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对“荡析离居,罔有定极”的理解 -- 履虎尾
在商代中期“盘庚迁殷“之前,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部族人民的经常迁徙,这就是《尚书*盘庚》所载的:“不常厥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在建国之前,商人迁徙了八次;建国后,商人又迁徙了六次。
我们先看商朝建国前的情况。
据《史记*殷本纪》所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 《集解》孔安国曰:“十四世,凡八徙国都。”
这八次迁徙,都是商朝建国之前发生的,但八迁的具体地方,《史记》却语焉不详,从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就试图找到这八个地方,直到二十世纪初,大学者王国维才把这八处地方明确下来:
契本居亳,今居于蕃,是一迁也;
昭明居砥石,由蕃迁于砥石,是二迁也;
昭明又由砥石迁于商,是三迁也;
相土又东迁徙泰山下,是四迁也;
相土后复归商邱,是五迁也;
夏帝芬三十三年,商侯某迁于殷,是六迁也;
夏孔甲九年,商侯某复归于商丘,是七迁也;
至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则为八迁。
成汤灭夏之后,商人又有六次迁徙。
《史记集解》孔安国曰:“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
据《史记正义》所载:“汤自南亳迁西亳,仲丁迁敖,河??甲居相。祖乙居耿,盘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迁也。”由于《史记*殷本纪》脱漏了祖乙居庇,南庚迁奄两件史实,因而无法凑足五迁之数。
据《竹书纪年》载:“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
王国维认为,祖乙一迁于耿,再迁于庇。
又据《古本竹书纪年》载:“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
又据《古本竹书纪年》所载:“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当时黄河从北河入海,奄在河东,殷在河西,所以,这次迁徙,是涉河西迁。此条史料为地下考古材料所证实。
《史记*殷本纪》所说的“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故居”,是与史实不相符合的。
于是我们知道了,汤至盘庚的六迁乃是:
成汤居亳;
帝仲丁迁于胧(?蹋?,一迁也;
河??甲居相,二迁也;
祖乙居于邢(耿),三迁也;
祖乙再迁于庇,四迁也;
南庚迁与奄,五迁也;
盘庚迁于殷(北蒙),六迁也。
自盘庚迁殷之后,商人不再迁徙。(也有人认为,还有两次迁徙。)
这前后十四次迁徙,具体的地点都不确定。例如,相当重要的一个地方,“成汤居亳”,亳究竟在何处,史学界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意见。自东汉以来,各种观点一直在进行着争论。一是北亳说,认为亳在今山东曹县。这是汉书地理志上的说法,王国维就主张此说。二是南亳说,认为亳在今河南商丘,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此说。三是西亳说,认为亳在今河南偃师县的二里头,这也是《汉书*地理志》班固自己注里的说法,王国维对此说曾进行了批驳,认为此地太靠近西方,这一代是夏人的活动范围,而商族是在东方发展起来的。四是郑亳说,认为今日郑州城内的二里岗商城遗址即是成汤所居之亳。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说法,然而,以上几种说法,各有道理,也各有不足之处,均无法取得共识。
盘庚所迁的北蒙,亦即殷,究竟在何处,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直到二十世纪初,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大量商代青铜器的出土,人们才把河南安阳殷墟,明确为盘庚所迁的殷。
所以,商代的这十四次迁徙,除盘庚迁殷外,其他十三次迁徙,具体的地点都无法确定,都有待于地下文物的出土。
长期已来,一个人云亦云的传统意见,就是把殷人的迁徙,等同于后世帝王的迁都。这种意见显然是错误的。殷人在成汤之前,还没有建国,其部落聚居的地方,充其量不过是个小城邑,根本不能看成是国家的首都。迁徙时,要把原来的根据地完全放弃,要把所有的部族成员都带到新的据点,这种情况,与后世的迁都,是完全的不同的。
关于商人迁徙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逃避水患说”。此种说法曾经在很长的时间内兴盛一时,但是,“水患说”经不起考证。据清代学者的研究,黄河自大禹治水以来,直到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一直没有发生决口事件。还有,成汤以前的八次迁徙,其地点大致上都在今山东境内和河南东部。不仅去河甚远,而且地势较高,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河患。成汤到盘庚的六迁,也不是避河远去,而是在黄河两岸迁来迁去。发生水灾的情况仅出现了一次,见《尚书*咸有一德》篇的注释:“祖乙又去相居耿,而国为水所毁,于是修德以御之,不复徙也。”祖乙时虽然发生了水灾,但祖乙修德不迁徙,这条史料成为对避水患说的一个有力的驳斥。
商人与周人原是两个不同的部族,不仅在文化上有许多区别,在地理分布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周人的发祥地在西方,而商人的发祥地在东方。王国维先生对此问题曾提出相当深刻的见解。王氏认为:殷以前,帝王宅京,“皆在东方,唯周独崛起西土”。(见《观堂集林*卷十二*殷周制度论》)从古籍和地下出土文物中,都证明了王国维先生的意见。殷人是兴起于山东滨海地区的一个部族,他们逐渐地西迁,最初活动在鲁南一带,然后向豫东方向发展,最后则定居在大河两岸。(而周人兴起于西部,逐渐向东方发展,遂与商人逐鹿于中原。)从殷墟地下出土的文物来看,除了发现大批的青铜甲骨之外,还有不少的咸水贝和松绿石,以及少量的鲸鱼骨,这些物品,显然都是滨海居民的遗物。这就表明,商人是由东向西,从海边走向内地。他们不是要避河远去,而是越来越接近黄河,接近黄河两岸的黄土平原。
二是“抛荒农业说。这种观点认为,必须把迁徙现象与当时的经济生产挂起钩来。在上古时期,夏商周各部族,主要的产业是农业。当时的农业生产,是一种抛荒农业,游农经济。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主要依靠土地的天然肥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耕耘,土地的天然肥力消失,就要重新去寻找新的土地。这种说法有相当的道理,上古时期,各部族对黄土平原的争夺,就是对肥沃土地的争夺。这种说法的缺点,是缺乏史料和考古方面的证明。
三是,有人认为,要从古代的政治方面找原因。从历史材料方面看,从成汤到仲丁,六世十王,约一百多年的时间,政治上相对稳定,因此,在亳居住的时间就长;而从仲丁到盘庚,五世十王,也是一百多年的时间,商朝内部的政治局势不稳定,发生了王位之争,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外部又有诸夷和方国的威胁,所以,要进行迁徙,以转移矛盾。这种说法有相当的道理,缺点也是缺乏史料和考古方面的证据。
盘庚迁殷不仅是商代前后期的分界,也是中国上古历史的分界。盘庚迁殷以前的历史,基本上还是传说时期,而盘庚迁殷后,历史材料丰富起来了。除了史籍方面的材料外,又有了大量的出土历史文物。盘庚迁殷后,商族就基本上在殷地定居下来。(也有人认为,盘庚以后,商人又迁徙了两次。)
这种经常性的大迁徙,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必须要有大量的荒地;二是,经常大迁徙的部族,其人口数字不可能太大。这两个问题,准备在下一帖中解释。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对“荡析离居,罔有定极”的理解
😁好像是看明白了,说的是人挪活树挪死的意思 1 插一嘴 字1567 2005-05-25 22:05:50
插兄请了! 履虎尾 字25 2005-05-29 07:02:58
插兄莫急,我正在准备答案. 履虎尾 字0 2005-05-28 04:50:29
快,下文~ 跋锋寒 字42 2005-05-25 20: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