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葡萄最近一系列文章的读书笔记及对葡萄发帖的总结归类 -- 月下

共:💬522 🌺4121 🌵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能否分析明白毛主席实验的失败原因和遗产是今后中国前进所需

杰克·格雷:透视毛泽东

……

毛泽东对斯大林的主要批评如下:

1. 斯大林的农产品统购体系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化: “他是在竭泽而渔.” 在中国, 在以农业支持工业的同时, 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在1956年增产粮食的努力失败后, 毛泽东就认识到, 没有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实质增长, 无法从农业中得到更多资源支持工业化. 他开始相信, 鼓励村庄自我发展, 整个国家的储蓄与投资将会远高于从乡村征集资本并由国家进行再投资.

2. “在30年中, 苏联没能创造出真正的公有制. 他们所做的不过是把地主们破坏生产力的剥削永久化了.” 在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用来维持基层政权的费用占农民年收入的30%, 这大体相当于过去地主收租的水平. 毛泽东从此放弃了对苏联制度的模妨, 基层党组织的首要职责变为保证生产的增长和提高村级收入. 3. 康生批评苏联的拖拉机站不过是在“勒索农民”, 毛泽东接受了康生的建议, 村集体应该拥有自己的拖拉机. 对拖拉机站的争议后来也成为诸多触发文革的因素之一. 4. 斯大林体制阻碍了民众广泛参与经济发展. 这是毛泽东对斯大林批判得最激烈的一点. 这一批判反映了毛泽东对改造人民观念的重视, 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来源. 5. 斯大林否认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存在阶级矛盾. 毛泽东因此说道: “在苏联, 政治已经死亡.” 当然斯大林的意思是矛盾冲突在社会主义社会是被禁止的, 任何引发冲突, 挑起矛盾的行动都是会受到惩罚的. 毛泽东则正相反, 他始终坚持只有矛盾冲突才能带来进步. 所有信仰民主的人都会接受毛泽东的这一观点. 民主的程序推动矛盾解决, 新的矛盾由此产生, 无尽的新矛盾产生, 无尽的解决方案相随, 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不断产生解决方案是民主的自然状态, 毛泽东的 阐述了对待矛盾冲突的正确态度. 在革命中永远会有利益的和观念的冲突. 这些冲突是允许的, 并且应该通过民主的方式解决. 6. 斯大林 “不清楚关系”. 在各经济部门的关系问题上, 斯大林持减和观点, 而毛泽东则持加和观点, 各部门相互激励可以取得更大的发展. 是关于这点的专门讨论. 7. 斯大林追求国家利益而忽视了集体与个人的利益. 斯大林的军工复合体是以压制人民的利益为条件建立起来的. 8. 斯大林“不知道如何使短期利益服务于长期利益”. 毛泽东构想的发展过程是白手起家, 以劳动积累, 利润转化再投资最终将技术提升到现代化水平.在这一过程中,经验积累将推动新认识的形成.

除了以上毛泽东对斯大林主义直接的批评外, 还有其他一些是含蓄表达的, 但就所列举的这些批评就足以看出, 毛泽东所追求的是更加 “民主的” 发展道路.毛泽东的这些观点, 我相信所有追求民主的人也都能接受. 这些理念导向的行动纲领将引导人民从臣民变成公民, 从而创造民主的前提条件.

很多人认为, 毛泽东对修正主义的批判代表了他对斯大林主义的支持. 实际上毛泽东的观点是: 给掌权的斯大林式的技术专家以物质利益诱惑不是进步而是退化. 利伯曼修正主义只不过是毛泽东在 “两条路线”中批判的那一条 (Yevsey G.Liberman, 苏联经济学家在1962年提出以利润为评价企业效率的惟一指标, 并给予企业领导更大决策权. 赫鲁晓夫实际上支持这一主张.) 两条路线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它可以回溯到圣西门式的国家社会主义与欧文/傅立叶式的公社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分歧. 在社会主义200多年的思想与实践过程中, 这一分歧一直是社会主义者面对的抉择.

毛泽东的两大 “失败”

大跃进与文革被认为是毛泽东的两大失败. 它们为什么失败了? 经常听到有人说, 它们失败是因为它们注定要失败, 因为它们从概念开始就是错误的. 我不接受这种观点. 如果在1958年的时候我是一个年轻的中国人, 我肯定会投身到大跃进的热潮中去; 到1966年的时候我肯定会和红卫兵一起抗议官员特权和滥用权力.在两种情况下, 我也许最终难免会理想幻灭, 但是, 就算如此, 我仍旧希望自己能够区分政策设想与执行之间的不同.

到目前为止, 关于大跃进失败的解释仍然是不充分的. 有一些对大跃进的批评是滑稽可笑的, 例如 一书的作者 (Jasper Becker) 嘲笑中国人用转桶混合腐殖质与有机矿物质制成肥料, 其实英国园丁现在还在这样做, 因为非常有效. 该作者还笑话中国人用河泥改良土壤, 他根本不知道文明就起源于幼发拉底河的淤泥. 大跃进中的土法钢铁所使用的小鼓风炉也遭受广泛的轻蔑, 但是, 就在距离我现在所在地二英里的地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煤溪谷(Coalbrookdale)就悉心保存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土法炼钢炉.1958年的中国, 就像现代化以前的英国, 到处散布着零星的铁矿. 开采利用并非难事. 错误出在过于乐观, 天真地以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推广. 这个错误很快就被毛泽东发现并纠正了. 还应该记住的是, 在毛泽东身后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起, 土法炼钢迅速在中国各地兴起,从事这一行的农民都发了财.

小型的, 用人海战术搞起来的水利工程也被一些人谴责. 肯定会有一些粗糙的工程, 但是我在中国看到了一些相当好. 西方专家长久以来一直推崇这种小型水利灌溉系统并反对巨型水坝, 因为小型水利造价低, 有效, 易于修葺, 所有权控制权都在当地人的手上, 对环境的损害很小,不用动迁居民.

大跃进的根本思想在于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推进当地的工业化并改进农业的上层建筑. 人们相信通过不断加速的利润再投资, 这一过程可以快速地完成. 这也是大跃进这一名词的由来. 不过在大跃进开始的前夜, 中国的报纸预言并警告了所有在后来被证实的错误, 但是, 这并没有能够阻止事情的发展. 为什么会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有一些导致失败的因素是明显的. 大跃进发生在毛泽东批评对党内的一些领导人试图减低发展速度以缓解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引发的紧张状态之后. 从此中国官员相信小心谨慎已经成了政治错误. 中国人没有认识到局部实验性工农业项目的成功, 并不一定能在全国范围内复制, 当时的邓小平也不比其他人更聪明. 局部的和大跃进初期的一些成功使乐观情绪高涨, 新闻媒体上的鼓动宣传更加推波助澜. 计划指标被迅速膨胀. 一些省级官员为了从中央得到更多的资金而抬高目标.大跃进战略的重点原本在于快速发展轻工业, 因为毛泽东相信这样可以更快地回收资本, 但是, 除了劳动密集的项目之外, 其他所有项目都需要机械工具, 这样就加重了对钢铁的需求量, 所以大跃进是对钢铁超出原计划的渴求. 就不难理解. 比起铁矿的广泛分布来煤矿的分布相对集中, 所以当运输系统被运煤任务压到满负荷的时候, 在全国调运粮食的任务就被推后了. 这在后来成为导致部分地方发生饥荒的直接原因. 1958年中国取得了创纪录的农业丰收.当时很多粮食甚至没有地方储存, 不得已只能出口. 结果当第二年遭遇天灾而大减产的时候, 粮食储备严重不足. 过分乐观还导致了过量消费, 丰收的成果被挥霍了. 一位当时在中国的俄罗斯专家告诉我, 他对当时的情景感到吃惊并担心粮食收购体系会崩溃.同时, 由于大量的劳力被转向了工业特别是炼钢, 因此当天灾到来时, 他们无法被及时地转移回农业以应付人手的不足.

本来大跃进的思路是从零资本投入起步, 用以及后的收入来偿还开始的成本, 但是, 在过分乐观的情绪感染之下, 这一原则被消失了. 更为根本的问题出在等级制的党政系统不适应对群众运动的指挥, 只有群众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才能使运动进入正确合理的轨道. 中国的地方干部, 普遍受到来自上级领导的压力, 不得已采用强制手段进行管理. 悲剧性讽刺在于各级干部在中国数以万计的村庄里复制出斯大林式经济的缩微样本. 大跃进开始以前, 中国各级政权组织表示将会以民主方法推动运动进行, 但是, 当时的政治体制使全党的干部不是对人民负责而只是对上级负责. 大跃进本来是要给予人民权利, 结果却是县级干部截留了权力.

在粮食短缺发生时 富裕农民被指责屯积居奇,成了替罪羊.毛泽东的反斯大林之道而行之的大跃进被导向了对富农的迫害. 毛泽东很快发现并提出了抗议. 但是,运动已经失控.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领袖,至此却无法阻止运动走向其反面. 有人认为毛泽东死守意识形态教条, 拒绝承认大跃进的失败. 但是, 这与意志形态扯不上关系. 毛泽东相信自己的战略是正确的, 从原则上来说确实如此. 毛泽东希望纠正错误并使运动继续进行下去.

1970年代, 在毛泽东第二次尝试他的战略设想并取得戏剧性成功以后, 人们本应修正对大跃进的错误认识, 但是, 几乎没有人这么做, 之后邓小平确定的党的路线更是彻底否定了这种可能. 邓小平的故事是: 四人帮搞死了社队办企业, 而他自己从1979年以后重新再搞. 然而, 1982年我在中国做的实地考查证明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大部分我访问过的企业都是在1970年或1971年建立或者恢复的, 有一些甚至是从1958年起就存在的, 并且在刘少奇对它们的打击之下幸存下来的.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毛泽东1966年在山西的一次讲话中曾经说道: “中国的官员是一个阶级, 而且他们的利益与工人农民的利益是对立的.”毛泽东预言如果这些红色资产阶级的特权和滥权不受约束, 中国将法西斯化.

……

通宝推:桥上,watomi,李寒秋,换了人间,土拨鼠yuanap,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