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阿巴斯革命 -- 赫克托尔

共:💬64 🌺617 🌵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12 鏖战怛逻

回历133年(750-8-9—751-7-29),天宝9--10年,驻守河中名城布哈拉(Bukhārā)的阿巴斯军官舍里克(Sharīk b. Shaykh al-Mahrī)发动叛乱,啸聚3万人。布哈拉在《新唐书 西域传》叫安国,也叫布豁、捕喝,昭武九姓之一,汉朝时康居5个翕侯罽王故地。由于过于距离阿姆河很近,成了最早被阿拉伯人征服的河中城市之一。

舍里克是阿拉伯人,与并波悉林所属的波斯人不和,阿巴斯朝是个波斯色彩很浓的王朝,阿拉伯人失去了前朝的崇高地位,成为帝国诸多民族之一,地位大不如前。希提在《阿拉伯通史》用了一大段酸楚的文字,讲述了这种阿巴斯朝的变化:【波斯边境上的库法城已经变成新的首都,呼罗珊人已经变成了哈里发的护卫。波斯人占据了政府中最重要的职位,从哈里发帝国各民族人民中选拔出来的官员,代替了原来的阿拉比亚贵族。旧的阿拉比亚穆斯林与新的外族穆斯林,互相联合,逐渐融合起来。阿拉比亚民族主义覆灭了,但是伊斯兰教继续发展,在国际伊斯兰教的伪装下,伊朗民族主义耀武扬威地前进。】

《塔巴里史》对舍里克起义的动机、过程语焉不详,比塔巴里晚40年的纳尔沙喜(Abu Bakr Muhammad ibn Jafar Narshakhi)的《布哈拉史》说的更详细,说舍里克是一个什叶派分子,曾参加过反对倭马亚朝的运动,但也不同意阿拔斯族任哈里发。所以他提出的口号是:“我们为反对倭马亚朝进行了斗争,流血牺牲,并不是要臣服于阿拔斯朝!”布哈拉的异密阿布都勒加巴尔、花剌子模的异密阿布都勒马里克也都响应和参加了这次起义。另一方面,布哈拉的贵族、地主、商人则反对这次起义,其首领为布哈拉的土王库特巴。特别是其中的商人,他们原来被阿拉伯人从布哈拉内城迁出,搬到城西北筑堡居住,所以他们敌视阿拉伯人,而这次则站在阿巴斯朝方面来镇压起义。王致来的《中亚通史》说:【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这次起义的阶级性质,各个不同的阶级对它采取了明显不同的互相对立的态度。】我的看法与王先生不同,舍里克的叛乱与阶级无关,无非是失去昔日地位的阿拉伯人企图反攻倒算,打着穆圣家族的旗号造反,所以当年被压迫歧视、被赶出布哈拉的波斯人坚决支持并波悉林镇压阿拉伯叛乱者。

得到河中叛乱的消息,并波悉林立即派大将齐雅德-本-萨利赫-胡扎伊(Ziyād b. Sālih al-Khuzā’ī)率领1万军队前去镇压。齐雅德与阿布-达乌德(Abū Dāwud Khālid b. Ibrāhīm al-Shaybānī al-Bakrī)、卡赫塔巴(Qahtabah ibn Shabīb al-Tā'ī)并称并波悉林帐下三大名将。卡赫塔巴在革命爆发后率军西进,战死在伊拉克,但他的几个儿子继续领兵,脱离了并波悉林的系统,成了阿巴斯朝早期的名将世家。齐雅德一直在并波悉林手下当差,能力、成就、名气高居三大名将之冠。

齐雅德渡过阿姆河来到布哈拉城下,在同叛乱者的战斗中,官军多次被打败。后来布哈拉土王库特巴率领1万人的队伍来援助齐雅德,官军才转败为胜。库特巴手下的土豪(学名德赫干/Dehqan)们到周围的村庄活动,使乱党得不到粮食和饲料。乱党为饥饿所迫,只得放弃据点,转移到努肯村(Nukende)。该地以出产水果闻名,他们便以之充饥。在以后同官军的战斗中,乱党渐不能支,大批死去,舍里克本人亦战死。领袖既亡,群龙无首,乱党遂瓦解。齐雅德攻入布哈拉,下令放火烧城,烟火连天,3日不息。一番大屠杀后,布哈拉居民大部分丧生。未死于刀下者都被官军吊在城门之上,这场轰轰烈烈的反阿巴斯朝或波斯人的阿拉伯叛乱,就这样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之后齐雅德去花剌子模,把那里的反对阿拔斯朝和并波悉林的运动也镇压下去了。布哈拉的土王(胡达特)库特巴尽管对并波悉林效力,但还是被指责背离了伊斯兰教而被处死。经过这番战乱,河中地区彻底平定,波斯人的土王、阿拉伯的殖民者都被根除,为波斯人在中亚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塔巴里史》只字未提怛逻斯战役,成书比《塔巴里史》晚50年左右的《肇始与历史(al-Bad’wa al-Tarikh)》,记载怛逻斯战役前的形势,可以与中国史书和穆斯林史书《塔巴里史》、纳尔沙喜的《布哈拉史》互相参照,全文抄录如下:

【阿布-阿巴斯掌权3 年后(应是751 年),布哈拉爆发起义。为首的是舍里克-本-谢赫-菲海里(Shurayk Ben Shaykh al-Fihri)。他率3 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并波悉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并波悉林前去镇压,派齐雅德-本-萨利赫(Ziyad ibn Salih)和阿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舍里克被杀,他(并波悉林)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屏障。他派齐亚德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打到怛逻斯(Taraz)和伊特莱赫(’Itlakh),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

《肇始与历史》明确指出,舍里克叛乱只是阿拉伯人对反攻倒算的波斯人的反反攻,与阶级斗争完全无关。舍里克叛乱在漫长的世界史上名气很小,除了研究中亚史的专业专业人士,大概没多少人听说过它。笔者为之花费这么多笔墨给舍里克叛乱,是因为此役与之后的怛逻斯战役有关。关于怛逻斯战役的中国史料不少,分析文章更多,但就我所见,没有任何一篇提及舍里克叛乱。

舍里克叛乱发生在回历133年(750-8-9—751-7-29),最迟在西历7月底结束,布哈拉、花剌子模两次叛乱叛乱规模不小,波及阿姆河两岸,应当持续3个月以上。而怛罗斯战役,最迟发生在开元10年7月(中国历法),西历751年8月—9月,恰好在回历752年年初,舍里克叛乱结束之后。再算上高仙芝的大唐安西远征军行军的时间,高仙芝出发时,舍里克叛乱要么还没结束,要么刚刚结束,很难相信这只是巧合。

《肇始与历史》第2卷还爆出了一些独家猛料,指出中国人参与了反抗倭马亚朝的斗争。

【他(穆塔莱布)说,率先举起黑旗的人是在东方(al-Mashriq),但人们在记录这些消息时众说纷纭。有人说首先这样做的是并波悉林,他从呼罗珊出击时第1个打起黑色旗帜,并将自己的衣服染成黑色。也有人说是欧麦尔-赛瓦德开的先例他是学别人这样做的,因为他按那些人的命令行事。还有人说最先兴起是在中国那边—据说由那个称作和田(Khutan)传过来的,那里有一群体,属法蒂玛的后裔、侯赛因-本-阿里的后裔。其中有一没长络腮胡子的男子来自泰米姆(Tamim)部落,名叫舒阿布-本-萨利赫,出生地在塔里寒(al-Talaqan),有关他杀敌掠获的故事传奇有很多真主最知道。】

关于怛逻斯战役的过程,《肇始与历史》说:【赛义德-本-侯梅德在怛罗斯城加固城防,并波悉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

埃及史家伊本-艾西尔的《全史》,成书于1231年,对怛逻斯战役的叙述,与《肇始与历史》有所不同。

【这一年,拔汗那的伊赫什德(‘Ikhsh-id,拔汗那国王的徽号)与沙什(al-Shash, 石国、柘折、赭时)国王反目为仇。伊赫什德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并波悉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伊历)133年12月(西历751年7月)。】

伊赫什德是个专有名词,拔汗那的土王的王号。939年,哈里发赐予费尔干纳突厥奴隶出身的军官、埃及总督穆罕默德-伊本-突格只(Muhammad bin Tughj Al-Ikhshid, 882—935—946)伊赫什德头衔,从此这个穆罕默德及其子孙都自称伊赫什德,他在埃及建立起事实独立的伊赫什德王朝(935—969),969年被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灭掉。伊赫什德王朝有个独特人物,阿比西尼亚的太监艾卜勒-米斯克-卡夫尔(905~968, Abu al-Misk Kafur, 意思是有麝香气的樟脑),做了几年实权人物之后,于966—68年间,做了真正的君主。世界历史上掌握国家大权的宦官很多,做到君主的只有卡夫尔,空前绝后。伊朗恺加王朝开国君主阿加-穆罕默德下面没有,但那是早年被仇家抓住阉割,所以阿加-穆罕默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宦官。1461年,明朝大宦官曹吉祥企图谋反,曹吉祥的养子曹钦询问门客冯益,自古以来有宦官子弟做天子的吗?冯益回答有,还是你本家,曹操。冯益显然不知道卡夫尔,否则会更加理直气壮的回答,不仅宦官子弟能做天子,宦官也能做。

《全史》的说法与中国史料更为接近,费尔干纳地区长期有两伙人,两个政权,一个是突厥人的突骑施汗国,一个是本地波斯人的农耕政权,王号伊赫什德。突骑施汗国解体之后,伊赫什德的拔汗那政权没了太上皇,对中亚局势的影响大了起来,他们比石国更为亲唐。中国史书说高仙芝远征军中有拔汗那人,与《全史》的拔汗那国王请唐军远征石国的说法吻合。但在高仙芝出兵的动机方面,《全史》与中国史书的说法不同,高仙芝出兵不是为了打击阿拉伯人,而是应拔汗那邀请来对付石国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仙芝可能暗中支持了舍里克的叛乱,可能性更大的是利用了舍里克叛乱的机会,企图趁着并波悉林忙于剿灭阿拉伯乱党的空挡,彻底解决石国问题,在锡尔河以东钉牢一个钉子,作为未来与阿拉伯人作战的根据地。但是高仙芝西进到怛罗斯的时候,不仅舍里克的叛乱已经结束,并波悉林的大将齐雅德还加强了撒马尔罕的城墙,听说中国军队前来,立即率军东进到怛逻斯河迎战。

无论中国还是穆斯林史料,都明确指出高仙芝是主动进攻方,齐雅德相对被动,不过他也没有固守河中,而是向东渡过锡尔河,在河外迎战高仙芝。

中国史料对唐军的兵力,有多种说法,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为7万人,《段秀实别传》是6万人,《旧唐书 李嗣业传》是2万,《资治通鉴》是3万,《唐历》记载是3万,莫衷一是。结合《肇始与历史》的【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之说、《全史》的【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再考虑到《通典》的作者杜佑的亲戚杜环参加了怛逻斯之战,唐军7万之说更加符合事实。唐军是蕃汉联军,军中有拔汗那、葛逻禄皇协军,唐军中的汉军不可能超过2万,因为安西节度使全军才2.4万人。

关于战役过程,两唐书有多处记载,零散见于《高仙芝传》、《李嗣业传》、《段秀实》、《石国传》,《资治通鉴》卷216做了汇总:【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恒罗斯城,〔或作「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葛罗禄,即葛逻禄。〕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纔(cái, 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

怛逻斯河现在叫塔拉斯河(Talas River),西汉时叫都赖水,前36年,西汉名将陈汤率领蕃汉兵马4万挺进到塔拉斯河畔,消灭北匈奴郅支单于,留下一句名言【犯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800年后,中国军队再次挺近到塔拉斯河,这次赶上葛逻禄皇协军叛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

从战后的发展来看,唐朝对怛逻斯战役并不看重,高仙芝继续高官得坐骏马得骑。阿拉伯方面,似乎也不重视此役,没有在史书上大书特书,反而继续向大唐派遣使节朝贡,两国关系似乎完全不受影响。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将安西的驻军调到内地平定叛乱,新疆落入回纥、吐蕃等国手中,唐和阿拉伯帝国不再接壤,两国谈不上有什么利害冲突,反而有许多阿拉伯军队进入中国内地参与平叛,他们不像阿拉伯帝国的政府军,更像来华卖命的雇佣兵。

怛逻斯战役的胜利者齐雅德,一举成了阿拉伯帝国首席名将。哈里发阿布-阿巴斯本来对并波悉林很不放心,又打起了利用齐雅德牵制并波悉林的主意。回历135年(752/53),哈里发写信给齐雅德,要他找机会杀掉并波悉林,好处是由他继任呼罗珊总督。消息很快走漏,齐雅德的手下都叛离了他,齐雅德逃亡到撒马尔罕附近的一个波斯人土豪处,波斯人或东伊朗人是中亚的土著,他们大都忠于同为波斯人的并波悉林,齐雅德是阿拉伯人,被这个土豪砍了脑袋,送给并波悉林做投名状。(27卷206页)

754年6月9日或10日,在位只有4年的阿布-阿巴斯去世,终年33、36或28岁。御弟曼苏尔即位,屁股还没坐热,萨卜战役的胜利者、叙利亚总督、皇叔阿卜杜拉就造反了。阿卜杜拉、并波悉林并称帝国两大功臣,曼苏尔没有可靠的军队,两害相权取其轻,邀请并波悉林平定阿卜杜拉,并波悉林信心满满的同意了,因为阿卜杜拉的军队都来自呼罗珊,是自己的老部下,只要自己振臂一呼,阿卜杜拉的军队必然解体。754年11月,皇叔阿卜杜拉被并波悉林击败、擒获于奈绥宾(Nisibin)—东罗时代叫尼西比斯(Nisibis),今土耳其东南边境上。经过7年的禁闭之后,阿卜杜拉被隆重地迎入一所新居,那是故意建筑在盐地上的,后来放水去淹墙脚,新居坍塌,把他压死在废墟里,与石勒处死王衍相似。

奈绥宾战役解决了阿卜杜拉,曼苏尔哈里发的心病只剩下并波悉林,设法要除掉他。并波悉林同样不喜欢曼苏尔,意识到处境危险,决定尽快返回自己的老巢呼罗珊。这时,曼苏尔却不想放虎归山,任命他为叙利亚与埃及的总督,接替垮台的阿卜杜拉。并波悉林不予理睬,继续东行回呼罗珊。但曼苏尔已先行一步,任命并波悉林三大将中硕果仅存的阿布-达乌德为呼罗珊总督,并诏谕呼罗珊说,并波悉林已叛变,罪当处以极刑。呼罗珊的军民人等见此诏书后,便接受阿布-达乌德为总督。并波悉林无家可归,决定去伊拉克见哈里发,祈求哈里发的饶恕。曼苏尔终于逮到干掉并波悉林的机会,肯定不会放过,755年2月13日,历数并波悉林杀害革命元老的罪状,将其虐杀。

至此,阿巴斯革命的三大功臣:并波悉林、阿布-萨拉麦、阿卜杜拉全部完蛋,除了远遁西班牙的倭马亚余脉,曼苏尔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全文完。

通宝推:澹泊敬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