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微力量 -- 淮夷
行为经济学对人的完全理性假设的质疑,直击传统经济学的软肋,的确给经济学带来了一股新风.但经济学中的行为研究并不是每个经济学家都以为然的.我认识的一个老太太就曾直言不喜欢这些行为研究.该老太太也不是善茬,萨金特和斯蒂格勒等等大师都曾是她一个系的同事.她的品评显然也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看法.
事实上,传统经济学并没有在行为经济学面前分崩离析,行为经济学的意义仅仅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条但不是唯一的一条途径.另一方面,传统经济学也在反省,通过放松完全理性假设到有限理性假设,把个人行为作为一个学习过程来研究,以回应质疑.不同的路子最终究竟会鹿死谁手?按杜威老先生的标准,那要看谁更有用(不是谁更有道理).
曾经有个朋友要做行为研究,想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实验来考察利他行为的合作问题.实验方案很详尽,但有两个问题令人疑惑,一是实验如何分辨合作是利他带来的而不是传统,经验或规矩带来的呢?这个问题理论上很好办,找两个传统,经验或规矩正好相反的地方分别做实验,如果实验结果仍然支持合作,则合作是利他带来的.但这现实吗?我深表怀疑!
事实上,这个问题有普遍性.人不是小白鼠,都会感同身受现实社会,市场的影响,对人的行为的实验需要消除这些影响,从而使实验指向特定的心理方向.由此出发,Kahneman教授实验中恰好2:1的要价和出价看上去真有点象人们在自由市场上拦腰砍价的习惯做法.
另一个令人疑惑的是以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学生的收入,学识,经历,地位,受社会和市场的影响等等都有同质性.对学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否对其他异质人群仍然有效?这只能用新的实验来回答,而不能靠简单推测.统计学上的要求是实验样本要有代表性,应通过随机取样获得,由此出发对总体的推断才有意义.不知为什么一些行为实验会忽略这一点.
有意思的是Kahneman教授的实验用到了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记得密执安大学有个实验,是说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比其它专业的学生更利己.究其原因,不知是更利己的学生选择经济学专业,还是学生学了经济学会变得更利己?我倾向后者.那是因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很可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所学的经济学原理行事,他(她)们很经济人!但这些学生并不一定在交易活动中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她)们不一定比其他学生对交易有更多了解,所以也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的人如果掌握了更多有关交易的信息还会按2:1要价和出价吗?我很怀疑!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时常能感受到一些行为研究的应用.例如,买台手提电脑直到过了退货期才发现买的不是想要的,cpu少了一个核,按正常价至少损失30%.商家的做法是把两种机器定相同的价,机器包装上只有大类型号(与原本要买的机器相同).出于对商家的信任(正规连锁店),我没做进一步检查(惰性了吧!).我也曾怀疑是商家发错了货.但为什么两种机器会定相同的价?为什么包装上的信息那么不明确(头一次看到这种情况)?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不错发一台贵点的机器给我?看来我只能承认让人利用了一把”status quo bias”了.
还有一些陷阱让人印象深刻.例如,折扣卷下往往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注明了折扣的条件.等你兴冲冲带着折扣卷在商店取了东西要交钱的时候,商家才说:你不符合折扣的条件.这时,你就只能抱怨自己为什么不仔细看那行小字了!诸如此类.这些陷阱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不提供明确信息,甚至有意混淆信息,这会促使人们增加信息搜寻成本.有了过往的经验教训,我还会让别人利用我的”status quo bias”吗?不会,如果损失>增加的信息搜寻成本;否则,我还是会有"惰性心理"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夫妻打赌的效果可能不太好 3 淮夷 字345 2012-08-09 05:06:49
😄索性铁手坐庄,凡夫妻,父子,兄弟对赌者,罚金入西河库 1 lix 字0 2012-08-10 12:56:41
🙂周末有朋友推荐这个帖子,真是不错 holmers 字12 2012-08-02 01:09:11
🙂行为经济二三事
🙂行为经济是新思路之一但不是全部 淮夷 字358 2012-07-31 08:29:32
🙂关于吃饭,被说中了 3 猪头大将 字346 2012-07-30 02:35:42
🙂哈哈,找到婚后发胖的原因了 11 GPRS 字797 2012-07-27 13:17:16
🙂美国人发胖的一大原因可以肯定的说是∶分量太大 12 atene 字436 2012-07-29 1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