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笔记 -- 2313234454dfsd
(按:读列传时,脑中相对应的就是粟裕和毛主席。粟裕因三年南方游击战的经验,对远离后方、无后方的纵深作战,是畏惧的,因此提出了依托山东根据地,在淮海与KMT主力决战的战略构想;毛主席的千里渡江战略,则与卫霍出塞类似,骑兵的特性和匈奴的作战方式,都要求卫霍进行远离后方,无后方的纵深机动作战!)
卫青出塞七次,霍去病出塞六次,凡11年,从组建骑兵到最后寻求匈奴骑兵主力决战,卫霍的骑兵指挥艺术也在一步一步地升华和完善。
下图为我统计的卫霍出塞的技术参数: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下图为汉匈边境的卫星截图: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卫青第一次:
(A)试探匈奴虚实;
(B)训练组建的骑兵部队,检验纯粹骑兵的战斗力,以及作战指挥、后勤保障;
(C)择将是重头戏。汉至武帝北击匈奴已和平76年,少有战事,军队指挥官普遍缺乏实战经验。第一次出击的将军均为当时之名将,比如李广,名声在外,从常理而度,武帝应该对李广出雁门一路报有特别大的希望。四路出击,各领万骑,机会均等,以此战检验将帅的作战指挥能力,为下一次出击择良将。可惜,这次李广不给力,竟然被俘,败得十分惨。李广不得重用,应该是武帝从此战看出了李广的实际作战指挥能力,不堪大任。此次的意外收获是,作为偏师的卫青十分出彩,是此次战役的唯一亮点,相形之下,显得卫青特别突出。从后面的经历看,卫青此战的作战指挥能力被高估。但此战,表现出了卫青对骑兵部队使用的天赋:灵活机动的作战指挥艺术、主动积极寻找战机的进取精神、远离后方半独立作战能力。这些都是李广、公孙贺、公孙敖等缺乏,特别是远离后方的独立作战能力。当然,在这方面,卫青不是最出色的,霍去病将远离后方的独立作战和骑兵的灵活机动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卫青第二次:
两年之后,公元前128年秋,第二次出击匈奴,带兵数从一万增至三万,且不再平均用力,独任卫青。并且,以后几次出塞,用兵数多为三万,说明三万为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所必需的人数。
从战果和对卫青的奖赏推断,此战仍然属于试验性质的战役,目的仍在检阅骑兵的作战指挥、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并不求与匈奴主力正面对抗,或者寻求匈奴主力决战。
卫青第三次:
一年之后,武帝展开了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战略行动。出击方向是河套地区,以此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并打击匈奴的丰美草场,也为汉朝出击匈奴夺取了前进基础,故而筑朔方城。
此战,卫青获封,
这一仗,卫青指挥的非常出色,完美地完成了武帝的战略构想。这一战,说明,卫青具备了在一个战略方面独立作战的能力,掌握了大规模骑兵部队的指挥作战艺术。
卫青第四次:
此次战役发生在略河南地的三年后,以打击匈奴的右翼力量为战略目的,此战完胜,河南地完全巩固,匈奴右翼被斩。此战属于依托后方,对匈奴的右翼力量进行浅纵深打击,说明卫青对大兵团的骑兵指挥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从此战可以看出,第三次略河南地对汉朝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武帝三年之后才作出如此大的战略行动,说明武帝慎战,深思熟虑。
此次战役,还有右军大军从右北平进行佯动和牵制。
从整体上看,武帝的大局观非常强,战略运用水平非常高。
卫青第五、六次:
一年之后,再次出击。
从武帝对卫青的态度看,此次战役的目的应该是:寻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图一战定天下。所以,在兵力配置上,属于加强性质,基本上武帝朝的名将全登场了。卫青的角色从将军变换为统帅,这一战,算是失败了,说明卫青对自己的角色并不适应。
从匈奴来说,用分散机动的小股骑兵,分而歼之,有效地破解了汉朝的此次战略攻势。
这说明对于强调机动灵活的骑兵兵种来说,不适合像步兵一样,大军龟集一处,以图寻求敌军主力,进行大兵团作战,分散机动的独立作战才是正道。
此战告诉武帝,要想寻求匈奴主力决战,必须进行远离后方的大纵深作战,以前那种依托后方的浅纵深作战方式必须改变。
此战对匈奴而言,也是一次警告,这意味着汉匈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攻守发生了根本转折,匈奴首次感受到了汉朝的强大和自己的渺小。故而最终采纳了赵信的建议,远迁漠北。
此战的亮点是霍去病的华丽登场。虽然只是八百骑的出击,但霍去病将骑兵机动灵活、远离后方的大纵深作战的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霍去病第三、四次:
两年之后,武帝发起了对河西走廊的战役。主将霍去病,此次战役规模不大,所将部队人数为万骑,作战方面是河西走廊。目的有三:一为试验霍去病的作战指挥能力;二为验证远离后方的大纵深作战的可行性;三为打通西域通道,彻底解决匈奴对西部威胁和骚扰。
两次作战,霍去病完美地实现了武帝的战略构想,为武帝开疆拓土立下了真正的汗马功劳。
卫青第七次,霍去病第六次:
距离第六次出塞,整整四年,应该是在筹款,筹粮,养马,为决战进行物质准备。
期间,打通了河西走廊,斩断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两年之后,汉匈的决战时刻真正来临。
此次决战,作战部队达到10万之众,后勤数十万之众。此战充分汲取了第六次出塞的教训,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各领五万骑兵。
此战霍去病一如既往地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卫青也在四年的痛定思痛中,汲取教训,掌握到了远离后方的大纵深机动作战。各将五万骑,深入大漠,寻求主力决战。
从作战安排看,武帝很显然对卫青的远离后方的大纵深机动作战能力持怀疑态度,故而安排霍去病当单于。
战场瞬息万变,卫青毕竟一代名将,关键时刻,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与单于主力决战的任务,并悉烧赵信馀粟以归,使匈奴元气大伤。
只是此战,还残留了卫青以往作战的特点,即,灵活机动不够,对骑兵远离后方的机动作战的指挥作战还有些生疏。这大概是卫青不得封的主要原因,并不全归因于限制外戚的权力。
霍去病最终封狠居胥,对匈奴有生力量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才是霍去病以及校尉全部获封的原因。
这一战,在指挥编制上,卫、霍作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霍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这说明霍去病真正掌握了骑兵的奥妙,而卫青还带有农耕社会步兵作战指挥的特点。
这同样说明,即使如卫青一代名将,仍然无法脱离自身的局限,无法摆脱农耕社会对其用兵思想的影响。如李广辈,至对匈奴作战时,已经渡过了大半生了,根本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新军事变革,对骑兵这个新型的兵种,李广辈缺乏对骑兵作战指挥新的军事理论和能力,或者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和新军事理论的威力,但限于自身的识见和能力,无法改变以适应新军事革命。同卫青相比,也说明李广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能力,是差了很多,只有勇武而已。
总结
七出匈奴,历时11年,耗尽了文景累积下的国库,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为西汉王朝埋下了定时炸弹。仅仅11年,就将四代积蓄的国力挥霍一空,可见战争之害,也可见武帝作为掌舵人的治国水平。
对武帝:11年的汉匈战争,武帝的军事战略艺术是值得称道的。战略安排得当,有缓有急,从试探匈奴虚实到经营河南地,取得对阴山以南的控制权,从出击河西走廊到最终与匈奴决战,战略安排环环相扣。
武帝选将用人十分谨慎,并且很会培养将领,从万骑到三万骑,再到五骑,从小规模试探性进攻,到最后的决战。李广、公孙贺、公孙敖、韩安国、李息、张次公等,都曾走入武帝的视野,以作为对匈作战的统帅。其中,从常理人情度之,武帝对李广的期望应该是最大,毕竟,李广世代为将,政治上忠心可靠,又是所有这些备选将领中,实践经验最丰富,特别是骑射战斗的经验,长期战斗在汉匈的前线,自己本身以勇武著称,军中的资历与威望无人可及。可惜,李广最后淡出了武帝的视野,根本的原因是:李广长期受农耕社会步兵作战的影响,不适应远离后方的纵深独立的机动作战,自身也缺乏学习能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
以此度之,武帝政治上、军事上的行动,卫、霍从来不是靠着外戚的关系能够上位的,更不是天幸,都是精确计算之后的结果。李广不封的原因也是优胜劣汰之后的残酷结果,没有半丝的温情可讲。李广到死不明白,司马迁毕竟是史官,也未能明白,但,那些历史上的名将们,大约是明白,比如李靖。
对匈奴:
从匈奴多次的略边军事行动看,匈奴并不是汉朝的根本威胁,匈奴只能算是边患,匈奴也没打算与汉朝的主力进行决战以取得对中原的统治权,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但匈奴这种敌意、短视的外交政策,为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祸根。
匈奴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只图眼前之快,或因气候恶化导致生计困难,略边就食,或因一时之怒而报复。但匈奴的军事行动从来没有深入到汉朝的统治中心和腹地。
之后的游牧民族,似乎一直在寻求与南边的农耕民族的相处之道,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原的大好河山。
这再一次说明,好战必亡的道理,这对武帝同样适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笔记
🙂卫霍打外蒙和甘肃和李广利打吉尔吉斯坦,难度能一样吗? 海纳 字0 2013-08-04 11:37:13
🙂据说强秦对匈奴,秦兵可以一卒当五,到了汉之后每况愈下。 18 二锅头上品风度 字309 2012-12-18 22:09:43
🙂恩。在汉那会儿,匈奴汉化程度不高,没什么文化等高层次的 5 2313234454dfsd 字174 2012-12-19 04:05:29
🙂乱猜卫青漠北之战 51 2313234454dfsd 字3821 2012-12-14 21:38:17
🙂如果更阴谋论一点 4 孟词宗 字195 2014-11-10 11:36:15
🙂关键战役没赶上,李广愤懑很正常 3 林风清逸 字372 2014-11-14 02:27:21
🙂你也知道李广迷路不止一次了 2 电子赵括 字38 2014-11-10 16: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