画下来,还要标出每一块儿石头的方位和形状,我觉得我一定会发疯的——石头其实就是渔网的网坠,形状完全没有规律,数量足足有上千块!
听说小白的一位师兄就干过,当然痛苦之余听说也趁人不备把“出土文物”扔掉了不少,不知道算不算一桩“学界丑闻”……
这是考古的,博物馆里的工作呢,也许我弄了几个月的词条整理还算有点儿趣味,要是让我天天拿个计数器统计某展览的观众人数呢(当然这个其实一般都找志愿者来干啦)?
当然了,有趣的工作也很多的,不然也不会有人特意学这个了。所以让大家觉得有趣也不是坏事儿,这也算是“营销”的一种,目的是忽悠……哦不对应该是吸引人来学这个专业嘛!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索发现和走近科学这一类的节目对于专业招生的贡献绝对要大于招生宣讲会。
其实也许更麻烦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宣传有时候让文物工作莫名其妙地神圣化了,媒体随随便便就把一些本来常规的工作赋予过于重大的意义。
比如今年国博办了一回LV的展览,然后接着又办了一个宝格丽的展览,不知怎的就让某些人说成了奇耻大辱,就连我朝某顶级大报(顶级没有之一)都来凑热闹——大报名记的神论让本人叹为观止,所谓“国博几百万件藏品难道塞不满48个展厅”实在是超越了咱的认知极限,乃以为国博是仓储超市啊!
随便上网摆渡一下,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会拿上博去年办的“乌菲奇”和“利玛窦”来说事儿——嘿嘿,去年咱也算是躬逢其盛,承蒙上博的老师亲自带着参观过“利玛窦”的,说起来也算是有发言权了(先帝爷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嘛)。
去年的上博牛啊,接着开世博会的契机,展览办的是花团锦簇应接不暇。不知是意大利人,俄罗斯也把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收藏拿来做了个展览——老太太最喜欢宝石。其他诸如印度宗教艺术展、哥伦比亚黄金艺术展甚至还有只有三件展品的“鉴真与空海”。
上博老师的说法,利玛窦的展览是上博这些年办过的最好的展览之一,当然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blabla……
言归正传,既然拿上博举例,说明名记们还是查了些资料的,不过
要么是功课没做足,要么就是憋着找新闻而罔顾了事实——各位啊,乃们应该是真的不知道上博老早以前就办过“卡地尔珠宝展”吗?这还是缺乏学习的原因啊!
不学习也罢,不过不动脑思考就不对了。某报记者高屋建瓴,说什么以国博的地位,组织一些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文艺复兴神马的展览“很难吗”——很不幸,这个真的很难!
姑且不说,是不是只有“那些展览”才符合国博的定位,这些大记者以为这是展览馆开展销会啊!手里拿得出那些“高水平”(估计名记们脑海中浮现的基本是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这“水平”)展览需要的文物的博物馆,全世界大概可以掰手指头数出来(估计还用不了两只手)——其实就算是LV,想办个“精品展”似乎也不像是写报道的记者脑内设想的那么简单。
真要是那么容易,还要俺们这个专业干吗?
算了,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在这样写下去估计也没头儿,大家有什么意见的话欢迎讨论,也算是帮助小白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