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抗战前期各国对华援助简介 -- 电子赵括
中国在抗战爆发前后的外交工作,现在看来非常有成效。对德交往的历史,就是其中的一个明证。
简单来说,我方对德的外交目的,就是使之“中立”。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议后,中国方面担心德国因此彻底倒向日本一边,为此1937年7月底,蒋介石约见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Trautman),说日本对华的攻击行为危害了东亚的和平,希望德国考虑站在反共产国际协定、应该对日本这样的行为予以制止。德方当时没有表达愿意介入的意向;但随后,德方判研了东亚局势,发现日本扩大侵华作战、肯定会导致共产国际在中国影响力的增大(蒋介石如果从德国人那里搞不到需要的支援、肯定会去找斯大林要的)。为此,德国开始向日本表达这样的看法。据《德国外交文件 1918-1945》显示,德国外交部指令驻日大使“我们认为日本的行动是与反共产国际协议背道而驰的,因为它将阻碍中国的团结统一、导致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蔓延,其最后结果将驱使中国投入苏联的怀抱。......日本人没有任何理由期望我们赞同他们的举动”。
此后,中方通过积极的外交活动、利用德国的政策性倾向,开始直接从德国身上寻求物质支援。驻德大使程天放去见德国外长Neurath,直接威胁他们“如果日本一定要灭亡中国、我们只有倒向苏联”。希特勒为此决定了德国在中日争端中采取中立的态度。他对Neurath的指示中表示,“关于与中国所订的合同物资缴获问题,只要中方用外汇购买或提供相应的原料、就应该继续出口这类物资,当然对外应尽量加以伪装”。
这才是抗战爆发后的前16个月,德国军火占我们从香港所进口6万吨的60%的缘故。
据第三方的1938年美国外交文件显示,德国的确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军火供应商,无论在品种和质量上,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位。(苏联是第二)
德方的统计显示,易货贸易提供给中国的作战物资,1936年为2375万马克,而到了1937年则增长到8279万马克!
此间,德国在外交方面也尝试过在中日之间进行调停活动,但由于双方开价相去甚远,只好作罢。调停失败后,德国受到日本外交压力,要求他们停止对华武器出口,履行盟友义务。
德国在1938年2月开始转变对华外交立场、试图维持对日盟友关系。2月、希特勒承认伪满洲国;4月召回了驻华军事顾问;5月希特勒命令国防部全面禁止军火出口给中国......对德交涉看似走到了尽头,再无利用价值可言,不过战时的中国外交工作却在此显示出了强大的韧劲儿。
当时的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虽然亲日、严令不许继续向中国出口军事物资;但中方通过德国经济部长Funk的部门利益来影响当时的局势。据美国外交文件第三卷1939指出、Funk去找里宾特洛甫,说“失去了来自中国的原料、德国经济将遭到严重损失。为此必须恢复中德易货贸易”。无奈、里宾特洛甫只好睁一只眼闭一支眼,同意继续对华输出军事物资,作为掩人耳目的说法,这些物资按零件形式出口,运抵中国后加以组装......
为此、这样的交易在1938年中得以继续进行下去,一直延续到1939年中期!
此间、德国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钨砂、桐油(来自中国的这类物资、占德方进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作为交换的军火武器则支撑中国完成了一直到武汉会战为止的抗战前期全部大型战役的需求。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学理的出身,天生对数字感兴趣。 电子赵括 字56 2005-05-25 20:38:22
你那篇汪精卫的文章写的也不错: 温相 字28 2005-05-25 20:48:11
相爷谬赞了。手头资料比别人多一点罢了。 电子赵括 字0 2005-05-25 22:54:04
【探讨】抗战初期的德国对华援助情况概述、及其背景
把钱转换成实物怎么样? 老叶 字154 2005-05-18 10:30:41
若是谁有币值价值换算表就更好了 思考得人 字55 2005-05-19 0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