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4 -- 桥上
《襄二十七年经》:
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p 1126)(09270002))(094)
秋七月辛巳,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p 1126)(09270005))(094)
《襄二十七年传》:
宋-向戌(xū)善于赵文子,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如晋,告赵孟。赵孟谋于诸大夫。韩宣子曰:“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菑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晋人许之。如楚,楚亦许之。如齐,齐人难之。陈文子曰:“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齐人许之。告于秦,秦亦许之。皆告于小国,为会于宋。((p 1129)(09270401))(094)
我的粗译:
那是在我们的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五四六年,晋平公十二年,楚康王十四年,宋平公三十年)的时候,宋国的向戌与晋国的中军元帅赵文子(赵武)关系很好,和楚国的令尹子木(屈建)关系也很好。他就想在诸侯之间促成停战,为自己扬名。
于是向戌前往晋国,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赵孟(赵文子,赵武),赵孟召集了本国的大夫们商量此事。韩宣子(韩起)发言说:“武器这东西,会伤害‘民’,还会消耗财物,小国要沾上就是大灾难。既有人提出要不使用武器,虽然可能性不大,我们也要支持。如果我们不支持,楚国就会支持,以此来号召诸侯,我们就当不成盟主了。”于是晋国答应支持向戌的设想。
向戌又去了楚国,楚国也答应支持他的设想。
再去齐国。一开始,齐人未能统一思想,但陈文子(陈须无)指出:“晋国和楚国都答应支持他的设想,我们怎么能不支持,而且人家说要‘不再使用武器’,我们偏不答应,我们的‘民’就不会和我们一条心,那让谁来使用武器呢?”于是齐国也答应支持向戌的设想。
向戌告诉了秦国,秦国也答应支持他的设想。
于是通报所有的小国,将在宋国举行盟会。
《襄二十七年传》:
五月甲辰,晋-赵武至于宋。丙午,郑-良霄至。六月丁未朔,宋人享赵文子,叔向为介。司马置折俎,礼也。仲尼使举是礼也,以为多文辞。戊申,叔孙豹、齐-庆封、陈须无、卫-石恶至。甲寅,晋-荀盈从赵武至。丙辰,邾悼公至。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成言于晋。丁卯,宋-向戌(xū)如陈,从子木成言于楚。戊辰,滕成公至。子木谓向戌,请晋、楚之从交相见也。庚午,向戌复于赵孟。赵孟曰:“晋、楚、齐、秦,匹也。晋之不能于齐,犹楚之不能于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于敝邑,寡君敢不固请于齐?”壬申,左师复言于子木。子木使驲谒诸王,王曰:“释齐、秦,他国请相见也。”秋七月戊寅,左师至。是夜也,赵孟及子皙盟,以齐言。庚辰,子木至自陈。陈-孔奂、蔡-公孙归生至。曹、许之大夫皆至。以藩为军。((p 1129)(09270402))(094)
我的粗译:
到五月甲辰那天(杨注:甲辰,二十七日。),晋国的赵武到达宋国, -丙午那天(杨注:丙午,二十九日。),郑国的良霄也到了。六月丁未朔那天(丙午下一天,初一,月相全黑),宋人设宴招待赵文子(赵武),晋国方面由-叔向担任赵文子的助手,宋国的司马在宴会上上了“折俎”,这合于“礼”的要求。
仲尼(孔子)后来见到有关此次享宴的记录,认为其中的“文辞”很丰富,要求弟子抄录了下来(用为教材,但仍没有流传下来)。
戊申那天(杨注:戊申,二日。),我国的叔孙豹、齐国的庆封和陈须无、卫国的石恶都到了。甲寅那天(杨注:甲寅,八日。),晋国的荀盈也作为赵武的随从来了。丙辰那天(杨注:丙辰,十日。),邾悼公来了。壬戌那天(杨注:壬戌,十六日。),楚国的公子黑肱来打前站,落实与晋国的约定。丁卯那天(杨注:丁卯,二十一日。),宋国的向戌前往陈国,与楚国的令尹子木(屈建)会见,落实与楚国的约定。戊辰那天(杨注:戊辰,二十二日。),滕成公来了。
子木通过向戌要求晋国和楚国的同盟国都要朝见对方的盟主,庚午那天(杨注:庚午,二十四日。),向戌把这话告诉了赵孟(赵武),赵孟答复说:“晋、楚、齐、秦这四国都差不太多,晋国不能指挥齐国,就像楚国不能指挥秦国一样。要是楚国的主上能让秦国的主上光临敝邑,寡君怎敢不努力去请求齐国?”
壬申那天(杨注:壬申,二十六日。),左师(向戌)又把赵孟的意思传达给子木,子木又通过传车请示他们的王(楚康王),他们的王答复说:“释齐、秦,他国请相见也。”意思是除过齐、秦两国,别的诸侯必须来朝见。
到秋七月戊寅那天(杨注:戊寅,二日。),左师(向戌)回来了,当天晚上,赵孟和子皙(公子黑肱)举行盟誓,最后确定双方的意向。庚辰那天(杨注:庚辰,四日。),子木从陈国来了。陈国的孔奂和蔡国的公孙归生也来了。曹国和许国的大夫们都来了。各家的营垒都仅仅用篱笆围起来。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司马置折俎”曰:
据《周礼大司马》,司马主管会同荐羞之事,此置折俎,故以司马为之。又宣十六年《传》云:“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此是诸侯享卿,当如享法用折俎。折俎,即将牲体解成一节一段,置于俎中。
下面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子”俎》的图片,出自《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青铜器》:
杨伯峻先生注“仲尼使举是礼也,以为多文辞”曰:
杜《注》:“宋-向戌自美弭兵之意,敬逆赵武,赵武、叔向因享宴之会,展宾主之辞,故仲尼以为多文辞。”《释文》引沈云:“举谓记录之也。”孔丘生于襄公二十一年(《公羊》、《谷梁》说)或二十二年(《孔子世家》),此时不过七岁耳。当是以后读此时史料,见宾主文辞甚多。晋、楚皆怠于大出兵,不被侵伐者,宋凡六十五年,鲁凡四十五年,卫凡四十七年,曹凡五十九年;然小战仍有,如鲁帅师取鄆,晋帅师败狄,楚伐吴灭赖,不如文辞之全部弭兵也。
杨伯峻先生注“以藩为军”曰:“虽盟会,亦有军旅。藩,即藩篱,以篱笆编织为墙。不为垒堑,以示不相忌。”
《襄二十七年传》:
晋、楚各处其偏。伯夙谓赵孟曰:“楚氛甚恶,惧难。”赵孟曰:“吾左还,入于宋,若我何?”辛巳,将盟于宋西门之外,楚人衷甲。伯州犁曰:“合诸侯之师,以为不信,无乃不可乎?夫诸侯望信于楚,是以来服。若不信,是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固请释甲。子木曰:“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大宰退,告人曰:“令尹将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弃信,志将逞乎?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赵孟患楚衷甲,以告叔向。叔向曰:“何害也?匹夫一为不信,犹不可,单毙其死。若合诸侯之卿,以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非子之患也。夫以信召人,而以僭济之。必莫之与也,安能害我?且吾因宋以守病,则夫能致死,与宋致死,虽倍楚可也,子何惧焉?又不及是。曰弭兵以召诸侯,而称兵以害我,吾庸多矣,非所患也。”((p 1131)(09270403))(094)
我的粗译:
晋国和楚国各占了一边,随同赵孟(赵武,赵文子)来此的晋国的卿伯夙(知伯,荀盈)就对赵孟说:“楚氛甚恶,惧难。”荀盈是说楚方营地中的气氛很险恶,恐怕楚人会突然发难。但赵孟说:“吾左还,入于宋,若我何?”赵武的意思是我们只要向左方一转,就进入了宋国,他们拿我们有什么办法?
辛巳那天(杨注:辛巳,五日。),准备要在宋国的西门之外举行盟誓,楚人准备在外衣里面穿着甲。楚国的大宰、从晋国逃亡楚国的伯州犁就对楚方主事的令尹子木(屈建)说:“合诸侯之师,以为不信,无乃不可乎?夫诸侯望信于楚,是以来服。若不信,是弃其所以服诸侯也。”这是说:我们把诸侯的军队召集了来,却干出失信的事,恐怕不行吧?各家诸侯之所以臣服于我们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信义,如果我们不讲信义,就是放弃让诸侯臣服于我们的根本了。
伯州犁坚持请求不要穿着甲去参加盟誓,但子木却说:“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屈建的意思是:我们晋、楚两国互不信任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只需考虑这么干是不是有利。如果能达到目的,为什么要讲信义?
伯州犁退下来以后就对旁边的人说:“令尹将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弃信,志将逞乎?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这段话的大意是:看来令尹活不长了,活不过三年。为达成自己的意愿竟要放弃信义,意愿就能达成吗?一个人的意愿就反映在他说出的话里,根据他说出的话会建立一个人的信用,由这个信用才能达成他的意愿。这三件事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人的根基,如果不讲信义,怎么能过得了三呢?
赵孟担心楚人在外衣里面穿着甲会对己方不利,就去向叔向咨询,叔向说:
有什么好紧张的?就算是匹夫,干出一件不讲信义的事,也是不行的,全都得不了好死。要是谁召集了各家诸侯的卿,却干出不讲信义的事,肯定会对此人不利。食言的人害不了别人,大人不必担心他。以信义的名义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却打算以欺骗的方式成事,大家必定不会拥护他,还怎么能危害到我们?而且我们是背靠着宋国应对可能的袭击,这样人人都会拼命抵抗,宋国也会为我们拼命,就算楚人再多一倍也不怕,大人有什么可担心的?何况还到不了那一步。他们打着“弭兵”的旗号召集了诸侯,要是最终“称兵”而偷袭我们,那只会对我们大大的有利,我们用不着担心。
一些补充:
伯州犁所言“令尹将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弃信,志将逞乎?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虽不合逻辑,但非常漂亮,在当时也是语言的进步吧。
杨伯峻先生于此注曰:
《晋语八》亦载此,且云“子木欲袭晋军。”叔向语亦有不同。
《晉語八》11:
諸侯之大夫盟于宋,楚令尹子木欲襲晉軍,曰:“若盡晉師而殺趙武,則晉可弱也。”文子聞之,謂叔向曰:“若之何?”叔向曰:“子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為德也深矣,其為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今我以忠謀諸侯,而以信覆之,荊之逆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襲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無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諸侯以為不信,諸侯何望焉,為此行也,荊敗我,諸侯必叛之,子何愛于死,死而可以固晉國之盟主,何懼焉?”是行也,以藩為軍,攀輦即利而舍,候遮捍衛不行,楚人不敢謀,畏晉之信也。自是沒平公無楚患。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6 3 桥上 字9026 2014-08-25 05:32:16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5 2 桥上 字9216 2014-08-24 05:39:56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4 3 桥上 字6766 2014-08-23 05:13:57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3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2 4 桥上 字8394 2014-08-21 05:10:14
🙂挑个错 4 baumchen 字128 2014-08-21 14:13:54
🙂是,前面应该是中军佐,谢谢,马上改 桥上 字0 2014-08-22 02:25:25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1 11 桥上 字5873 2014-08-20 05: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