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1982年7月4日,一名叫做泰瑞.希金斯的同性恋男子死于伦敦中心的圣托马斯医院。37岁的他是第一批英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患者中的一员,这种疾病简称艾滋病,能够削弱身体的防御机制,传播的媒介则是一种被称为HIV的病毒。他生前的朋友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泰伦斯.希金斯基金会(1),在男同性恋圈子里宣传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并鼓励使用避孕套——因为这种疾病主要依靠血液与体液接触来传播——并为其他人提供支持。尽管这种疾病早在七十年代晚期无疑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直到1981年才在加利福尼亚首次得到确诊。当时一名同性恋男子来到医疗中心求诊,他得了一种十分少见的肺病以及通常只有老年人才会患上的皮肤癌。一年之内就出现了上百个病例,其中多人不治而亡,很显然大多数病患都是男同性恋——尽管其他人也开始受到传染,例如一部分妇女,静脉注射吸毒人员,海地人,等等。在乌干达,村民们遭受着一种神秘的致死怪病的威胁,他们称这种病为“粘液病”。美国最先得到确定的传染地点是同性恋浴室与桑拿房,这些场所一向以放荡且无保护的性行为而出名。这种场所主要集中在旧金山、洛杉矶与纽约,整个六七十年代里美国的同性恋人士一直在向这些城市迁移,寻求更为开明解放的文化环境。
英国男同性恋行为合法化之后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如同美国一样,同性恋解放仅仅局限于最大城市的最自由化地区,换句话说就是伦敦——之后不久曼城、爱丁堡以及其他城市也开始跟进。同性夜总会,同性迪斯科舞厅以及同性桑拿房都开始风行起来,最后一项尤其为滥交提供了场地。同性恋人士纷纷南下,要将失去的时间补回来。一种十分接近性狂热的气氛开始发展起来——日后在前往国外以及度假地游玩的异性恋青少年当中也可以见到类似的狂热。在多年的配给制之后,糖果店终于开门了。整个七十年代期间,在惨淡的政治与经济环境里,寻求过度的街头文化繁荣了起来。服装、音乐以及足球暴力方面的过度前文已有所提及。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切都伴随着性约束的解除,异性恋有了随意可得的避孕药,而同性恋则迎来了合法化的大气候。如果说这些年里还有乐观主义思潮的存在,那这完全是个人化的乐观主义——新近到来的自由为面对着周围国家失败大环境的人们提供了喘息之机。
因此艾滋病的到来在时机上格外残忍。正当同性恋群体感到几个世纪以来的压迫与耻辱终于结束之时,这种神秘的致命疾病却大驾光临,摧残着他们的新生活。对于社会保守主义者来说,这正好印证了他们的观点。艾滋病是淫乱且非自然性行为的必然医学与道德后果,正所谓自食其果。这一疾病为自六十年代就彼此开战的敌对道德哲学搭建了对抗的平台。同性恋文化暂时后撤,俱乐部关门,神职人员做出了最终结论。尽管同性恋男性身处艾滋病危机的最前沿,但是这一危机的实际影响要广泛得多。滥交的流行不仅局限在同性圈子,在很多方面同性文化都为异性文化起了开路与提携的作用。所以对于传统派来说艾滋病是面向全社会发出的信息,为远离新自由主义提供了可能。
只不过到头来情况发展和任何人的预期都不大一致。同性恋团体很快就做出了反映,开始散播安全性交的知识——泰伦斯.希金斯基金会成为了一个全国性机构,现在是全欧洲最大的性健康慈善组织,员工共有300余人,还有800多名志愿者。从戴安娜王妃于1987年在密德萨斯开办的英国第一个艾滋病专科病房,到撒切尔派系大臣关于避孕套使用的言论,上层社会与当权者对艾滋病患者一直抱有令人始料未及的同情态度。某种意义上这是文化的转折点,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国民教育活动。起初整个媒体界都沉浸在“我们完蛋了”之类的恐慌当中,还大肆对同性恋施加道德谴责,称他们是非自然的禽兽,现在终于遭到了报应。曼城警察总局警长詹姆斯.安德顿(2)说同性恋“正在他们自己开掘的化粪池里载浮载沉”。这番言论遭到了广泛的谴责,但是还有几百万英国人,主要但并不完全是老人,很可能会同意他对鸡奸者以及其他“可憎行为”的看法。对同性恋的反感根基牢固,直到今天也未曾动摇。此外当时人们对性行为普遍抱有一本正经的拘谨态度,这意味着早期关于艾滋病传播方式的讨论十分含糊其辞,根本听不懂。
在小报传播的各种谣言中,所谓的“同性恋瘟疫”可以通过马桶圈、接吻、握手、圣餐酒以及共用刀叉来传播。八十年代初期,BBC 预计英格兰与威尔士在4年内将会有70000人死于艾滋病(将近25年后,英国艾滋病死亡总人数终于达到了13000人),“到了本世纪末,英国将没有任何一户家庭可以免于这种疾病的侵袭。”BBC的科教节目《地平线》从一开始就在努力提升公众的艾滋病意识,但是1986年该节目拍摄了一部关于同性恋男性性生活以及艾滋病传播方式的影片,有关方面认为其内容过于露骨,因此遭到禁播,胶片也被十分严肃地销毁殆尽。但是媒体界正如政界一样,态度转变得十分迅速。同一家报纸不久前还在鼓吹鸡奸犯们终于有了好下场,现在又热情洋溢地开始宣传艾滋病知识。恐同言论依然时有耳闻,但是底气已经没那么足了。在美国教会一度十分流行的禁欲运动或者同性恋矫正运动基本没有对更为世俗化的英国造成什么影响。同性骄傲游行在八十年代最初兴起时还是怒火满腔的边缘群体活动,但是这一运动缓慢地成为了社会主流,以至于政客们都纷纷前来与其拉关系。在艾滋病最初露头的时候谁也预想不到这一切的发生。
事后回头看来,这种态度改变中的一部分之所以能够发生恰恰正是因为艾滋病的出现,艾滋病并没有成为这种变化的阻碍。这场公众健康危机极大地震撼了人们讨论性问题的方式。新的坦诚态度成为了必须。这一点重创了英国人一谈到性事就吃吃窃笑的传统,尽管创口并不致命。随着人们认识到艾滋病也可以通过不洁针头、输血以及异性性交来传播,同性恋的恶名就遭到了稀释。实际上,在快速转变性行为方式方面,男同性恋还曾一度走在全国前列。应对艾滋病是当代最有成效的公共信息与保健案例之一。转折点在1986年到来,当时的卫生大臣诺曼.福勒(3)与撒切尔的代理首相威利.怀特洛(4)受命进行一场见成效的全国性公共信息普及运动。很难找到比这二位更加传统且异性恋的人了。福勒的关注点在于家庭价值,教会、议员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游说团体很快就找上了他,希望他传递传统派的节欲信息。他根本没有这么做。TBWA广告公司(5)得到指示要以“切莫死于无知”为主题进行广告宣传,广告用意在于震撼全国,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性习惯。最终的成品广告中,画面上是一座冰山,演员约翰.赫特(6)浑厚的声线充当着画外音:“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疾病……”英国每一户人家都收到了就当时而言内容十分明晰的宣传册。
接下来的几年间这一运动总共获得了7300万英镑拨款。总体而言成效显著。1985年的新增艾滋病病例为3000例,此后发病数量显著下降,最终稳定于1999年并开始回升,主要烟瘾在于异性恋群体病例的增加,这些病例大多与非洲有关,那里的疫情完全是灾难性的。由于避孕套的广泛使用,其他性病在同一期间也得到了控制,例如在八十年代末梅毒发病率就降到了艾滋病出现之前的十分之一。福勒日后说,在他所发起的运动中所有研究结果都显示“公众看到并理解了这种疾病的情况,他们记住了宣传内容,其中大多数人的确改变了自己的习惯。”在艾滋病新增病例数量下降方面,英国的表现几乎比所有其他国家都更好。
(1) http://www.tht.org.uk/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Anderton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man_Fowler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e_Whitelaw
(5)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8431.htm
(6) http://baike.baidu.com/view/1206177.htm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大爆炸,下 2 万年看客 字5060 2011-12-18 05:39:35
🙂(7)疯狂直升机 3 万年看客 字7257 2011-12-17 09:05:00
🙂(6)内部的敌人 2 万年看客 字9993 2011-12-17 08:58:48
🙂(5)瘟疫
🙂(4)福克兰:秀发与秃头,上 6 万年看客 字7814 2011-12-12 08:59:28
🙂"南格鲁吉亚岛"在哪儿呢? 奔波儿 字43 2011-12-12 16:03:13
🙂多谢,我也犯了美国人的毛病了。 万年看客 字0 2011-12-12 17:58:37
🙂你攻占了两个南格鲁吉亚岛,呵呵 奔波儿 字109 2011-12-12 1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