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我对《道听途说的原子弹轰炸的故事》的反思 -- 夕曦

共:💬62 🌺663 🌵1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讨论下那篇文章的摄魂术

类似《道听途说的原子弹轰炸的故事》里面的这类故事,读起来软软的酸酸的,其作用就是要让读者产生带入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屁股挪到故事给出的那一方去,然后屁股决定脑袋,接下来会怎么想就不必多说了。这便是兄台提到的所谓移情作用,先移的是感情,后移的是屁股,接下来移动脑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和有效的摄魂术,如果不醒悟的话,最后被移动可能是钱包,可能是土地,甚至是性命--自己的或别人的。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摄魂术。

原来也很喜欢《读者文摘》,那时候还是没改名《读者》,里面的文章都是这种调调,特别是第一篇,一般都是讲一个小人物如何被轻看被无视被误解,直到故去或不经意间,才被发掘初曾经的好人好事。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的,“我的一个朋友(同事、邻居、同学、亲戚)......”,然后是铺垫部分,着重描述主人翁的普通和卑微,一般是“他的衣服从来不换新的......”,高潮部分通常是“他去世后,家人收拾遗物时,无意中翻开他的日记本,看到......”,结尾的格式是“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复杂,原以为......,却发现......”。

这些文章初读之下给人一种酸软而甜蜜的感觉,仿佛灵魂深处的某个地方被轻风温柔地拂过,心中有一种说不清到不明的升华感,再看身边的事物,仿佛连眼光也变得有些不同了,一切都是那么温馨和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是不是因为情商下降了,现在再看到这些,有种胳肢窝被狠狠咯吱的感觉。

借用公知们喜欢的一个句式:读了这种文章,如果在第一时间没有产生感情,那是没有良知;如果第一时间过后没有产生反思,那是没有头脑。思考可以破解摄魂术。

那篇采访日本老人的文章是一篇标准的摄魂文,读者范儿。试着分析下摄魂原理,其通常范式是:代入-铺垫-转折-煽情-洗脑,下面一一说明。

那个记者正准备写一本关于原子弹轰炸的书,在日本采访原子弹轰炸的幸存者。他谈到了一个刚刚挖掘出的故事。

首先,开头要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觉,所以这种文章大多用第一人称,故事的主人公作为“我的...”出现,这里是采访对象,于是读者顺着往下读,就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为作者,跟着作者去听主人公讲故事,读者的感觉是“我在听你说...”,不知不觉就听进去了。如果主人公作为第一人称出现,比如“我是一个日本老兵,我过去......”,很明显,这不会产生带入感,读者的感觉是“你在对我说...”,效果大打折扣。可见,作者(记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显然比讲述者更具有公信力,摄魂效果更好。

被采访的是个78岁的日本老人,原子弹轰炸时是广岛市的居民,家离爆炸中心点有一定距离,所以幸存下来。老人年年这时候都会被世界各地来的记者采访,参加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对美国记者的采访也是轻车熟路,应对自如。

其次是铺垫阶段,平淡描述老人习惯采访,这部分越平常越好,一方面需要让读者慢慢带入,起到预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用完全正常可信的事实建立信用;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前后对比,以充分调动读者情绪,感情是逻辑的抑止器。

记者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可不知怎地,他脑袋一热,随口多问了句:“你轰炸前一天晚上是怎么过的?”。

这一问不打紧,老人嚎啕大哭,半天才泣不成声地说:“我六十年来从没向人说过轰炸前一天晚上的事… …那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一晚… …”

然后是转折部分,类似于相声的甩包袱,重点来了,要干脆,要突兀,要抓人。和同类文章一样,这里甩包袱的手段都是“偶然翻开一本日记”“无意中捡到...”之类,“随口多问了句”也不例外。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意外,是一种写作手段,作者早打定主意下面要写些什么了,这么做的目的是隐藏其故意性,是给摄魂术打掩护的一枚烟雾弹。

慢慢平静后,老人道出了往事。

原子弹轰炸前几天,他刚满十八岁,就接到征兵的通知书,需在原子弹轰炸那天报到。他的两个哥哥已经战死,入伍对他和他父母意味着他必死无疑。因为这,父母和未婚妻的家庭商定,让他和未婚妻见面。

…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拉手。他们就这样手拉手在广岛的公园里一直坐到半夜,终于不得不分手各自回家。第二天… …

六十年来老人一直在寻找他的未婚妻… …

接下来当然是正题,也就是给读者洗脑之前的准备工作,怎么煽情怎么写,这属于文学问题,就不多讨论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所谓事实是经过裁剪加工,并以特定视角提供出来的,比如这位老人对两位哥哥用一句战死带过,绝口不提杀了多少中国人美国人,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大量的篇幅被用来谈感情谈未婚妻,这些都是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也是摄魂术咒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知道他们是日本人。听了这个悲惨的故事,心情很复杂。以前听到、看到或谈到原子弹轰炸日本,总有解气、痛快、活该的感觉。但这次没有一丝这样的感觉。

最后是洗脑的观点部分,摄魂术的重中之重。摄魂术的核心目的是传播观点,尽管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宣称忠于事实,但事实不是重点,对事实的解读--观点才是重点。以本篇为例,姑且认为记者和老人说的句句是实,但那又怎么样呢?这篇文章是想告诉读者“一个日本老人有个未婚妻失踪了“的故事吗?完全不是。文章想传达的意思,或者说,想灌输到读者脑海里的观点是“日本人是二战的受害者,日本人是有感情的普通人”。前者是事实(fact),后者是观点(opinion)。表述事实和对事实的裁剪是为观点服务的,拼命打感情牌是为了把读者带入预设的思维轨道,刺激感情的作用是令人陷入盲目、弱化逻辑判断能力,从而轻易接受作者的观点。打感情牌,还有道德牌,除了混淆思维,更重要的作用是拉大旗做虎皮,让支持者沉浸到同情和道德的高尚感中,把反对者归之为冷血和不道德,给自己增加一层伪装和保护。

总而言之,洗脑文的“代入-铺垫-转折-煽情-洗脑”这一套是很厉害的,尤其是在西方,早就被炼得炉火纯青了。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可谓经典,摄魂力十足,大可用做公知教材,说实话,现在很多公知的文章远远达不到这篇的水平。所以楼主大可不必自责,无非是不小心着了他们的道,绝非任何思想问题,想通了看开了就好了。

要破解这种摄魂术,最好的办法是跳出来思考,也就是公知精英们嘴上最为推崇的独立思考:分清哪些是事实,那些是观点;不但要看文章说了什么,还要看没说什么;不仅要看文章推出了什么结论,还要自己去再推一遍,用逻辑,用事实,全部事实,特别是文章里没说的。摄魂术不过是个气球,无论多么五彩缤纷,无论如何眼花缭乱,一根针就戳破了,只要你想。

通宝推:长少年,柏林墙,大圆,三笑,发了胖的罗密欧,simasima,冰冻三尺,梦萦奇景,唵啊吽,云中飞,梦想的秋天,踢细胞,bigwolf,wsmtn,加东,物格修齐,shuzhu,东方射日,马哥,黄世仁,大井故事,猪头大将,酒剑狂徒,阴霾信仰,Ruadong,大胖子,df31,蜜饯,strain2,滴滴涕,天涯行者,老调重弹,卢比扬卡,西瓜子,franky9,星星星,赫然,我不是海洋,岳阳,李根,小飕风风,桃子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