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文盲率的问题。 -- 海底飞尘终有日
我的曾祖父就是徽州乡村里教私塾的老师,到了民国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学生了。不考科举谁会没事去读四书五经,徽州当时的男孩子认字就是为了能记帐,长大可以出去学生意。我的祖父大约14岁从徽州老家到上海学生意,当时的文化水平就是能写家信,能记个帐。下面是我父亲和同乡编的村史里面的纪录。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村里有二位较为出名的私塾(蒙童馆)教书先生。这两位蒙童馆先生在村里教了一辈子私塾,但就他们自己的儿子也只有念上几年书,十四岁就托人送到上海或崇明做学徒了。而留在自己身边的儿子书就念得更少,在家务农了。
带我祖父出来学生意的师傅(同村的老乡)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家乡建一个新式小学,让村里的孩子受教育,但一直到他死都没有筹到足够的钱。直到我祖父把生意做大以后有了经济实力才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乡把学校办起来。
到新校舍后师生人数增多,学校空间也增大了,开设的课程比较全面,有主课语文数学,还有写字、绘图、唱歌、劳作和体育课。每逢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课,全校师生都要在礼堂开周会,唱纪念歌,教导主任训话,念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并高声朗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天下为公”的条幅。学校很重视毛笔字的练习,一般学生到五六年级都能写得一手比较好的毛笔字。XXX和XXX两位老师都能写一手很漂亮的毛笔字,所以对同学要求也很严格。
舟川小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十年培养和毕业了大约有七十多位学生,他们大多数都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或其他市镇谋生、学习,这批人受到舟川小学较好的基础教育,在解放后又受到党和国家的培养、锻炼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之才,为国家作了贡献。
如果你讲的私塾那么牛逼,我们的先辈还千辛万苦的办新式小学干嘛?请几个私塾先生又省钱又省力不好?再说农民是最现实的,上小学一样要缴钱(或缴粮食),但大家还是愿意送孩子上小学而不是私塾,这不就说明是老百姓自己抛弃私塾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嘛。这上面讲的都是在解放前的事情,跟共产党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关于文盲率的问题。 45 海底飞尘终有日 字3772 2014-08-30 14:08:33
🙂私塾是在民国大量解体被新式学校取代的
🙂挑点刺。六岁能认三千字的话,那是天才了 3 乱翻书nn 字666 2014-09-04 08:32:54
🙂就算真的6岁认识3000字 3 SleepingBeauty 字318 2014-09-04 11:32:23
🙂六岁认三千字真不算什么 3 kk 字363 2014-09-04 09:15:24
🙂楼主你有没有想过,过去能开蒙的小孩比例有多少? 8 回车 字388 2014-09-02 22:47:18
😁代楼猪答:“很多”,而且“文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 1 马尔他之鹰 字0 2014-09-04 07:24:05
🙂呵呵,呼唤逻辑!! 1 把滑 字113 2014-09-03 12: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