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馨月(女士?)的灿烂华章,神明烛照啊! -- 梅轩济

共:💬6 🌺1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是的是的,那些“经济学家”几乎都是“买办”!

正好转一篇文章,看看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怎么说的:

林毅夫:西方主流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2014-10-17 07:45:44 来源:观察者网

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从一个人均收入不及非洲国家平均数三分之一的贫穷落后国家,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6800美元,期间6.8亿人脱贫,并对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及2008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复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一个人口这么多、底子这么薄的国家维持了这么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这么多成绩,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但是在中国转型过程中“中国崩溃论”和“唱衰中国”的论调在海外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和评论家只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必然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忽视了上述成绩,以及中国的发展、转型经验的一般意义。

  在巨大成绩面前出现上述认识上的反差,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教材直接翻译自发达国家通用的教科书或以发达国家的教科书作为范本来编写,介绍的是西方主流的理论。

  国内舆论界、知识界也以西方主流的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理解、认识出现在我国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照搬西方主流理论所倡导的“休克疗法”,试图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一次性地消除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制度扭曲,而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根据我国社会的承受力,可动员的条件等情况以双轨渐进的方式来推进,随着条件的成熟,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但是,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的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要向市场经济转型就必须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扭曲,最糟糕的经济是改革不彻底的双轨制经济。受此理论的影响,国内外不少人把我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论来进行改革所致。

  不过问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按照西方主流理论来进行转型的苏联、东欧和亚非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少数在转型中取得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的越南、柬埔寨和非洲的毛里求斯,推行的却都是双轨渐进的改革。并且,出现在我国转型期的收入分配不均、腐败等广受人们诟病的问题在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也普遍存在,甚至更为严重。

  不仅在转型问题上,在发展问题上也是如此。发展经济学是二次大战以后因应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现代经济学子学科。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波思潮主张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由政府直接动员、配置资源,建设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现代化的大产业。受此思潮影响,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这种战略,虽然在头几年取得了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其后,不约而同,经济出现增长停滞和危机不断。

  二次大战以后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日本和四小龙等少数几个东亚经济体,推行的则是出口导向战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着手发展经济,这种发展战略在当时被主流发展经济经济学认为是错误的。

  根据西方主流的理论来进行转型和发展的国家不成功,而少数成功国家的转型和发展的道路却违背了西方主流的理论,原因在于社会科学的理论来自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结,总结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似性,即使在发达国家适用的理论,拿到发展中国家来也常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缺憾。而且,发达国家本身的社会不断在发展、条件不断在变化,发达国家的理论也不断在演进,盛行一时的理论常被后来出现的理论所扬弃。

  如果未能认识到发达国家主流理论在发展中国家运用必然存在的局限性,照搬这些理论于发展中国家实践的结果经常会事与愿违,以此为参照系来观察社会的结果则经常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变为社会批评家而难于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只有总结于我国自己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成败经验的理论创新,才能真正揭示我国过去能够在转型期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当前问题的根源、解决的路径,只有这种来自于我国的创新性理论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08年只有我国台湾和韩国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再进一步发展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我国有可能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第三个从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经济体。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08年,只有十三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经济体发展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中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是原本和发达国家差距就不大的西欧周边国家,其他18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绝大多数长期陷于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

  新的理论来自于新的现象,只有以常无的心态而不以现有理论为考察问题的出发点,深入理解出现在我国的新的社会经济现象,才有可能提出真正能够解释我国现象的新理论,《中国的奇迹》这本书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第一步。

  而建立在《中国的奇迹》一书的分析框架而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新结构经济学》,总结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经验,从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企业自生能力出发,探讨了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本质,提出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理论框架,为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提供了参考。

  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间有较为相同的条件、挑战和机遇,来自于我国的理论创新不仅能够较好地认识我国的问题、解决我国的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也将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较好的参考借鉴价值,帮助他们摆脱低收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习总书记所提出的“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愿景。

  自1901年严复翻译出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来,当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100多年里,经济学研究在我国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独占鳌头,但我国经济学家对当代经济学的思潮和发展方向的影响还很有限。

  社会科学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一个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逻辑体系。解释的现象越重要,理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研究世界上最大、最重要国家的经济现象,并将之总结成理论的经济学家,他们的成就越容易被认为是世界级的成就。

  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英国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经济,同时也是世界上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心,生长或生活在英国的经济学家近水楼台先得月,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当然多出于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的重心和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也逐渐出自美国。中国只要沿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建立有效的市场并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挖掘增长的潜力,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和发达国家已经指日可待。

  随着中国经济成为世界最大、最有影响的经济体,世界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心也很有可能转移到中国来,21世纪很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盼望经济学界的同仁们能以此为目标,一起努力为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贡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