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共:💬1143 🌺16076 🌵2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些商榷

1.你说美国联邦一直美国联邦占地一直是30%左右,这个肯定是错了。因为,当年美国政府买下路易斯安那那会,整个路易斯安那面积就超过当时美国的领土。并且,美国历史还有几个政府扩权时期,那时期美国国有土地都有从私有想国有的急速扩权期,其中两个是大萧条时期和后来约翰逊启动全民社保的时代到里根上台前。前者,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及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联邦政府掌握的债权股权以及土地激增,这给美国后面的福利社会改革奠定了坚实财政基础。后者,因为美国所得税与遗产税一度上升到最高80%水平,这样大量土地因规避巨额遗产税而放弃继承收归联邦所有。另补充,最早留意有关数字,还是从长江全流域管理是否要参照美国密西西比全流域管理模式讨论中,在查询密西西比管理委员会有关评述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相关数字的。而提这个话题的不过是个引子。

2.这里土地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分歧不大,我这里补充下,关于遗产税我的有关补充。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我相关观点。链接出处

遗产税 [ 葡萄 ] 于:2012-02-23 01:32:22 复:3672250 总阅:289461

就西方而言设置的初衷是保持财富的流动性,并且始终配置在社会上最有能力(或者有财力)的人手中。而信托的设置,在西方各国实践中有其各自的限制。涉及遗产继承人的,不纳税边际也是3-7年。毕竟现在没有信托在公元1000年前后被英国人发明后存在教会这个不纳税的BUG了。即使不讨论这样的限制,当财富交给更有能力经营更原因经营资本的经理人手中的时候,遗产税本身设置的基本目的就已经实现——保证积淀的资本开始流动。

另各国遗产税主体是不动产,而不是便于隐匿资产价格波动大的动产。

3.其实在说建国前三十年经济发展变化的时候,大环境要考虑战备。小环境,要留意在大跃进中,毛的经济治理主张就是放权给地方放权给企业放权给集体。具体你可以搜索下《工作方法六十条》。你所提的大集体计划经济模式恰恰是毛反对的,并且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的放手让地方搞经济主张在改开初期成为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还有你对企业的理解有一个误区,就是是企业就要挣钱。这个,对于小企业主或许是对的。但是上升到集团公司,上升到企业财团这个就有问题。我举例,我以前工作过的跨国企业比如西门子,这样的企业在华设立的分公司中就有几个从来不盈利的。为什么,这里涉及跨国企业利用独立分公司转移在华企业利润规避在华税收的目的。再比如,丰田公司有自己的独立地产企业,这个地产企业几乎没有盈利,但是这个地产企业本身存在目的就是为了丰田在世界各地扩张购置厂房 仓库 员工宿舍等配套用地而专门成立的。说到这里,我想你大致应该明白我想表达的什么了。就建国三十年和改开三十年。在中共执政下的六十年,无论哪个三十年,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整体的企业集团而存在。如果你就集团中某个企业的盈利与否判断整体企业集团有没有盈利有没有取得发展,这个是不合适的。而切入,建国前三十年和改开三十年的整体战略目标,一个是国防优先一个是经济发展优先。不同前提下,经济建设重心就不一样,其结果也就不一样。这个大前提对与错不判明了,后面的你很难就事论事的展开。

3.关于建国三十年工业化有没有成功。你的切入视角我是不认同的。首先不认同在于。什么是工业化。在1900年初,工业化就是国家钢铁生产自主化,那时候工业化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钢铁就是工业的粮食。而后,经过一战和二战的洗礼,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迅速从蒸汽机时代步入内燃机时代,这个时候工业化也用一句话可以概括:钢铁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基础。随后,工业化从钢铁重工业阶段逐步向石油化工重工业阶段迈进,在这样的重工业化中服务于次的工业系统集成与工业系统优化诞生了电子工业的蓬勃崛起和工业自动化的迅猛发展。前者,让电子工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标志,而后者最终在冷战后直接催生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而最终信息技术革命以集成优化人类至今为止所有工业化进化各个阶段的整合平台面目出现的时候,信息化就是工业化。那么我话说到这里的时候,你能否认为我们今天在改开三十年取得各种让人振奋与瞩目成就的时候你是否就敢于说我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呢。这个答案在我看还是不确定的。理由之一,就是我们重型工业还欠缺重型化工这个最后一口气。(如果你对我这个见解有疑问,你可以看看我们十二五规划中还有多少化工工业自给率目标有待突破50%)这里更不要说在电子工业,和信息工业我们和西方世界及其部分附属国家的差距。工业化不是一个简单的产能问题,还是一个自给程度的问题。这个自给程度不仅在于一个有多少我们能生产,还在于有多少核心技术我们自己已经掌握和多少相关专利我们不受他国限制。一句话,现在方言中国工业化成功,虽不能称为为时尚早,但是在很多人眼里我们仿佛就差一口气的时候,我想强调的是,行百里路半九十。工业化和资本主义一样,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进化过程。

4.工业化,不仅仅是生产工业和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其基础,实际来源于人的工业化。曾经我一个朋友,在去年美国以及西方人试图把血汗工厂迁徙到劳动力成本更低下的印度等国的时候惊呼中国玩了。但是,同一年早在四五年前就下决心扎根印度的日本理光公司的总经理曾经这样对我一个朋友说,这样的傻事再也不会干了。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印度的经济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这里说的是阻碍外资经营的各种限制,小环境之一就包括识字率。尽管在2000年之后,印度政府在识字率上下拉长足努力。但是知道2010年,印度识字率堪堪跨过50%。这样,印度空有一个庞大的年轻化的劳动力群体,却迟迟不能使之转化为适应于工业生产需要的基础生产力要素与中国在世界舞台竞争。别忘记,印度就其工业化水平而言,在一战后就已经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工业国了。而今天,他们的工业化水平对比建国初期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今天还有谁会把如今的印度看做工业化国家呢。问题在哪里,你自己不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一句话,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整体表现。任何一块短板,都可以导致一国工业化的迟滞乃至工业化的倒退。

5.这里实际是对你最后两段的集中回复,如果有冒犯的话请你谅解。我这里想直接点说,你对各国工业化进程各个阶段和各国工业化原始积累的相关历史几乎是空白的。我先举例英国,英国在控制印度后四十年就实现了自己工业化革命。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大量资金投入经济流通与科学发展。这些资金主要来源就是印度。在印度被占领前十年,通过军事占领的劫掠英国政府获得的各种财富超过10亿英镑,而此前在号称英国黄金时代伊丽莎白女王时期,英国政府财政开支最高时期为年1200万英镑。英国国会在有关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残酷统治质询的时候,英国国会议员们不得不承认,印度的资金带来的英国工业化。而这样的残酷统治,已经在杜特的《英属印度殖民地史》中这样记载,在19世纪最后近三十年期间,印度死于饥荒的人数超过1500万人。而攫取印度成功后,英国政府在对外征服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基础。如,英国对阿富汗的第一次战争开支1500万英镑,以及英国对缅甸战争开支2200万英镑,相关开支全部由英属印度殖民地承担。同样,对中国进行掠夺的两次鸦片战争全部开支也都是英属印度殖民地承担的。同样,作为老牌殖民国家的英国法国,无一例外都是靠对外扩展战争获取启动工业化资本。作为后进的德国开始全面工业化的重要资金离不开色当兵败后法国政府的赔偿。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沙俄末期,这个时期主要依靠外部资金投资,而后一个阶段就是苏联时期。而苏联建国前期,来自西方的投资业对苏联早期工业化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亚蒙哈默,就是那时期比较让人熟悉的传奇富豪。)而美国虽然劫掠对比其他西方国家少很多,但是美国对外征服的手腕依旧残酷。比如在多米尼加等香蕉共和国,为保证美国农场主利益,美国人强行铲除了当地人几乎所有的粮食作物,种植所谓比较价值高的香蕉。至于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工业化的长足助力这些我都不必说了。我这里能给的数据是,在明治维新数十年,在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日本600吨以上船舶含联合舰队舰只在内不超过400艘,而甲午战争后十年期间,600吨以上船舶超过2000艘,这里战争红利的影响不可忽视。

另外,多说一句美国,美国早期工业化资金,尤其是重型工业化启动时期的资金超过90%来自英国。JP摩根作为华尔街举足轻重的金融大亨,离不开J.P摩根两代父子在英国经营的庞大政商网络。不过,在美国铁路大发展时期,英国金融家因判断失误,没有果断抢进随着铁路延伸而附赠的免费土地红利。这使得英国资本错失控制美国财团的最佳时机。这里不能不批评只重视眼前利润的英国金融资本的贪婪与短视了。

6.作为经济发展模式争论,其实早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就有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的争论。东亚模式,就是中国改开走的出口导向型。拉美模式,就是但是很人学者称道的进口替代型。当时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模板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已经作为进口替代型模板的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他们的之间比较争论,随着80年代东亚经济蓬勃发展以及拉美各国陷入重重债务危机而告一段落。但是,我们从今天的角度看党史的日本及四小龙模式,在今天都遇到了各自发展瓶颈,这里是我们需要自省的一面。同样,我们在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层出不穷的政变与内乱不难看到,美国试图控制拉美国家经济命脉的铁腕。在2004年,我看到巴西财政介绍内容就提到过,当时巴西财政55%用于偿还到期外债及外债利息。而2004年至2010年在国际大宗商品屡创新高的经济发展期,巴西经济在GDP翻翻之后对外债务也也同步翻翻。这就是不能自主控制自己国家命运的必然结果。如果不理解这些,谁都无法理解建国前三十年一切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有何等价值。

7.最后作为补充的是,在你所言及的改开三十年的经济长足发展与工业化成就中。首先离不开,建国三十年打开的对外和平交往的安定环境。这样的环境,是从向苏联的一边倒到向美国伸出橄榄枝甚至在非洲与亚洲同步遏制苏联扩张为前提的。其次,改开三十年也是我们在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上避免了苏联式的体制僵化与贵族垄断化为前提。没有经过三十年的不断震荡,在毛泽东去世后邓公本身是不足以震慑开国元勋群体并避免在改革中走到赫鲁晓夫式失败命运的。第三,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三十年。在美苏争霸的格局中,中国利用美苏不断挖欧洲列强殖民地墙角的历史间歇期。通过输出革命的方式,在亚非拉各国民族国家大独立期间,获得了自己的海外自留地。这样的自留地,不仅给予中国稳定的各种能源与矿石输入的来源地。(比如在中国支持的游击队最活跃地区的安哥拉,就曾经在1995年后2005年前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来源地之一【前三位】)并且,在朱镕基砸三铁的改革最艰难时期,这些当年我们援助的亚非拉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给了当时在国企改革中几近苟延残喘的中国制造业一个输出产品换取企业改造资金的来源。中国的纺织装备制造业,就是通过对非洲出口陈旧与落后老化设备获取企业改造资金然后才仅仅引进开始重就成功的。走同样路子的,还有中国的轻工业,电子工业等等等等。汽车工业,如果你看2005年前的中国汽车工业。能算的上中国自主品牌车厂的 奇瑞 北汽福田还有吉利等企业如果没有出口支撑尤其是对非洲出口的支撑,在国内残酷的市场环境恐怕早就被外资品牌绞杀殆尽了。而关于什么是战略,我希望你可以再斟酌。

谢谢了。

通宝推:中华如龙,特里托格内亚,范进中举,飞过星空的流星,天涯无,yu28186527,ddt6060,今昔,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