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着陆器和巡视器清晰照片(更多图片更新) -- 王树

共:💬216 🌺169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来这里是为了看登月的, 但聊起了育种,请楼主原谅

在下学生物的,工作与育种有些关系,20年前一度近距离关注过航天育种这件事。因为不是内行,所言一切都均属个人观点或推测。具体到您的问题,或许应该这么回答:

(1)做育种的选用特别有价值的或有大的潜在价值的品种或品系来作为起始材料,这是正常思路。不仅育种工作如此,其他工作也如此。比如做水果保鲜研究的,一定选该物种中最具经济价值的品种或品系、或最需要解决保鲜这个问题的种质来做,这样产出的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保鲜的水果的品质越好,则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国家培养人才不也是这种思路嘛?

(2)到天上去飞一圈肯定会让搭载的种子发生某些变化。本人第一次发言时说过上过天的玉米种子中结双棒的植株特别多。据说我国对航天员的身体检测也表明上天后很快就发生生理机能的变化,比事先预计的快很多,比如针对地球引力系统的某些机能迅速衰退(在天上多呆几天,容易发生骨质酥松?),但航天处理后生物“变化”的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评估。至于具体的某种瓜或甜椒,航天处理后是使得它们长得更大了、还是变得更甜、还是两者同时具备、还是其他,就需要内部人士解密了。个人谨慎怀疑,产量提高(比如瓜长得更大或者结果更多)的可能性更大。

对于航天这样的大项目,搭载点种子,是无不足道的小项目。但能因此获得千万元的经费,对于整体大项目虽然说是九牛一毛,但对于育种工作者来说,是巨款。正因此,能航天育种项目会很抢手,不是谁都有机会的。90年代航天育种得到重大资助,是因为江core在安微的妹妹支持。

(3)如果航天回来后又经过了数代的选育(需要4-8代甚至更多代),那确实可以肯定是航天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航天育种成果;但如果航天回来后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培育,那可以肯定的只能是航天过程中没有发生“坏”的、人类不乐于接受的变化,推测就是培育好的性能超优的种子在卫星搭载后直接应用。但宣传中不能体现这些种子在航天后是否在地面再经过多代培育,也许他们注重的、想体现的仅仅是航天这个亮点,比如宣传聂卫平围棋下得好,不代表他其他方面一定不行。

(4)培育出性状稳定的良种,或用物理、化学方法使目标生物产生大的生理性变化,这两种策略都可以达到人类的目的,对于终极用户来说,没什么本质差别(对于反对工业化进程比如反转基因的人来说,也许认为天差地别)。但实际上差距真的不大,都是人工干预使得目标生物的性状产生了变化),算殊途同归吧,他们之间真正的差距在于培育所得品种前期需要很多投入,但一旦培育成功后,可以稳定地使用几年;而理化方法,则前期的投入不高,但每次使用都需要重新做一次。因此呢,对于航天育种,如果搭载过之后的种子确实比单纯地面的种子有某种优势,就不必太在意有多少忽悠成分了。何况,难道您还认为不忽悠的科研会在我国占很大比例吗?

通宝推:njyd,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