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切片:活的中国 -- 白马飞马
公子重耳结束流亡生涯,执掌晋国大政之后,面临着一个难题。 当初跟随他流亡的共患难者有居功之心,而当初选择留下的人有惧罪之情,如何化解隔阂,整合这两支政治力量呢。
重耳说: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意思是说,没有留下的人,谁来维持政权,没有跟随我的人,谁来护卫车驾。( 牧圉本意是指牛马,因此可借称车驾。)
这句话给两支政治力量当时的选择进行了定位和肯定,为他们的整合打下了道义基础。
二千五百多年后的抗战时期,冯友兰先生引用了这句话,来为抗战时期学生参战与读书两种不同选择进行定位和肯定。
如果我们稍稍生发一下,也可以把这句话用在今天,以物质与精神的创造者,探索者为居者与行者。
在这个意义上,社稷的含义就不只是某一氏某一时的政权,而是绵绵不绝的中华文化,中华价值。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天下的今天,有多少中华价值被淘尽,被消解,有多少能屹立,能熠熠生辉,一切都在未定之数。
坚持,也许总是从了解开始。
所以有了这篇帖子。
那年头要哪个教授有这样一个学生,大概感觉跟教出一个刘翔来差不多吧?
即便带着青天白日旗去声援火炬的传递又如何?不过代表着不同的中国人共同的声音。我想XX是不愿意在外人面前强调同为中国人内部的不同。
只要都是中国人就好。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何为外侮?以中国为蛮夷者,以私利分裂国家者。其他的,家事也,我们中国人自己来慢慢解决吧
(这里涉及的帖子本来出自西西河,可我好象怎么都读不到,只好引用一篇外面的帖子了。)
在重大的历史劫难之后,我完全赞同伟人们的
“度尽劫波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和
“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
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但同样不能忘怀另外一种情怀。
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后,我找了一张纸,在上面写下:“日本人”,然后在后面画了个大大的叉,递给那老头。
那老头肯定是看明白了,面色大变,抬起脸来看周围的人,所有的人都无言的看着他。老头儿哆哆嗦嗦的把纸条折叠了,夹起来,微微鞠了一躬,不说话就走了。
这话说得,与贝多芬对公爵的抗颜有一争。
但我们今天,还有更让人肃然起敬的:
这些人在中关村的街上经常可以迎头碰到。当年,或者今天,只要他们的生命还在,他们就永远是那样一副从从容容的老百姓样子。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就是怎样能够在一袭破衣之下俨然王侯。
和与同不一样,和,要的是不同的东西互相谐调。
就象挑剔的未来婆婆,聪明的未来媳妇和善良的邻居一起调出的大猪头,那叫个幸福和谐啊。
谁叫咱老百姓喜欢凑热闹还热心肠呢?
晚上,一家人吃完香喷喷的大猪头,老太太把儿子叫过来,悄悄说,我那儿还有两个翡翠镯子,过两天给XX拿上吧。
生命的特征之一在于拥有相对固定的周期,对个体来说,这就意味着生命是有限的。
人能够从自己身边的生命观照这一点,树的摇落,预示人的衰败,恒温之叹,无非如此。
然而生命在消逝之前,总还来得及留下新的生命,普通的生命,自然只能繁衍自己的后代,
而人这种特殊的生命,还拥有更多的方式,比如种树。在归有光的眼里,其妻的生命周期不就
延续上了枇杷树的周期吗,亭亭如盖,何尝不是佳人玉立的窈窕身姿?
其实也不一定要自己亲手手植,送人树苗,也是一样的。
那就是 -- 希望
雷电皆至与君子以折狱致刑的关系并不是很明显,但从火雷噬嗑的解说为: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从噬嗑之名来看,更像是强调血盆大口的威势。
而事实上,就折狱断案而言,在谜底揭晓之前,可以说真相隐藏在茫茫黑暗之中,
执法者的洞察力,要像雷电一般划破黑暗,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大家越听越觉得有道理,立即出动,结果抓住人到家里一搜,立即搜出了大批的证物,这个案子一讯而服。
就个人而言,哪怕你的经历再丰富,也总是有边际的,边际,就是墙。
墙那边风光如何,要想知道,就得凿壁借光。
一向崇尚道德标准的孔子,在说到择友标准时,在友直,友谅之后,也说友多闻,也就是为了借点光。
在这个意义上,说书人,小说家就是人世间的专业凿壁者。
史铁生,在我的心中,就是那个在墙上开门和窗的人。
对于史铁生,需要多说两句,就他生命的大部分岁月来说,现实逼使他更多地成为了面壁者,然而,面壁
之后的破壁,对一个小说家来说,就不只是个体的解脱,而更是面向他人的传播。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整理】切片:活的中国
🙂附上贰的文章链接 1 芷蘅 字79 2012-11-13 22: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