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父亲村庄的变迁 -- 小戎

共:💬101 🌺48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父亲村庄的变迁(三)

(四)父亲的第四个村庄

时光荏苒,转眼间就到了2005年,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终于影响到了父亲的村庄,人们开始纷纷建设新居,慢慢搬迁到交通更便利的省道旁边,那里的十字路口很快就聚成了村落,新居有固定的要求:宅基地长18米,宽8米,必须建成2层小楼,大门离路基10米。新居宅基地原来是良田和稻场,其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现在,其使用者在乡政府的许可下开始出售使用权,购买者再到村里和乡里作登记备案,那么就能拿到乡里颁发的宅基地本本,当然这个登记行为是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人民币以资确认的,金额是各2000元。

1,父亲第四个村庄的地址。

新村宅基地的土地价格自2007年以来快速攀升,最初是1.1万元人民币,今天则涨到了3.5万。于是,父亲的村庄又开始搬迁了,这次搬迁只剩下一生产队的六户人家没有搬迁,新村庄据父亲的第三个村庄只有200米,搬回到了里湖地方。

这个新村也属于集体规划,但建设是个人自建,现在建设这样的房屋带装修好,大概需要25万左右。组建新村的共有原父亲村庄的20户左右,加上外村的人,现在十字路口地带的新村居民大概在50余户。而且与新村练成一片的西北部地方,乡政府开发建设了150余套新居,名为淮河滩移民新居,盖的很漂亮,目前销售了70余套。这个十字路口在很快的将来会更热闹。

没搬迁的家庭中,一是因为他们在原址上新盖了两到三层的楼房,没必要在200米外的路旁再建房,一是因为孩子们都在外面,老家的房屋迟早要放弃,在新村建新居有些不经济。父亲的情况属于后者,他将预留的宅基地卖给了我的一个堂哥,放弃了建新居。可现在问题来了,父亲又不愿意离开生活了60余年的故土,但新划的宅基地卖掉了。新村东边建起了移民安居村,上下两层,带有8平方的院子和1个车库,面积在200平方,且只让父亲大队的人购买,价格是25万元,距离县城7公里,价格便宜,但以后转让是个问题;而县城的房子120平方的价格在40万元左右,价格偏高,但以后能够处理掉,再不济了,我退休了回去住。

乡邻们大多搬走了,但200米的距离对父亲母亲来说并不是问题,他们常能够去串串门,聊聊天,乡情很温暖。只是他们的孩子们都不在身边,亲情难耐啊!如何处理,我现在也很费神。

2.父亲第四个村庄的人口问题。

新村建的很漂亮,大家都表示钱不是问题。这实际是第一代打工者血汗钱的外在表现。新村的问题是活力不足,一是人少,二是老年人多。

人少的原因在于年轻人不断减少。一是20年来通过高考,不少年轻人上了大学,根本不会再认同自己父辈的身份,也基本不会回去了;二是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寻找工作机会,通过努力掌握了一门技艺,挣到相对多的工资,在县城或工作地方买了房子,基本上也不会回到老家;三是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减少,我的同龄人一般都是兄弟姐妹3到4人组,80年代的时候是2人组,90年代的是1人,现在又恢复成2人组。关键是80、90年代时候计划生育严格,男孩人数较少,他们成家后,农村人口开始恢复增长。

3.父亲第四个村庄的发展问题。这是由第三个问题导致的思考。

人口不断减少,就业的吸引力一直衰弱,那么新农村靠什么来发展?真的靠走回头路,依靠新时代的农场主来发展农业?

父亲村庄的年轻人出现了断层。90年代之后的人没有一个选择从事农业生产,一直在家里边务农边寻找其他务工机会的,都是85年以前出生的,这个是我以我妹妹作参照得出的结论。村里90后基本要通过上学离开农村,而现在留守村里盖了房子的年轻精壮在10年后都将面临选择:他们的孩子在或即将上大学,他们怎么办?而我们要问的是:10年后的农业怎么办?

当然,我们并不太担心中国的农业生产问题,集约化是必然趋势,大农场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必将大幅提高,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将不断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也许更为可观,农业将吸附一些资本,农业生产也就不是问题了。

现在考虑的是,资本下乡从事农业之后,农村富余劳动力怎么办?工业能够完全吸纳吗?未来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这些富余劳动力怎么解决就业问题?再来一次包产到户吗?

一句话判断:农村的村落没有未来,都将快速衰落。因为没有了生产的机会和能力。

4,父亲的第四个村庄的房产问题。

因为农业的转型、年青一代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导致农村村落的衰败。

也许,10年后父亲的第四个村庄都是一些年纪在40岁以上的人在居住,更加地暮气沉沉,人们更多地选择在小城市生活,工作机会和生活的便利能够抵消人们对生活在城市的成本上升的担心。

远离城市的乡村房产将出现贬值的情况,而小县城的房产价值将提升。这是我的又一个判断。

现在老家县城房子均价在每平米3000元,预计未来将升到4000元左右。按此价格,100平米的房子需40万,以现在的蓝领工资水平,一般小夫妻俩幸苦一些,除掉生活和孩子的教育费用外,一年足能存上3万,15年能够买套房子,压力也不大。故,小县城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较大,其房产有投资价值。

(二)父亲村庄的环境问题。

父亲的村庄环境的变化,主要想描述60年来乡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具体来说,父亲村庄环境大变化有4次。

第一次变化,是60年代中期开始的园田化和其前后的大规模兴修水利。这些活动使得我们那里乡村耕作条件大幅提高,我的家乡绝对的旱涝保收。今天看着哪些平整如镜的大块土地,我心里一直在向父辈们致敬,他们为了生活而做出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是值得的!

第二次变化,是80年代初期,父亲村庄分田到户时的均分政策,破坏力很大,田间的树被砍伐殆尽,生产队集体生产资料被分光,牛被各户分走,机器被抛弃,鸭子被逮走,集体的土胚房屋被推倒。一夜之间集体所有的公产被“私有化”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率低,回报率更低,偷、抢、打架斗殴等恶性行为层出不穷。每家每户都劳力过剩和都养牛导致村庄生态环境崩溃,最后弄的只好让牛去吃未成熟的庄稼。这是父亲村庄环境恶化的过程,这里还包括村里道路的崩坏。

第三次变化,是21世纪初。父亲村庄里由于人口减少、大型农机具使用、耕牛消失、煤及液化气的普及使用,导致村庄自然环境环境不断恢复。同时,村庄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也开始得到大力建设,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219省道于2000年前后修通,它距父亲村庄只有300余米,与村的一条东西大路形成十字交汇,此路口成为人们新的生活中心。而且村里的道路在此后被硬化。

第四次变化,是2011年开始的。主要是新村建设基本完成,村民们人文环境变化大,即精神面貌方面变化大。这主要又体现在村民们对自己、对生活的信心上,如本家堂哥快50岁了,从事建筑业近30年,现在每天只是作为技术指导出现在工地上,每天150元,一年按380天算薪酬,儿女都在上大学,没有任何压力,他很开心,对前途很乐观。再如我的一个小我几岁的本家侄子,2012年辞去县城药店销售经理的职位,回家种植田藕,并承包了移民新村的钢筋业务,年收入超过10万,整天也是乐呵呵的。他们也许看不清经济大势,也许根本不懂各种理论,但他们实在地享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而且他们开始关心国家政治了。2012年下半年,我回老家几次,我爸前后多次问到我国家最高领导人选的问题,我哪里知道啊,并且感到奇怪的是,以前我爸忙于生活,从来不关心这些事。过年回家了,听到村民们高谈国家政治事务,由是感叹:他们都懂政治了,中国人的信心开始膨胀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王敏,海豹形态,青颍路,桥上,新手爱学习,dashanji,rentg,愚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