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新中国初期的政治与经济问题 -- 语迟

共:💬393 🌺4437 🌵15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客观地说,主席也热过一阵

58年,农业部向中央汇报,全年粮食产量有望10500亿斤。

丰收在望是大家都看到了的,但能不能增长这么多(58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说:57年粮食总产3700亿斤)?主席不落底,建议保守公布:7500亿斤。

7500亿斤是啥概念?当年人口6.6亿,人均粮食产量568公斤,接近2013年人均442公斤的1.3倍。

从另一角度看,7500亿斤,按当年粮食播种面积算,亩产不过392斤!考虑复种系数,按年产量算,亩产也就600斤左右,即便是50年代,产个800斤,并不罕见,何况此前已经出了10多个千斤县。

所以,在那段时间里,主席是真心相信粮食问题已经过关了,他甚至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样,开始担心粮食多了怎么办?设想起少种、高产、多收,学学美国休耕,也能搞高大上的花园式农业。

主席是热过,但热的时间不长,把炮击金门那段处理得差不多后,把手腾了出来。10、11月份,视察湖北时批评王任重浮夸、放卫星,在郑州会议上开始布置纠左,这时,他的大多数同事还都烧着呢,和他哓哓争辩,打算趁大家穷赶紧过渡到共产主义!

59年接到春荒报告,发下给六级干部的信,转而强调“三年以内要力争多种”,没有这封信,59年播种面积下降就不会只有9.1%了(58年粮食播种面积19.14亿亩,粮食总产量3953亿斤,平均亩产206斤。59年实际粮食播种面积为17.4亿亩,较上年减少9.1%;粮食总产量3394亿斤,较上年减产14.15%;平均亩产195斤,较上年减产5.6%。而59年初书记处批准的农业部计划是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亿亩。)

农业部党组关于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的几点意见

(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四日)

主席并报中央:

  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之后,农业部留下了到会的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厅(局)长,举行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贯彻执行八届六中全会在《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农业生产方针,拟订了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计划、主要农产品的收购计划、农村劳动力的安排计划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计划。会后,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厅(局)长同在北京开财贸会议的商业厅(局)长就农产品产销计划分省签订了协议书,带回请省、市、自治区党委审查批准后执行。

  在农业工作会议期间,曾经向中央书记处做了汇报,得到了明确的指示。现在,根据会议讨论的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如获同意,请中央批转各地。

  (一)要继续鼓劲,不可松劲。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九五九年粮食一万零五百亿斤、棉花一亿担的生产指标,不能动摇,必须千方百计地保证完成,并力争超过(争取达到粮食一万三千亿斤,棉花一亿二千万担)。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通过的十大倡议必须努力实现,不仅完成粮、棉生产计划,还要力争油料、麻类和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厅(局)长和商业厅(局)长签订的农产品产销协议,也必须认真履行。

  (二)为了实现粮、棉、油、麻和其他工业原料作物的增产计划,除了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外,还必须保证一定的播种面积。实行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和耕地三三制的伟大理想,必须有步骤,必须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九五九年全国的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不能减的太多。中央书记处指示,一九五九年耕地面积不能缩到十五亿亩以下,播种面积(不包括绿肥)不能缩到二十一亿亩以下,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十六亿亩,棉花播种面积一亿亩,油料二亿八千万亩,其他一亿二千万亩。但是,有些省(市、自治区)减的面积过多,各省在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数字,合计起来,同中央书记处指示的数字相比较,粮食播种面积少一亿七千万亩,棉花少四百万亩,油料少一千一百万亩。因为有些计划是省里谈好了的,厅长在北京难于改动,已告他们回去后请示省、市、自治区党委考虑增加,保证达到中央书记处所提出的粮、棉、油的播种面积的指标。

  (三)达到了中央书记处所提出的播种面积的指标,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还必须在一九五八年的基础上再有很大的提高,粮食一万零五百亿斤、棉花一亿担和食油六百万吨的计划才能实现。例如,一九五九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十六亿亩,比一九五八年减少了二亿亩(越冬的大麦、元麦和蚕豌豆、薯类等粮食作物己比上年减少约七千万亩),要做到总产量一万零五百亿斤,亩产量就必须比一九五八年的四百二十斤提高百分之六十以上;而由于缩减了薯类所占的比例,减少了杂粮的播种面积,冬小麦的播种面积三亿五千万亩,比上年并没有增加,稻谷的播种面积也不会增加,因此,水稻和小麦的亩产量则必须提高一倍。这显然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如果播种面积再减少,总产量指标就有落空的危险,棉花和油料作物等也是如此。这一点,希望引起各地同志注意。

  (四)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必须系统地总结和充分地运用一九五八年的经验,切实认真执行农业增产的八字宪法。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肥料问题,土地深翻了,也密植了,肥料如果跟不上去,那就反而有减产的危险,必须为麦田、油菜田搞到充足的追肥,也要为春播准备好充足的基肥。现在积肥造肥的情况,同增产指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地方甚至不如一九五七年冬和一九五八年春,必须立即让肥料挂帅,大搞群众性的积肥造肥运动,积极发展土化肥,不仅要求肥料的数量多,还要求质量好。并且推广三圈(牛圈、猪圈、羊圈)到田,田头积肥、沤肥和熏肥,运肥车子化,改进积肥运肥的方法,节约劳动力。当然,冬麦和油菜的田间管理、冬修水利、副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备耕工作也是不能放松的,要以积肥为中心把这些工作带动起来。

  (五)牛马驴骡等大牲畜,一九五八年的发展情况还是不好的,在一九五九年必须“翻身”。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的十大倡议中提出的增长百分之十左右的指标并不高,工作做得好,每一百头适龄母畜可以繁殖驹子六十五头左右,适龄母畜在全部大牲畜中约占三分之一(个别地区有高有低),就是说,繁殖率可达大牲畜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以上,除去正常淘汰和非正常死亡,百分之十左右的净增率是不高的。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的党政负责同志亲自认真抓一抓,使大牲畜在一九五九年获得跃进的发展。

  (六)目前农村中,劳动力是很紧张的,必须合理安排。使用在农业方面的劳动力一般应该不少于农村劳动力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否则,耕作势必粗糙,粮棉油增产指标的实现就没有保证。用于水利工程的和调出支援工业和交通的劳动力都不能过多,社办工业主要应该是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和加工工业。改善劳动组织和劳动管理,大搞工具改革,实行半机械化,把农村中现有的机械尽可能地综合利用起来,列入一九五九年国家计划的农业机械,特别是排灌机械,要求在春旱季节以前尽快生产出来,把城市和厂矿中的一些残破的弃置不用的而又适合于农村使用的机械加以修理,送到农村中去,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劳动工效。还要看轻活重活分别使用整劳动力和半劳动力,要分轻重缓急,适当地灵活调度劳动力,既要避免劳动力的浪费,又要使分配在各个方面的劳动力能够分工协作,相互支援。

  不应该把吃好、睡好、休息好,劳逸调剂,同提高劳动效率对立起来,吃好、睡好、休息好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劳动者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干劲更足,劳动效率更高。

  (七)一九五八年组织领导农业生产的一套经验,例如鸣放辩论,现场会议,参观评比,抓两头带中间,种试验田,干部参加劳动,以及“一年抓四次”,书记挂帅,全党动员等等,是在生产运动、向自然作斗争中,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一些具体的比较成功的经验,都应该继续坚持下去。稍一松劲,一九五九年的增产计划便有落空的危险。

  (八)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厅(局)长已经同商业厅(局)长分别签订了农产品产销协议书,化肥、农药、农械、农机具以及修配制造农具所必需的原材料等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协议书还没有签订,希望早日签订。

  并且建议在厅(局)长所签订的协议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认真推行合同制度,由县的商业部门与人民公社签订农产品的出售和收购合同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合同,双方负责认真履行。这样,通过合同制度来保证国民经济中的农业生产计划和农村商业计划的实现。

  以上报告,当否,请示!

农业部党组 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四日

根据中共中央文件刊印

各省、市、自治区党委:

  中央同意农业部党组《关于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的几点意见》的报告,现在转发给你们,请你们照此执行。凡是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减少过多的省份,都应当再做调整,增加一点。一般省的一九五九年的粮食产量,都应当力求做到按全省城乡人口平均每人两千斤,全国一万三千亿斤,向这个目标努力,来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粮食产量一万零五百亿斤的任务。同样,棉花一亿担、食油六百万吨,以及大家畜增长百分之十左右等指标,都必须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必须鼓足干劲,继续苦战,争取一九五九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首先争取小麦、油菜和早稻的夏季大丰收。

中央 一九五九年二月六日

如果说主席是发了一阵热的话,刘邓算是“发烧”,而且发烧时间更长,这方面的资料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在这里要客观说一句,刘只是也发了一阵烧而已,具体、直接的部署应当不算多。

58年的一线分工格局是刘主持政治局会议、邓主持书记处、周主持国务院,在八大五中全会后,成立了几个小组,直接对中央负责,具体部署归书记处。当年书记处发文是直接用中央名义的,连总理都要向书记处汇报。

所以,陈云在七千人大会上说:“有些人到书记处找干劲,到总理那儿讲困难。”

所以,小平同志讲:宜粗不宜细。

所以,本狐对其睿智还是很钦佩的。

通宝推:乾道学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