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我对《道听途说的原子弹轰炸的故事》的反思 -- 夕曦

共:💬62 🌺663 🌵1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讨论】我对《道听途说的原子弹轰炸的故事》的反思

夕曦:【原创】道听途说的原子弹轰炸的故事

我写这篇随感已经是七年以前的事儿了,没想到会引起那么多的批评,也没用想到现在还能被挖出来引起热烈的讨论。所以这里首先要感谢唵啊吽,没有他的辛苦,也就没有这里的讨论了。唵啊吽:和中东人肉炸弹憧憬上天的新娘有什么两样?

从各种回复看,我在不少网友眼中是个不辨大是大非的人,需要当头棒喝;有人看我是热衷于到处散播“大爱”的一类公知,应该教训教训;也有人可能认为我当时“脑袋进水了”或是“让驴踢了”,不值一提;更狠的是让我觉得我就是个“汉奸坯子”,该找块豆腐磕死。

所有这些反响,都是基于一篇不到千字的感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自己也不能够很好地解释,当时听了新闻会产生那样的感想。事隔七年再回头看看,还是有不少新的认识和感想,借这个机会谈谈,请大家继续蔑视、教训、棒喝。。。或者,讨论?

我生长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从小接受的就是爱憎分明的教育,对敌人要冷酷无情,这我懂,照死了招呼就行了。相对的就是对自己人无私的爱,印象中就是不管对方受的了受不了、你这里倾家荡产一股脑儿堆过去就行。千万要牢记的是敌我界线要划得清,立场不能站错。只不过敌我界线是否划得清,立场是否站对了,自己说了不算,得由别人替你来判断。所以这里还是请大伙帮个人场,帮我判断判断我到底是不是个东西,是个什么东西。

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我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多少感情的人。出国后才走入社会,虽然有几次略微觉得尴尬,也还都过得去。只不过原子弹轰炸的故事这件事儿,没守住,动感情了。可我觉得是非原则我还是守得住的,当然这得由大伙说了算,所谓思想教育或批斗不就是这么会事儿嘛。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越来越关心教育,胡思乱想一通就钻到情绪心理这个岔道上去了,顺带找到了当时动感情的解释,当然这还是得由大伙说了算。

原来动感情,或者说是同情,在心理学上可以分成几种,之间有些细微的差别。比如英文中有sympathy和empathy两个词,对应中文如果不去认真抠字眼,就都翻译成同情了。当我还在查字典努力理解其中差异的时候,10岁的女儿不加思索地将两个词的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了,汗。。。

被孩子教训,还反了你了,干脆直接在google上查“Difference Between Sympathy and Empathy”,多少平衡一下。

sympathy和empathy都是指人的情感,差别在投注的对象。通俗地解释,sympathy是从己到他人,由自己的经历、遭遇、情感,设想他人处于同样或类似的情况。从我们接受的爱憎分明的教育,可以很容易理解我们通常认知的同情属于sympathy。empathy相反是从他人到己的过程,由他人的经历、遭遇、情感,引起自己情感上的共鸣,所以翻译成情感共鸣可能更准确些。

我在《道听途说的原子弹轰炸的故事》中描述的情绪变化应该属于情感共鸣,当时确实让我重温初恋时的感觉,这是很少有的时刻,所以印象特别深刻,让我写下那篇随感。我可怜那个日本老人,并不是说我要否定原子弹攻击的正确性,只是由他的经历引起我重温自己美好的时刻。但我当时不知道情感共鸣和同情之间的差别,更不可能写清楚。让读者以为我同情那个日本人,敌我不分,站错队了。现在看看,只能怨自己,活该。

不过我还是非常庆幸,还拥有正常的情感共鸣。如果留意一下,会发现对美国康州校园枪击案,很多家长的反应是从情感共鸣开始,然后是同情。

同情和情感共鸣是人际间沟通和社交的基础。现在已经明确知道那些制造大屠杀的冷血杀手很多是自闭症类的精神病患者或精神变态者,与人沟通和社交能力很差,心理上都是病态地极度缺乏情感共鸣。在正常人群中,也有很多人是处于亚临床状态的,具有自闭症的特征。比如与人沟通和社交能力低下,导致将他人的同情或情感共鸣当作对自己的同意与支持,并据此而行动的,这当然很不招人待见。而日本人利用原子弹受害者博取同情来否认战争罪行就不是不招人待见,是可恨了。从这两个回复中可以看到他们卑劣的心态衣笠山麓:曾经在日本的电视上看到的一个很有意味的场面

花开糜荼:【文摘】广岛原子弹设计者60年后的广岛行另外,缺乏情感共鸣常常表现出来的就是残忍,与人交往就是冷漠。在过去战争中和现在的日本人身上还能看到这些影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