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共:💬1143 🌺16076 🌵2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0多年前喜读《读书》,里面充斥着文人互相缅怀和吹捧的

10多年前喜读《读书》,里面充斥着文人互相缅怀和吹捧的文字。那一个个高大伟岸的文人墨客形象的树立,与《读者》、南都、《知音》等形成鲜明的呼应。不是师兄弟互相吹捧,就是师徒吹捧,同门吹捧,同僚吹捧,同道吹捧,同类吹捧,带着洋奴哲学的吹捧一个叫“外国”的存在。知识和才华在这里,被大量的浪费和作践。那时,我认为,这样的人于国于民来讲真是菁英,到那境界想必也是极雅致极超脱的。

可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渐渐的不这么认为了。周边的人不止一次提到,某某单位知识分子云集,人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小肚鸡肠倒也罢了,记仇有记一辈子的云云。某某厂都是工人,性情粗野直接了点,但都率真洒脱,没有记仇记账的。刚开始,我也觉得这是一面之词。时间长了,发觉的确如此。

记得钱老去世的时候,有一个话题比较热门,就是共和国没有培养出真正的大师。当时我对这个问题也比较关注,认为这是教育体制和社会的失败。

但于今看来,非但不是失败,反而是个进步。道理很简单,一个要推行工业化的民族和国家,搞印度那种精英教育是使不得的,全国之教育资源全部用于培养世家和官富家庭出来的子女,即便60多年造就100个大师,诺贝尔奖普利策奖布克奖普利兹克奖奥斯卡奖格莱美奖……等一个不落的,隔三差五拿上那么十七八个的(理想条件下,不考虑西方排挤和无视的因素),于我们的工业化又能裨益多少?

这些大师能袖手而出,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还是能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还是能预知未来天人感应……?

很显然,大家的判断将会和我一致。工业化依靠的就是工人,扎实肯干能钻能学的工人,一个庞大的充满朝气和主观能动性的工人队伍,一支踏实肯干认真细致富有创造力的技术人员队伍,而不是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精英。

等工业化了,国强民富民治民享了,大师不呼自出,用不着乃们举全国之力费尽心思为小集团培养JY传人。

上文这野史一般的故事,为假自不必言,为真也让人实在是对他们崇敬不起来,那种幸存者施施然的那种幸灾乐祸、不屑和鄙夷。我崇敬的人是应该个人恩怨抛一边,心胸开阔,学识渊博,能为国为民有大贡献的人。如邓稼先钱学森这样的人。

知识的普及极有必要,不能让某一个小集团长期垄断知识和话语权。现代社会的各种传媒媒介上,应该有普通人的文字。如同一件大事(大工程,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战争等),JY的看法是一回事,而普罗大众的认识是另一回事,开启了民智的大众的看法就更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期待的理想的社会舆论不是前者,应该是后者。

天天兄的文章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打开了我的格局。在此,再次垂手谢过。

通宝推:天涯无,迷途笨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