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苏联灭亡的历史告诉我们,某些统治者喜欢自掘坟墓 -- cmosplay
既然开始谈经济问题,就干脆再列一章多谈谈,政治问题只好暂时押后。
话说1924年1月21日列宁同志升天,斯大林同志正式即位,开始领导苏联的经济建设,鉴于之前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有限,斯大林认为应该采取更加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来实现苏联的工业化。比如1925年1月斯大林同志在和布哈林同志谈论经济问题时,就对新经济政策提出了批评。
怎么说呢,新经济政策其实不算糟糕,根据统计,政策实施5年后的1926年,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就已经恢复到了1914年的水平,说明这5年的发展虽然不快,但也不算慢,对一个正常国家来说,已经够用了。但是呢,苏联根本就不是正常国家,而是一个时刻面临内外威胁的国家,斯大林同志判断,帝国主义随时可能打响针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事实证明,这个判断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没有条件慢慢发展,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当然了,萝卜快了不洗泥,一味求快也要引发很多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不足以威胁苏联的生存,那么斯大林同志就会认为付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斗争,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这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并超过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与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从1926~1940年,苏联工业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率为18%,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率约22%。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初步获得了抵抗帝国主义进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多嘴一句,以前的政策并不是完全废止了,有很多还是继续实行的,比如很多苏外合资的企业,还是继续运营的。
斯大林在1926年4月13日《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报告中指出,新经济政策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是依靠农业的,现在进入第二个时期,即新经济政策的新时期,是依靠工业的。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计划经济,用经济计划的方式指导生产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要点在于:不以利润为最终目标,而以需求为最终目标。举个例子,比如国家急需钢材,如果以利润为中心,一笔资金最“合理”的用途就是囤积铁矿石和钢材,投机炒作,哄抬物价;如果以需求为中心,同样一笔资金最“合理”的用途就是建设矿山,钢铁厂,采矿炼钢,这样虽然投资周期长,利润回报低,但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经济计划的方式在国家资源丰富,工业生产落后,工业产品市场需求广阔,“剩余”劳动力供应充足的时候能够挣脱眼前利润的束缚,快速形成工业生产能力,特别是重工业的生产能力,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高速度,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得足够维持生存的工业生产能力。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如前文所说,在人类经济建设历史中确实是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这是一个奇迹!比如1930年斯大林同志在写给莫洛托夫同志的一封信中就提到,国家工业10个月总增长26%,这个结果不妙。只要能达到30%-32%的增长率,就可以放手去干。
第三,高积累、低消费。为了给工业建设筹措资金,苏联一直是高积累、低消费,这要是放在中国,必然会有一大群人哭天抢地高呼生活物质极度匮乏,兜里有钱啥东西都买不到,然后厉声质问你是否愿意回到这种时代,但是苏联人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来,咬牙忍了。这种超乎寻常的高积累一方面是靠工业等部门的利润积累,积累率高达30%。另一方面是靠农业部门的“被动积累”。主要靠农业的人、财、物的支持,靠减少农业投资,靠对农产品高征购,低价格的剪刀差取得工业化资金。它约占工业化资金来源总额的30%。再一方面是靠增产节约、压缩个人消费基金比重来筹集工业化资金。此外,税收、公债、捐税、储蓄也是工业化资金来源的一部分。总地来说,苏联没有殖民地可以掠夺,不依靠举借外债,只能靠内部积累,当然鸭梨很大,这种勒紧裤带的内部积累,对国内的某些人来说当然是不能容忍的,“民国黄金十年”那种不积累,只消费的制度才是“天上人间”。
关于剪刀差问题再多说一句,工业品卖给农民的价格确实是偏高了的,但是苏联的经济并不片面追求高利润,即使处于垄断地位,其目的也不是谋取超额垄断利润。早在1927年4月29日斯大林就在演说中指出,工业品的出厂价格不断降低是苏联工业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苏联的工业生产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不是专门为少数上等人服务的),确保无产阶级于农民、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
苏联工业化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除了实施计划经济,摆脱狭义经济利润的束缚发展生产之外,简单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斯大林同志的坚强领导和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苏联的工业化路线,在苏联党内的争议是很大的,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其中有很多意见也是有道理的),只有斯大林同志能够排除万难,以最快的速度坚决推进苏联的工业化进程,赶在帝国主义全面进攻苏联之前做好准备。强调一下,这个工作是很艰巨的,比如在1929年4月25日斯大林同志写给母亲的信中就提到:“很久没有收到你的来信了——很显然你是在生我的气,但有什么办法呢,上帝呀,我实在太忙了。寄上150卢布——我已倾我所有。如果还需要钱,请告诉我,我尽可能寄上。”这说明在这个一五计划全面展开的年份里,斯大林同志已经忙得没有时间去看望他的母亲了。
2.西方列强自我瘫痪,在1929年这个一五计划全面展开的年份,美国人主动引爆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除苏联外,西方各国哀鸿遍野,一片萧条。而苏联经济却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在大萧条期间,苏联采取了一些明智的对外经济政策:
第一,引进技术,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截至1931年,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124个,总值为8300万卢布(当时,1卢布约合0.5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
第二,大量进口机器,这个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是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是销往苏联,到1932年这个数字为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是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
第三,重视“智力进口”,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同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人。
第四,吸引国外贷款,1929年之前,西方大国都不愿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但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
第五,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1933年6月,苏联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出口,苏联则准备在短期内向国外提供总值约为10亿美元的订单,并可能在近期内购买1亿美元的有色金属,2亿美元的黑色金属,约1亿美元的纺织品、皮革原料和橡胶,约4亿美元的设备和5000万美元的消费品。这些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应该说展现了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这个事怎么说呢,我之前好像没有说清楚 1 cmosplay 字650 2012-06-23 13:08:18
🙂【原创】4.集体农庄 45 cmosplay 字5509 2012-03-26 06:47:24
🙂看到3、计划经济,决定冒泡宝推,静候楼主发完。 皖江吴郎 字0 2012-03-22 04:35:57
🙂【原创】3.计划经济
🙂1929年苏联抓住了机会,2008年中国牺牲自己救美国 xiaobailong 字12 2013-01-25 19:21:31
🙂1929西方还是各自为政,互相竞争呢。经过冷战, 1 望湖之北 字54 2013-02-19 01:18:31
🙂很好的思路。 春意思 字58 2012-03-19 21:35:44
🙂【原创】2.新政迷思 66 cmosplay 字3376 2012-03-18 12: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