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从个人经历谈下朱相 -- 五福

共:💬213 🌺1215 🌵2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当时的情况,好像是很多人还以为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

当时的情况,好像是很多人还以为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政府是咱们老百姓的“babysitter”,所以对政府比较信任。

而那个时候遍地的“集资”虽然与现在遍地的高利贷没什么区别,却一般是打了些“擦边球”,“挂靠”了银行、政府的名义。很多人就以为是政府银行要“集资”,甚至政府、银行的员工都有不少跟着老百姓交钱“集资”的。

等出事之后,大家才明白原来这“集资”其实不是政府、银行的“集资”,而是政府、银行向大家“推荐”的“集资”。

出事之后,“集资”的凭证成了“不良资产”,可就有的人就动了“不良资产收购”的念头吧?

其实天底下没有新鲜事。现在遍地的高利贷跟九十年代的集资其实没什么不同(换了个名字),接下来资产泡沫破灭然后通货紧缩与九八年的那次惨烈萧条应该也不会有不同,最后么,我看将来包括政府在内的机构减员增效,以及政府卖国企维持财政收入与九十年代末也不会有什么不同的。

(自我引用、自我表扬、自我吹捧一下)

Emyn:90年代后期特别是98/99两年

90年代后期特别是98/99两年,通货紧缩是非常严重的。当时国企普遍下岗,煤矿等企业基本都揭不开锅了,甚至就连银行这样比较“好”的经济部门都因为坏账等问题而不得不“减员增效”。

那时候的通缩是有历史原因的。不过我觉得如果说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92年末南巡之后造成的一直到95年左右的经济过热,以至于资产泡沫化严重。资产泡沫的直接后果就是飞涨的物价。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94年的物价指数已经到了瞠目结舌的20%左右。老朱当时没有办法,就只能搞起了“保值储蓄”,三年期储蓄的贴补率好像到12%以上,就这样物价好像仍然在涨。

当时伴随着资产泡沫、物价飞涨的同时,就是所谓“集资”在全国的盛行。要说起来“集资”同现在同样在全国比较盛行的高利贷倒是没有多少区别,也就是靠高息,至少20%以上。其实20%这个数字要说起来大概还不算太离谱,但问题是当时一方面全国遍地是集资,另一方面20%基本都是最低限了,30%以上的多了去了,这就很危险了。

老朱的保值储蓄应该是最终起了作用,接下来自然就是资产泡沫的破灭,然后就是去杠杆化的过程。后来就是国企的下岗,银行的坏帐,到了98/99连续两年的GDP平减指数都成了负的,正式进入了萧条时期。“减员增效”波及大多数行业,连银行都因为坏账而不例外。

眼下的物价也是在上涨,按照咱们天朝统计局的说法大概是6.5%,当然没有95年的20%那么严重。不过我看现在各地兴起的高利贷,甚至有50%-100%的利息,怕是要比当年的“集资”还要厉害,总给人一种难以静下心来的躁动的感觉。而好像历史上这样似曾相识的躁动的感觉,似乎总是在资产泡沫最高峰的时候,伴随着集资、高利贷、倒买倒卖、物价上涨。。。而出现的。而躁动的最后无一例外的也都是以泡沫破灭然后通缩以至于萧条而收场。

所以从感觉上来讲,虽然现在物价还在涨,但总觉得怕是通货紧缩也不太远了。

上一次通缩造成各行各业“减员增效”。这一次如果通缩来临,怕是一些部门也要搞“减员增效”了,当然,我想这一次应当还不至于像98年那时候那么“惨烈”,但力度可能也不小。

这一次的“减员增效”,个人感觉有可能高校会成为重灾区,特别是地方的一些普通高校。近些年高校不断大肆扩张的同时高考人数却由于计划生育而不断减少,很多差一些的高校已经很吃力了。高校的收入不外乎几方面。一是学生的学费,二是政府的直接拨款,三是其他形形色色的收入,比如说从政府或者企业拿到的科研基金,另外就是高校卖地或者其他收入。以后学生入学人数下降,最大的一块学费当然也会跟着下降。而在通缩的情况下,政府的直接拨款以及政府为源头的科研基金能不下降可能就谢天谢地了,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一旦增大,削减开支怕是就不可避免。而地方的二三类高校自然也最危险。

政府的财政收入一旦下降,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除了削减开支,最容易想到的另外一个策略可能就是私有化了。在历史上不管是撒切尔还是老朱,卖国企的最直接动机都是因为财政吃力而“甩包袱”。除了卖国企,还可以尽量“事业单位化”,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为了在财政甩包袱。这一次如果财政收入减少,到底会影响到那些部门,当然还不好说,只能拭目以待了。

通宝推:面壁,猪啊猪,赵行德,老树,卢比扬卡,益者三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