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围绕脑科学而发生的若干玄想 -- 鸿乾
"即使有一天,我们从果蝇身上发现了脑细胞运作的基本原理(这必然是一个极简单的原理的大量重复,猜想也是效率极低的),也对人工智能没有任何帮助。因为这种基于化学信号为基础的,链接可随意变更的系统,我们没有任何办法模仿"
1.
individually, yes, society @some level, yes, particularly for bio/human system: otherwise, if everything is computerized, would we have an entropy issue?
innovation by human being can never be completely 模仿 in the above sense, or we would have no innovation, so it is in a way "这种基于化学信号为基础的,链接可随意变更的系统" keep us going, 杀出一条血路 for the human civilization to progress
2. individual's gaming and society's hedging
immediately we have an issue: who is going to be on 血路 and 杀, and who is going to be sys admin sitting in the command center's war room? and for the society, how do we do hedging in 杀出一条血路? etc
3.
so we have to model "基于化学信号为基础的,链接可随意变更的系统" as much as we can, @individual or society level
4. our Chinese top social scientists
"治大国烹小鲜", 2000 years ago?!
治大国烹小鲜=塞子, 石头,气体, everybody in the 系统, let them 互相做功@ 紅外, until until they all have no 紅外 energy left, then "治" starts.
Did white folks understand this social 热力学 at that time?
---quoted----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654089.html
开放系统观下的统计解释及理论
已有 366 次阅读 2013-1-17 17:5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统计 系统
一旦采取开放系统的观点,为了使经典或半经典形式的定解问题封闭,就必须引入统计解释。
这有很多的例子。一种是对边界条件、初值条件的统计解释,求最小均方差解,或是最大似然解;一种是对物性方程作统计性解释;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的对物理量作出统计性解释。
所有这类的解释导向对经典理论的两种改编方法:1)原理论不变,对所有的目标量作出含有误差的随机过程来处理;2)模仿原理论路线,对统计物理量建立随机运动方程。
前一条路线受到工程界的欢迎,并随着信息论、系统论的兴起而很快的形成各种各样的数自化技术成果。如代表性的谱分析。
后一条路线,以统计物理学为代表,很快的对非常多的物理量给出了统计性的重新定义或解释,伴随着实验数据的高密度采集技术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前一条路线渐渐的淹没在这条路线之下。
在冯诺依曼做出的无限维空间和有限维周期函数空间的代数理论的基础上,各种用积分变换后的函数先是取代原经典理论中的物理量,然后是用原运动方程得到积分变换后函数的代数方程的方法取得了在求解和计算上的重大进展。对变换后的参数做出各种各样的物理解释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约定。模式、模态等概念被赋予了物理真实性。
而恰好量子物理、色动力学、粒子物理等正好在寻求这类把模式、模态等概念被赋予物理实体性的证据,两者的不谋而合给学界的一个震撼性信号是:非确定性现象是普遍性的;而确定性现象是特殊性的(条件性的)。
各种被改头换面的哲学上的“相对论”由此应运而生。
确定性的各种理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改编,非确定性理论或半确定性理论占据主流。搞计算方法的研究人员看到了黄金时代,一切理论、无论是那个学科的,在非确定性的观点下,总是可以引入某种分布,某些随机项而得到新的“科学发现”,如此一来:以这种非确定性的、从计算观点出发的各类“新理论”如春天的草原般多姿多彩。
但是,好景也就是不到半个世纪,实验对这类“新成果”给出了否定的判决。
因而,近几年来,科学界出现了恐慌,一种对自身存在性进行反思的恐慌。
为了对付这种内在的恐慌,一股潮流是回到经典理论,但是,用现代数学改革它,维持理论的确定性特征,但是,容许多尺度性,容许分岔性。这就是在开放系统观下重构经典理论。它本质上是确定性的。
另一股潮流是用实验证明模式、模态等概念的物理真实性(如标准模型),但是,由于其成本的高昂,以及对结论的统计性解释,即便是在课题组内部也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近几年关于超光速、发现“粒子”、等的报道多少向大众透露了其“统计性”特色。
天气预报就是统计性结论,从人生的体验中,人们无法对“飞机失事的概率为0.001%” 表达满意,也无法容忍“某时某地地震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而带来的伤感,也就是说,非确定性理论的流行也造成了社会对科学理论本身的恐慌。
联想到罗马的文明发展轨迹就是罗马灭亡的原因一样,一股科学将给世界带来灾难从而毁灭世界的反科学主义得到了生存的空间。
波尔兹曼奖获得者E. H. Lieb谈热力学第二定律
已有 2026 次阅读 2009-10-11 18:3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国有不少人热衷于热力学。有人要推翻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有人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去解释各种现象。
但是,Elliott H. Lieb指出:问题出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论解释和描述上的不完备性,而不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本身。
希望对动不动就“推翻了XX定律”者的思路有所帮助。
回顾十年前Elliott H. Lieb的一篇论文[Elliott H. Lieb获得the Boltzmann medal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的答谢论文:Some problem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at I would like to see solved,Physica A 263 (1999) 491499] 感到很有现实际意义,特将其中的妙论摘译(重新编辑)下来。
“我近来一直在努力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很不幸的是,经典热力学只不过是教导我们: S = k In W。对某些模式它可能是当然的,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是:与“平衡态”相联系的是一个熵。熵精确的描述了那类过程可以出现那类过程不能出现(熵增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一个人可以期望的由冰岛(Iceland)中部的一个孔洞中突出的蒸气流来获得的能量。目前的各态遍历定理根本无法让我们理解到底会出现什么事情。
考察理想绝热罐(有一个理想绝热塞子,塞子用石头压住)中的气体。问:系统是在“平衡态”吗?务实的人多数答:是。特别的,通过石头按按塞子会增大气压,又把塞子顶回原处。但是,统计力学家要争辩到:除非塞子外的石头温度与气体一样,系统不是“平衡态”。既然塞子是理想绝热的,还管塞子外的石头温度干嘛?道理在于:S = k In W要求等温条件(此时熵取极大值)。换句话说,如果温度不同,由高温向低温体转送的能量会显著的增大总熵。但是,理想绝热塞子并不许可由高温向低温体的能量转送。故,按照学校教的,答:气压只不过是平均概念,系统可以通过“起伏”将动量传递给塞子以移动塞子,故把一点能量从低温转送给高温体。还有其它回答。
但问题还不仅仅在于此。这个系统是有点“悖论性的”。因为气体与石头互相做功,按热力学第二定律,二者的熵都要增大。“悖论”在于:热的子系统必须减小它的“熵”才能把能量传给冷的子系统。
有三个办法:1)塞子的宏观运动根本不能做宏观描述;2)放弃无约束的熵极大化的思想;3)放弃热力学第二定律。
我投票方法2)。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久经考验的,没有实验性的反面证据,而是不断的被实验证实。”
下一步该如何进行呢?
引入非平衡热力学,对熵进行新的定义。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早知道您这个系列一定好看 墨虎 字649 2013-04-24 21:01:13
🙂我的感想1:生物脑的原理应该是基于一个简单原理的大量重复 47 益者三友 字2210 2012-12-16 13:46:56
🙂很赞同这一点,其实蚂蚁及蜜蜂的群体就是这种表现 1 gy197666 字174 2015-08-11 00:28:43
🙂"基于化学信号为基础的,链接可随意变更的系统"
🙂"如果人的认识已经是无限的,则系统一定是封闭的,确定" 晓兵 字4305 2013-04-09 14:34:31
🙂is 北京共识 topped out? 晓兵 字1244 2013-04-09 17:20:32
🙂对生物脑和人工脑的若干想法 3 鸿乾 字3438 2013-01-31 08:42:51
🙂人最早开始的神经研究是从简单无脊椎动物开始的 mailsina 字143 2013-01-18 15: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