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谈拳论道 -- 朴石
谈拳论道
注:该文写于2003-06-15,稍微改动了一些。说是“谈拳论道”,其实是名不符实的,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拳”和“道”对于自己而言,只是知其皮毛,远未触其髓呀,这么多年下来,焦头烂额的事情不少,静心想来,人一辈子就是求个明白,而即使是求这个明白也是有缘分的,对自己而言,这种明白似乎反而远了。
『虽然文是谈拳,实际自己对拳认识十分肤浅,这里有好几位是行家里手,欢迎各种方式的指正批判:)』
早就想写写这方面的东西了。现在看来,上大学的四年学业上毫无建树,最大收获就是识交一友,学了一拳,一晃这十几年过去,那友已是多年不知行踪,这拳也是荒废多年,可对我的影响却是最根本的,因为它已经在血脉里一起流动了。就以此文纪念我那朋友,一个老陕。
(一)
我这朋友陕西省华阴县人,上大学前在华山当过苦力(往山上背条石),当过兵,个子不高,平时踢蹋个拖鞋,见谁都笑嘻嘻的,因为他留了一年,所以四年级时有缘和他同学了一年。当时自己喜欢武术,参加了学校的武术班,压压筋,踢踢腿,抡抡胳臂,都是既蒙不了自己更蒙不了别人的花拳秀腿。他也来,来了就是溜达一圈,看看笑笑就走了,一次在他宿舍见墙上挂把刀,还有个对子:“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知道他也练,但一直没机会细聊过。
机缘到来是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当时和他分在一个学校,到晚上无事聊天,一聊不得了,我完全被他武术造诣,人生经历及其处世哲学迷住,一连十来天,几乎天天在聊,聊得兴起,他还将那拳、棍、剑、流星、九节鞭挥舞上一阵,那日子过的那个快意呀。。。。哎,真怀念那段幸福的时光。也就在那时,我跟他学了太极拳,也因为他的指点看到了一个特殊的人群----练武人。
很快就毕业了,毕业时他给我的留言最后两句“太极真善美,予君情切切。”
回家后,工作不是很忙,找了个机会拜了师学了大约一年,再后来离开了那个圈子,慢慢地已经不再练了,说起来真是对不起这朋友,还有自己。
将他写的一首诗歌录在这里,叫《华山雄风》
胸怀冲天志,姿可傲长空,自古留下多少精英,孤芳显铁情;
多少雷打电击,无数人为毁灵,气质何从容;
任凭风浪起,洁身自平静。
云悠悠,水潺潺,松青青,
根深大地群连,不动几万年,
横测华山骨气,试看谁人能敌,
沉默从不语,唯留险峻在,何必自称名。
<二>
谈拳前先聊聊圈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象网上***之流有个音乐的老巢,**之流有个磨房,**之流离不开大富翁,**之流有个饿人谷,酸臭文人老王就爱和臭酸文人老李扎堆。。。。。。一个圈子就是一个世界,什么样的圈子里就出什么样的人,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和演变,有它自己损益的缘数,因了这圈子有了快乐和收获,也因了这圈子有了悲伤和遗憾。
练武人的圈子一般人不容易接触到,真正传统太极拳的圈子更是不容易进去。原因是一方面这个人群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差异(早上六七点前、公园这类地方),另一方面它这圈子维系的基本关系一般是传统的师徒关系,外面人没有熟人介绍想直接进来不容易。朋友和我讲过他师傅的三个收徒标准,一要人可信,二要能吃苦,三要有悟性。他那师傅光考察他就是好几个月。再一个原因是这种圈子并不是那里都有,太极的名家高手往往集中在西安、中原、北京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这圈子的历史不是几年、几十年的概念,而是成百上千年的积淀和演化。这才是它不好找,找到不好进去,进去了不好真正修得正果的原因。
这个圈子另外一个和别的圈子不一样的地方是它的“杂”,这个圈子里人的来源五花八门,市井旮旯,行伍庙堂,学校医院。。。,各种人等都有机会看到、接触到,年龄上也是各个年龄段都有,当然共同的交流语言还是“拳”。我那朋友的师傅在西安拳界是个名家了,他的身份是一个单位的看门人,我在青海跟了学拳的师傅没有正当职业。也许是当时市场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定型吧,明的学费是没有的,在那个圈子里学拳人情味要浓些,过年了都要去给师傅拜年,平时师兄弟还是会去一起吃吃饭,遇到些事情也是可以找人来帮忙的。
<三>
一提太极拳,一般都本能地把它和老年人联系一起了,把它视为和广播操差不多的东西。特别是还学过什么简易太极拳的,更容易产生这种误解。的确,表面上的这种缓慢柔和给人感觉这是老年人的拳,再加上为普及和突出健身的目的,流行的往往只是点皮毛,真正实质的东西往往还是以传统口授心传的方式在特定的圈子里传承。
拳总体上可以分为外家和内家两大类,流行的如上面提到的跆拳道之类更多是属于外家的,自己看来,相对讲,这种拳主要靠的是力量和速度,防守方式一般是“格”---御敌于国门之外,进攻方式一般是“斗”---讲究直捷快速,通常的规则就是“力大打力小,拳快打拳慢,年轻打年老”。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走的路子就有所不同,这拳更多靠协调和转换,防守方式和进攻方式是一体的,一般走曲线,保证自己平衡的运动同时,利用对方的毛病来破坏对方的平衡。按太极的路子,力气大、速度快、年龄轻的未必就能赢。当然了,在高层次上外家和内家道理一样是相通的。
大凡事情往往是这样,最关键和基本的环节其实说出来很简单。自己感觉“桩”就是太极拳最关键和基本的环节,“桩”就是练基本功,所谓“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中的“功”很大程度上就是“桩”,不练“桩”,一般脚底下就没根,身体是浮的,而且整个身体也协调不了。正式入门后,在教拳路前,一般都要“站桩”,这是“静桩”,当时我站第一个桩的名字好象叫“混元桩”,听着神秘,说出来很简单,就是马步一蹲,两手平起环放在胸前,意念想抱了个大气球,抱紧了就爆了,抱松了就飞了。,一站最少要半个小时。
还有种方式是“走桩”的锻炼方式(动桩),大家一定都看过《少林寺》这片子吧,有个镜头是一帮和尚跺脚挥拳,然后说常年累月这样练,结果地上都跺出一个个的坑。后来听行家说那坑不是跺出来的,是走出来的。这里说的“走”可不是通常走路的“走”,是“走桩”的“走”。就是高僧按照一定的方式来回走,来回走,结果地上就蹬出等距离的坑来了。
自己理解,静桩修心,动桩修身。大凡要做好什么事情,心浮气躁肯定是做不好的,静桩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通过意念的单一达到思维上的宁静,思维上的宁静又在静态下让身体处在放松状态;第二步在放松的基础上,让身体自然脚上扎根,下沉上轻;第三步,在身体有根的基础上,让身体产生缠丝劲。到此,总体上静态的太极基本要求就达到了。动桩讲究“开合”,先说“合”,“合”有外三合,内三合的说法,所谓外三合者,就是一个动作一到位,拳头和脚丫子片上下一条线,肘关节和膝关节合上劲,肩和胯连为一体;而内三合就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一合,整个人从内而外就好象一根绳子两头一拧,弹簧一压,力量就蓄积起来了。到“开”的时候,一头一放松,趴一下力量都出来了。
<四>
本来该谈谈架子的练习,想来这里岛民并无大的兴趣,就跳过直接谈谈有意思的东西了。
从“力”和“劲”说起吧。在我们平常说法中它们的区别很小,我这里做个区别,通常人用的是力,力的性质是刚性的,力是一段一段的收回来,打出去,而且往往只是使用身体某一部位或部分的力量;以此相区别的劲的性质不同,它是柔性的,是连绵不断的缠放,每次都将全身积蓄的力量集中放在一个点上发出去。
这样说大家估计不好接受,劲到底是什么?打两个比喻吧。水面上放一个木块,旁边再放一个充足气的橡皮球,然后你用一个手指把它们都按到水里面去,你肯定发现木块很容易,而球就比较难了。什么原因?不说你也知道;再有一个比喻是弹簧或者拧麻绳,外力一去就弹回来了。
呵呵,我理解的太极拳就是这两种的结合。
人和人身体暴力谈话总体说是两种,一种是榔头,一种是杠杆。榔头者打撞之属也,杠杆者拧折之类也。榔头的效果决定在质量(块大不大)、速度(快不快)和着力点(打哪里了),想象一下**那牛拳揍在*美人的脸蛋上会发生什么吧,上面三个要素一起俱备,简直不堪设想。好在榔头砸下来还是有个过程的,先收回去,然后在经过一段足够长距离的加速,最后定位在打击点上。这就提供了许多可以改变的因素,*牛准备直拳攻*美鼻子,*美马上由胳膊肌肉“听”出主要力量分布和行动意图,身体进入准皮球状态,同时派出游击队干扰侧向并改变*牛力量走向,一缠一转,只要*牛拳的着力点改变了那么一点点,用的力气越大,自身越难保持平衡,*美人只需要给*牛上面再送加点力,脚下再绊那么一下,就可以让牛和地球亲密接触了。
对付拧折也是同样道理,杠杆三要素是---着力点,支点,作用点,你用杆子去翘石头,如果垫的那块石头突然打滑,你不也得小心闪了腰吗?太极拳里面对付这种擒拿的手段也是一个道理,以走圆的方式使对方无法“拿死”“锁住”。
劲讲“沾连粘随”“舍已从人”,再打个比方,你手上沾块口香糖,它就随了你手的劲力了,总也甩不脱。以前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我估计是真的,有个名家在手掌上放了一只鸟,摊开手掌,这鸟楞没飞起来。原因是鸟起飞前要靠脚先蹬一下,这位劲感觉的灵敏度极其强,楞没让这鸟借到劲。一般人喜欢较劲,你力量大,我用更大的力量顶回去,结果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太极不然,高手讲“要啥给啥”,对方“要”其实已经犯了“贪”,“给”并不是不要“原则”,身体的重心是不能给的,这要给了,那就打中拿死了,“给”可以叫“退”,军事上可以叫“敌进我退”,退不是完全没有接触的退,而是既和对手保持接触,又不给对手发力机会的“退”,以空间换取时间,“退”的过程就发生力量上的变化了,一方面,对方力是“发”,力量会由大而小,而我力是“蓄”,力量由小而大,如果我“听”的工夫到家,总可以找到一个点,这个点对于对方是极点,要收了,而我是起点,要发了,这时我就由“守”而“攻”。
太极最讲究自身的中正平和,讲“正劲”,什么叫正,正就是规矩,一是身要正,头顶和腰轴是通天地的,这轴原则上必须要正要直,这轴一歪,通身都是毛病;二是劲要正,力发必由脚腿经腰至肩肘手,合全身力于一处而发;三是心要正,不卑不亢,不欠不过,不贪不怕。正因为自身是平衡的,才能由“内控”而达到“外控”。
<五>
再聊聊太极里面的辨证法,在我眼里,这太极简直就是哲学和文化的化身。记得杨振宁先生曾表示自己未学太极拳是个遗憾,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往往太极名家大老粗居多,而这拳的体悟对文化的修养要求又很高,这就形成了一个现象,拳师们用一种自己特有的方式总结自己对拳的体悟----拳谚。比如“缠紧缠紧再缠紧,放松放松再放松”“无人如有人,有人如无人”“拳打千遍,拳理自现”。。。。。这些拳谚琅琅上口,非常到位,而且充满了矛盾,充满了智慧。
就说这“缠紧缠紧再缠紧,放松放松再放松”吧,缠和放,紧和松就是两对矛盾了,但就在拳的一个运动里面统一起来了。你立起身来,转你的腕,到一个极限你转不动了,这时可以说你缠紧了,但你有意识再把你的肘放松,你会发现你还有继续缠紧的空间,再放松肩,又可以进一步,再是腰胯,这样一节节放松下来,你越缠越紧。呵呵,很奇妙吧。这有什么用?好家伙,这还没用,什么叫让别人拿死了,不就是你没有退的空间了吗?你越能放松,就越能缠紧,就总有余地,对方到头了,你还有余地,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对方被你拿住了。因为他的劲力已泄,劲路已明,你是蓄的劲,还没用呐,劲路还是暗的,这胜负已经明白了。单独来谈缠和放、紧和松都不能说明白,这两对矛盾只有在圈的螺旋运动中开始变演自己的规律。
我那朋友当时更是奇特,他抱了毛选中的军事、哲学文章来指导自己的拳。呵呵。(我也是我和毛选结缘的开始)
太极的外在表现是中正圆和、协调平衡,其内在的运动却是阴阳变化(或叫矛盾斗争)的过程来实现的。如果你什么时候全身重量都平均由双腿分担,那么你肯定是平衡的,但是你一步也动不了。既要达到平衡,又要灵活,那怎么办?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两个腿交替负担身体重量,同时在这个交替过程中保持你身体的重心不变。其实这个只要你会走路,你就已经会了。那还练什么?不都会了吗?呵呵,当然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你看我发的那个照片,他那重心比你走路低吧?他后腿的负重能力比你强吧?嘿嘿,人家前腿一提立刻就能踹你了,你攻他,人家同样一提一撤就能退了。人家阴阳就能做到大阴大阳的力量分配转换,就要比你灵活的多。正是这个不平衡的变化过程构成了总体的平衡,而这个不平衡的变化过程自身当中又包含了平衡组成部分(这又是由更小的不平衡的变化过程来实现)。什么意思?还是说一个正常人走路吧,我们看是平衡的,但他两腿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但就一个单独的腿来看,这条腿的运动又有一个美妙的圆,这个圆又是由肌肉和骨骼的曲伸的不平衡变换运动构成,这种平衡和不平衡的美妙转换可以无限区分下去,太极的高手就有“浑身无处不太极”的讲法,正是他们把“正”和“阴阳”的综合推到了很小的细节,一举一动,既正又活,这不正是孔子《中庸》所讲的道理在拳的体现吗?天下道理是通融的呀。
再说说太极拳里面的层次吧。和许多中国的东西一样,太极层次的提高一样归到了“返朴归真”,归到了“体任自然”,归到了“先天”。
先天和后天,是对应的两种矛盾的状态。从娘胎刚生出来的婴儿,无识无知,全然归于天性,全然是先天的本性;之后开始学习、开始感知、开始追求。。,就发展了后天的东西。后天的东西的学习,一方面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变得更有力量,但同时也让我们陷于后天的禁锢,自我的禁锢,欲望的禁锢,后天的力量总是希望自己来控制一切,把握一切,创造一切也毁灭一切。而回归至先天,是通过对后天的否定之否定来实现的。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吧。如果你从来不知道苹果,你对苹果的认识就是先天的,这意味着你对苹果具有从任何角度认识的可能性,一方面你是全然无知的,但另外一方面,你又是具有认知苹果一切的可能,这是第一阶段。当你看过、尝过、学习过苹果后,你知道了许多苹果的事情,但同时你又很容易把自己局限住,例如你割苹果时会形成习惯,而当有个孩子突然用另外的方式切苹果,并看到里面会有个五星时,你会吃惊不已。这就是“后天”了。而如果你对苹果的认识总是不落于这种由于已知所造成的陷阱,你对苹果的认识始终是活的,一方面你的的确确在增加你的知识,另一方面你的已知又不成为你继续认识苹果的障碍。我勉强把这也称为否定之否定后的“先天”。
太极拳通过练习,逐渐把先天的习惯变成种后天的习惯,比如太极讲“舍已从人”,人的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是对方一拳打来,马上用力去隔开这一拳。而太极成年累月的训练将这种本能的反射训练成另一种模式,不急去格,而是“沾粘连随”,直到把对手和自己合为一体,把天地人合为一体,到这一境界,何分敌我,也无招式,全然一任自然。
拳谚有云:“小圈胜大圈,无圈胜有圈”,盘架子时,为保证一招一式劲路正确,往往是大架,就象写毛笔字先写楷书一样,规矩就是限制,外在划的圈显得就大,大有大的好处,一有毛病马上就感觉到了。等你动作无误了,就逐渐可以把圈画小了。同样的速度你沿赤道转一圈,你在北极就转无数圈了,两个拳师推手,圈能走更小的就显得更快,胜算就更大。而有圈就意味着还有规则限定,全然无圈了,那就入化境了,这拳达到这个地步就完全活了,有灵性,有生命了。
七
太极外一般表现为文象,而内实以养阳刚之气,在太极理论中,“意”“气”“力”三者的关系是十分紧要的。孟子有句话:“吾善养浩然之气”又云“气以直养”,这其实也是太极的一个出发点。以气功的观点看,太极是以乾为出发点的,气的出发点是从意来入手的,太极就是天地两仪了;还有一种是从坤出发的,理论上从老庄理论出发,这是一般气功的出发点。
力好理解,气是什么?意又是什么?离开了自身的实践,这两点都不好说,先讲讲“意”吧,通俗讲“意”在太极中就是你的大脑对下一步行动的“指令”,也就是下一步要“干什么”。但这个意本身很又讲究, 自己知道的“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类似实战的意识演练,另一种是意识先于动作的调节和运动,开始练拳时,意识往往是一个一个的片段,表现在外在动作上,也是断断续续、坑坑洼洼的,以后意识连贯一体,能一气呵成了,动作也就圆融连续起来了。在这一过程中,身体感觉上就会相应有“气”的反应,比如手指肚发涨、发热,后颈部象有股热气冲过去,等等等等。但这些你都可完全放下不管,某种意义上说,气只是个人身体的一种感觉和反应,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动作反而要出问题。拳谚有云“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原因在于意的作用相当于“帅”,气多少象“联络官”,力是一线“战士”,最理想的状态是命令一出,消息通达,战士听命,顺利完成一个动作,而这一机制的顺利运转,就需要天常日久的反复训练使这三者协调统一起来,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境界。
“气以直养而无害”,这点的保证一是身体的“形”,要正要直,再一个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意不在气”,只关心动作如何做好,不去想这个动作中气是如何运作的,等你将这个动作练得完全纯熟一体了,就自然明白气是怎么一回事情了。这也可以叫“任其自然”吧。
似还缺什么,但就到这结束了。
突然莫名奇妙地想起一个儿时听过的童话:有个孩子跑到大山里面,遇到一群快乐的神仙,他和他们一起跳舞、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一起喝酒,后来他睡着了,等一觉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头发全白了,回到村庄时,别人告诉他,已经几十年过去了。
。。。。。。。。。。。。。。。。。。
也许就是这样,越是平凡、常见的、熟悉的里面包含的越多,越真和越长久。
《全文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谈拳论道
先花一个:) 忆水寒 字61 2005-08-23 14:00:23
😄我现在是看明白了 非 字70 2005-08-23 07:42:23
思想上对武术的升华!! mshbyer 字0 2005-08-23 05:46:08
又看了一遍,是好文。 1 北斗 字98 2005-08-23 04:00:27
这话说得在理,花之!!! 小兵 字0 2005-08-23 04:53:23
拍一小砖 海上月 字633 2005-08-22 23:01:35
惭愧惭愧,该文不该再给抬出来献丑的。 朴石 字214 2005-08-23 00: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