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一部国内土生老电影; 光棍儿(2010) -- 物格修齐

共:💬51 🌺285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还是多说几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觉得此剧一般。

我不多说好的方面,两处很真切也印象深:农村的娱乐或农民的喜闻乐见唱段总有色情诲淫诲盗的,农民被城里恶势力团伙欺负和农村人抱团欺负外来人(但后者稍微有点过,近乎搞笑,反而“不真”了)。

我更想指出问题。

第一,村长媳妇到处勾人,似乎是安慰村里的单身汉,这非常不可能。首先,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女性的同情心可以让她们接济穷人和地位低的人一些钱物,但不会用自己的性去“接济”穷人,这影片中表现得似乎还是长期接济,数十年如一日,这可能吗?如果家中有这样的老婆,她丈夫干什么村长?根本干不了的,没有丝毫威信。长期接济还一定会被他人发现,也一定会被村长知道,挂不住这种事,就会离婚,村长媳妇会以自己的家庭婚姻为代价接济单身汉?

我到不是说农村没有这种女性。有,但一般是两种女人,要么是自己的男人很窝囊,不仅怕老婆,而且靠老婆才能撑起家,因此对自家女人的风流没法子,也不管。另一种是寡妇,家中有孩子,疼孩子,看穿了改嫁,怕遇不上并且也没遇上可以死心踏地真信赖的男人,但生活有求于人,也只好在村里风流。但有老婆的男人基本会被老婆看死,因此这种女性主要还只能在一帮单身汉或老鳏夫中混,收点钱、粮食、柴火,最多是快把布料,补贴家用。

但这两种女人,绝大部分恐怕也不是真性风流;而这是她在这个小村子里的谋生之道,是创造竞争,提高保持自己地位(价格)的核心策略,她必须和多人好,让他们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关系会稳定甚至提高(这个词用的不合适,人们会问:什么是基准?没有基准如何判断是否提高?我请大家就凑合着看,不要较真)自己的收入。如果只和某一个人好,那她就成了专用资产,而不是流动性高价值也高的资产,她就会失去控制,更容易被别人控制,那也就意味着更可能被抛弃,等待她的命运就会非常悲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农村的风流女子几乎完全不是生性风流,而是必须风流,是策略性风流。除非真有人让她动了心;但这可能吗?电影里都是些农村的老单身汉,这都是最最底层的,不但最穷,也一定是最没用的;因为只要稍好一点,一般都会好歹娶个媳妇的。农村的话是,只有娶不上媳妇的男人,没有嫁不出的姑娘。但即使有喜欢的人,她一般也不敢全心喜欢;因为双方喜欢也很难导向婚姻,也不能保证男方不变心,因为能让自己喜欢的,一般也容易引起其他女性喜欢。你如果一下子把自己全搭进去,你的命运就会如王朔说的,就是谁动真情谁完蛋。

第二,男同性恋问题,也不真实。我同意电影最后引用的民谣强调的,同性恋是基因决定的。因此农村也会有,但这一般只会是女角男同性恋,不大可能是男角。为什么?因为女角男会发现自己对女性缺乏欲望,只有当他遇到他喜爱的男性之际才会发现自己的性欲是在同性恋中扮女角,才会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从我看到的资料来说,男角同性恋一般性欲更为强烈,因此更容易是机会主义者——对男同性恋也不专一(无道德贬义),或没有可心的男同性恋时也会接受女性作为替代,因此表现为双性恋者。对这种男角同性恋来说,满足强烈性欲更重要;这意味着,如果在农村,除非他发现本村就有天性愿为女角的同性恋男子,他一定会寻求女性作为替代,而不是坚持孤独的“守望”,等待那个可心的男同性恋出现——注意我前面已经指出,这种男角同性恋通常都是机会主义者。因此,这种男角同性恋往往会结婚。

而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到底电影中的六软(?)是何种同性恋?先天的还是机会性的?如果是先天的,是更倾向男角还是女角?影片通过表演传递的,六软之所以同性恋是因为从小到早婚之夜,一直跟他娘睡。这大致是为了印证传统中国人的一种说法,当妈太惯男孩子,不让男孩子独立,就会把男孩养成相公;因此六软是后天的同性恋。如果导演仅仅犯浑一次,也还可以接受。但还有第二次暗示,早婚之夜六软又被新娘打了一顿,从此更不喜欢女性,他是被打成了——另一种教育——同性恋。这还不够,第三次细节是老杨到六软家求宿,六软机会主义了,并且这一细节还反映出他居然是同性恋男角。接着影片最后的民谚表明当地人知道同性恋(至少男角)是天生的,基因决定的(让他上东他不上西……)。这几个细节是完全相互矛盾的,高度不一致。若仅仅从影片的表演细节来看,六软只能是后天的,是机会性的同性恋。

第三,农村的调情、吃豆腐。这在农村确实相当多,但吃豆腐是有潜规则的;任何时候,不能吃未嫁的姑娘或刚娶进村还没生孩子的新媳妇的豆腐,那会人神共怒,被其家人和村民打伤甚至打死的,你不能抱怨的,那是你自找。因此吃豆腐只能吃某些有了孩子的嫂子的,但某些意味着不是每个嫂子你都可以吃,一般也是那些比较泼辣的,她自己不太在乎,而你也还真吃不了她多少豆腐,她甚至会会同其他嫂子把吃豆腐的衣服(其实是裤子)都扒光。因此梁大头吃豆腐的表演是想象的重现,不是60-70年代的,怎么可能,大庭广众之下,搂着抱着,还是从背后(这基本是拷贝了美国电影中男女调情镜头);中国农民调情一般更喜欢面对面,贴着,抱着,或者靠着;此外那个女性从年龄上和性格上看也不像,或者是本村的姑娘,或者是新媳妇;而这居然没人管,听任梁大头在那里动手动脚?

如果是未出门的姑娘,这家人或邻居一定会揍梁大头一顿的。万一你动手动脚出了格,出了问题,这姑娘怎么办?因为,如果本村同姓氏的姑娘就是亲戚,不出五服,出了事就是乱伦。就算不同姓,是另一个家族,但你梁大头(看似30出头)可能已经有老婆了,你不大可能离了娶这姑娘,那这姑娘今后怎么办?这就是为什么潜规则,不许动未出门的闺女,的基本道理。

如果这是新媳妇,她丈夫或其家人会不管?而且你电影表现的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娶个媳妇多不容易!全家人得花多少钱费多少劲娶了回来,哪个丈夫能这么大方,任由自己千辛万苦取来的女人任别人调戏,玩弄。因此另一潜规则就是新媳妇也不能动。

当然,一些导演可能不感到这种性嫉妒,因为围着他们的漂亮女人有的是,沾了常常是想甩还怕甩不掉;但即使如此,这也许还是因为没有遇到真正让他们动心的,否则,他们照样会拼命——好像张国立的儿子不就是因此出名的?因此,按照电影中的环境,一定得有一个玩命的丈夫才对;哪怕是打不过,也要拼命,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男人在这个村里体面活下去的基础,也是一个生物为了自己的基因得到遗传的生存竞争,而因为这个基因的因素,他全家兄弟甚至家族也都会帮他的。

就因此,我认为该导演完全不理解农村(即便曾生活在农村多年),完全在胡编。不仅与我所看到和了解的农村生活差距太远,更与我研究社会生活规范完全背离,与人类的生物学基本原理都相违背。你也别跟说这是当地的文化,一个字:我不相信(怎么四个字了。对不起,我是学文科的)。再怎么文化,它不可能同天理人情相违背。这就好比,某个5岁女童的死了,你能用比方说殉情“文化”来解释,即便她真的早熟,就真是殉情死了,也不可能令普通人信服。文化不是万能的,它受制于天理人情;我们对文化的信任也是有限的,同样受限于我们感知和可以想象的天理人情。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该片是为了在国际上获奖拍的一部电影,是骗外国人的电影。哪怕全都是群众演员演的,都在真实的农村,类似的故事我也相信全都真的发生过。但在我看来,此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仍然是在胡编乱造。不是说这里面的单独的事和人不真,都可能是真的,但编剧导演对人物关系,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经历的可能性完全不管不问,不看每个事件背后的天理人情,只是把一堆事堆在一块,或编排几个人,分担一些这些事的角色,不管内在的天理人情,这整个剧就错了,就完全假了。

在这个意义上,我看这个编剧和导演其实是个广义的文青(“文青”的意思不仅是爱好文学艺术,而且是只爱,因此对其他社会科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不愿了解,也缺乏社会经验——这完全是我的私人化的文青定义,再抱歉一次!),他只想着把他了解甚或看到的农村的这些与性有关的事都通过一部电影真实表现出来。但他不知道这些事是否能够“真实”再现其实最重要的不在表演,甚至主要不取决于表演,而首先取决于人物之间的关系。他必须不仅知道有这些事,了解制约这些事发生或不发生的所有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并且要把这些与特定地位特定性格相联系的故事同他选定的影片主要人物联系起来,然后才可能开始表演。说实话这位编剧和导演也太年轻了,只是看到了一些农村事,但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道理,因为看到的一切就是他所需要表现得一切,以为如实表现了这一切就是艺术再现了生活。但你不能把什么事随便按在一个人身上的。不要以为让这些人穿上农民服装,放在农村背景,就可以让虽没真在农村呆过但总爱琢磨人类关系的我这样的人信服。

该片导演想讲农村的性故事,但在社会和社会生物学层面又实在太不理解“性”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在农村的社会条件下会如何呈现,因此他纯粹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们看到了农村背景,看到了一些农民演员,但故事没有内在农村生活的逻辑,更像在中国农村舞台上演萝莉塔。每个农民一出场都很真,但他们的故事就怎么那么假呢?比方说,俏三对四川女人一见钟情,这纯粹是城里青年人的故事,让两个农村人在农村背景下演。我不是说俏三对四川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性欲望甚至占有欲不真实,我是说,与这两种欲望分离的、非她不娶的决心和行为不真实。你可以想象一个青年男子遇上某位外观非常艳丽或清纯“小姐”也会有这种强烈的性占有冲动,甚至一段时间内经常去找她,这都完全可能,但如果你说这种冲动会引出“非她不娶”的信念并付诸实践,这就胡扯了。女性会有这种情况,但男性不会。尤其是在农村。城里,就算你娶了小姐,换个城市,没人知道她曾经是小姐。但农村,昨天一个姑娘和隔壁老汉睡了,是他老婆;今天你娶回来了,成了你老婆,你不嫌弃,但你怎么在村里待得下去?还有,世界各地的经验都表明,生物学也能论证和解释,男性从来都是占有欲强,结婚欲弱的,特别是有了性爱之后,结婚欲望会更弱。

这样的电影,演给一般城市中青年看,是可能“骗住”他们的,他们也不懂这里面的关系,但他们也不关心,不关心一是因为,这些事离他们有点远,但在我看来更因为就是他们会直觉地感觉这些关系不合情理,因此才有“乱”或“怪怪的”这种直觉——人的直觉是人类长期的理性产物,一种最经济的不思考的思考。只有某些觉得自己很特别,很艺术,充满了性欲望却又不很了解性社会学、性生物学和性经济学的中青年,我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些电影学院出来导演或编剧自己(甚至不包括中青年演员,他们根本不管这类问题),才会觉得好看,他们不知道表现什么都得有个内在的道理,似乎只要表现了什么之前没人表现的,没人敢表现的,比方说“农村”“老”男人的同性恋。这两个括号里的词,让他们相信自己已经有突破了,相信外国电影节可能会喜欢。但这类思考不是艺术的思考,不是拍电影,不是搞艺术,这是搞政治,搞商业,这两个词后面都还得加上投机二字。我其实也不是反对投机,没有理由,因为成功和英雄一样,是不问其出身的,不问是投机还是真诚。但问题在于如果你投机不成,那你就一定会遭人质疑了。不仅质疑你的艺术,也会质疑你的投机。你可以抱怨,但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公平!

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因为有人表现了我们之前没见过的,就以为这是出色,其实那不过是出格。真正的出色特别是杰出必须是每一步都出乎意料,但暗地里又都合着天理人情。在这方面,艺术与有没有故事,多少故事,故事是否完整,关系不大;尽管票房会与故事很有关。

因此,这部作品之所以没有获得足够的观众,在我看来,并非由于许多年轻导演所言,中国观众对艺术片鉴赏能力不足;相反,这证明了中国观众其实是成熟的。我的这一结论基于我多年来形成的一个判断,人的艺术感受力基本上不是培养的,其相当部分是天生的,内在的;好歌几乎一听就是好的,就可能让人神魂颠倒的。因此,中国的艺术片没能赢得中国观众,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导演还没有真正浑然天成的艺术理解和表现能力。他们似乎是太多关注艺术了,其实是更关注艺术评价,着重号在后两个字上;因此太多的艺术片真的是赝品,盯着外国电影节,盯着外国评论,而不是盯着中国社会生活底层的逻辑,那个生活逻辑其实也常常是,尽管不总是,普世的逻辑。

这就是我让人扫兴甚至一定得罪人的影片评价。

附注:

我并没有直接的农村生活经验。我只是当年服兵役正是中苏关系紧张,驻扎在村子里(大致是影片中光棍都年轻的时侯)两年,林彪事件之后才住进军营,周围几乎所有的战士包括军官都来自农村,此外每年都会到农村干活,每年冬季野营拉练约两个月都住在农村。此外我阅读过不少描写北方农村的小说,有些当属于革命文艺作品(暴风骤雨、艳阳天等),但即使在这些作品中,农民生活,他们的思维生活习惯,特别是细节还是得到了相当出色的表现。

我更不了解同性恋,只见过哥哥的一个同学,据说是同性恋;70年后服役多年,在军营没听说过同性恋,尽管常常听说部队某军官野营拉练或在驻地同当地女性出事(当时“绯闻”的代词);我们连长也是此类绯闻很多,极英俊的军官,60年代炮校毕业,大比武的尖子,但男女关系上夸张的说法是野营拉练“走一路,红一线;驻一地,红一片”(“红”做绯闻解),一直受到各种处分,得不到提拔,最后只好转业。

上述个人经历似乎令我没有资格和能力写这个影评;但我不认为只有妓女才能评论《日出》,或是强盗才能评论《水浒》,同样道理,我也不会断定该片导演是同性恋。我就一个读书人,读的比较杂,喜欢过文学,也曾文青,但逐渐更喜欢理论了——不是理论术语或理论家人名,只是喜欢从简单的理论命题演绎分析复杂社会现象,包括之前没人分析过的现象;这意味着我也很注意观察社会现象,并且喜欢并且自认为特别擅长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我写了这篇影评。其实也不能算影评。因为我没谈什么电影的艺术,只是谈更抽象层面的“生活真实”。这反映了我的艺术观的缺陷。但有缺陷的艺术观也还是艺术观,它是我对艺术作品做判断的一个基本底线。我相信,也真的感到,许多普通人分享我的这种落后残缺的艺术观和审美感。

通宝推:高粱,春天的小鱼,好说好说,蜜饯,Climb,与往事干怀,bldc,未知如之何,往前走,物格修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