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银行的好日子结束了 -- zhuhit

共:💬225 🌺839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商榷】我前面说过,你今天的常识不等于以前的常识

不能拿今天娼妓遍地,腐败严重,就认为六七十年代也是如此。

1. 农机化数据。我没有怀疑今天的数据,但60、70年代的数据未必错,其总马力还是合乎实情的。至于单位机耕面积广是因为当时的机耕水平低。我家农村,如果以前的机耕只是犁,这就可以算是机耕面积,但今天的机耕面积可能包括耙田,甚至还可能包括莳田和割禾(因为拖拉机总马力肯定包括这部分农机)。这里,我感觉两者的统计口径和计算依据肯定不会完全一样的。否则的话,今天中国的如此高的机耕密度,反过可以说是是世界最低的机耕马力效率。我以为,当年的机耕密度低,但不能武断地说人家造假。——这样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2.城市人口,赵冈认为宋代城市化人口是20%.(见《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第386、397页。这一数据我转抄的,没有核实,但以赵氏而论,我以为是比较认真的。)还有的算宋代鼎盛时期的城市人口为30%。你拿古代农业水平低,认为只有10%,但考虑到中国的精耕细化所导致的高产量,是可以支撑较大的城市人口的,这一点不能简单拿西方类比。

3. 城市人口的单位粮食消费水平肯定要高过农村,考虑城市存在着官僚、商人和手工业者,总体来说,我觉得城中人应当是能够吃饱饭并且存在着粮食工业品,而同时农村就未必能够放开肚皮吃。因此,再加上城市粮食贸易、军粮、粮食储备(平籴)等等因素,40%的粮食商品率不敢说,但肯定要高于城市人口比率的。粮食的消费弹性自然远低于工业品,但就我们所讨论的问题而言,如果考虑到城市与农业的粮食消费水平差异,那么将20%乃至30%城市人口率放大到一些粮食商品化比率,就是可能的。具体数据,我不研究,不敢说。

4. 其实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造成高商品化率。比如,(1)农民的极度贫困化所导致较高的粮食商品率。因为这部分粮食商品的购买者本身也可能包括农民。因为农民在收获时可能为还地租或者借贷或者其他因素将大部分粮食出售,而到了青黄不接时期,又通过做工(家庭手工业、短期佃农、出售副业产品)等等方式来取得货币,再从市场上买入粮食。你可以认为这不是正常的粮食商品率,但也是现实的情况。(2)农业种植的专业化。明清时期许多地方(如江浙)的小农粮食已经不能自给,而是依靠养鱼、养蚕来生存,这意味着他们虽然也是农民,虽然也能生产一些粮食,但也是粮食的购入者。各地人均拥有土地不一,因此不见得农民必然能够粮食自给。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程度在加深,小农也是如此。

那就是总的来说,人家的数据未必完全离谱,你质疑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轻率地谓之做假,似乎有些过。就算是有问题,似乎也要细细分析才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