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比《平凡的世界》更平凡——路遥笔下的流星年华 -- 马前卒
7 九十年代要来了
即便有作者这个“上帝”一次次地伸出援手,但从总体上看,孙少平身边的主要配角的人生依然谈不上圆满。在全书终了时,大多数配角生活的主色调甚至还是悲剧——田晓霞和秀莲都死了,孙少安把自己的精神寄托转向村小学,金波没有找到他心爱的姑娘,安锁子继续打光棍,田润叶和李向前、田润生和郝红梅都用怜悯当感情基础,王满银也在繁华的大上海忽然幡然悔悟,扔掉过去十几年的人生,回老家帮厨。所有人转了一个大圈,大多回到了他们走出来的地方,却没有一个人走到自己最初期望的生活里。
即便是主角孙少平,全书最后一个场景就是他当初的梦想吗?
从前面孙少平的精神历程和雄心来说,我只能说,这是孙少平眼下能接受的最好的妥协方案。回到铜城煤矿,惠英嫂会为他操持一个温暖的家,已经被镇服的下属能保证工作业绩,他努力学习的采煤技术能带来工人技师职称,大城市的诸多朋友提供和外部世界同步的精神生活……孙少平被招工的时机非常好,70年代末、80年代早期的工人、尤其是重工业国企的工人正处于生活黄金时期。企业领导们刚刚获取一定的自主权,就争先恐后地发福利,扩大职工数量,增加后勤服务人员,为此透支企业乃至国家的积累也在所不惜。在这个阶段,历史上第一次,没读过大学的的普通工人可以用工薪参与丰富的业余活动,以“青工”的身份了解乃至参与最前沿的文化事件。
接下来几年,孙少平或许不会遇到他期盼的技术改造,但凭借生产骨干的身份,他多半会在一栋四五层的砖混住宅楼里得到一个两居室,平时有工人俱乐部和图书馆供休闲。逢年过节,他会分到许多北方少见的蔬菜水果,隔几年还可能去一趟煤炭部设在风景区的疗养院,甚至去北京参与一次全国性的职工运动会。孙少平30岁的生活听起来似乎还不错,足以让工会干事上门拍出系列照片、绘成宣传画,塑造一个理想化的“劳模”生活典范。直到路遥封笔的1988年,这种可靠而富足的日子似乎还会天长日久的持续下去,为孙少平的精神生活提供稳固的“后方”。
但是,作为21世纪的读者,我们都知道90年代要来了。
我曾不止一次地和人讨论孙少平在《平凡的世界》结束后的命运。但从来没讨论出一个让读者皆大欢喜的结果。90年代国企全面崩溃,铜城(铜川)市的煤矿就是重灾区。工人的地位随着国企福利的消失而飞速降低,甚至谋生都困难。陕西省1/5的下岗人员集中在铜川。1994年,总理朱镕基视察铜川时感叹:“我不可想象这里的群众将怎样生存”
我能想象,因为我见过90年代衰败的工矿城镇。
我生在矿区,长在矿区,见过父亲半夜套上棉衣下井,听过楼下给矿难送殡的哭声。我亲眼见过矿区从80年代繁荣跌90年代下岗年代的大转折。见过一个个文化设施在我眼前积灰、关闭,看过连片的繁荣工人住宅区变成鬼城。整整一代无事可做的年轻人在街上闲逛,夜晚则聚在一起赌博,。煤炭管理部门因为煤价太低而没钱烧自己的取暖锅炉。无论你当年是多么熟练的工人,多么有名气的社区明星,在这场灭顶之灾中也只能先考虑如何糊口,一切精神生活都要靠边站。
我还知道我生活的地方并不是最惨烈的下岗战场,至少我身边还没有听说频繁的自杀案例。买断工龄的时候,一些入职较晚的青工可以拿到每年工龄300块的补偿,不知道主角孙少平能拿到多少遣散费?孙少平不怕吃苦,不怕下岗再就业,不在乎去南方打工,但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揽工汉了,惠英嫂和他们的孩子怎么办?留在铜城的话,在人人下岗的时代,孙少平打零工能赚几个钱?能干什么?就算他不在乎重新回到街头揽工的阶段,这和他当初企盼的未来又有几分相似之处?
想来想去,在路遥逝去之后的年代,在一个至今尚未转型成功的矿山城市,实在很难为孙少平的无限梦想找一个安身之处。《平凡的世界》如果有现实主义的续集,主线剧情多半也会是悲剧。刘慈欣曾有一部短篇科幻小说《地火》以大下岗时代煤矿的城市为背景,或许孙少平可以在那个悲壮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当然,我可以想象另外的结局。比如他携家带口,回乡投靠兄长,帮孙少安经营砖窑,操持农活,重新变成一个优秀的农民。比如他在大城市的亲友伸出援手,他被迫接受一个曾经拒绝过的体制内职位。甚至孙少平也可能凭借自己足够“硬”的高干关系,借国企破产的乱局,凭一张条子拿到几座矿山,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产运作”后,和田晓晨、吴仲平携手成为亿万富翁,在经济重振、煤价回升的21世纪做一个传说中的西北煤老板。但无论哪种结局,孙少平似乎都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孙少平了。田晓霞如果在天有灵,恐怕不会对这样的孙少平露出微笑。
一旦路遥逝去,即便是孙少平,面对时代大潮也只是配角。
8 梦想在前 物质在后
《平凡的世界》毫无疑问是几十年来最出色的励志小说。但我20年后的这次重读,居然把它读成了一部悲剧,从主角到主要配角概不例外。小说并没有变,角色没有变,变化的是我观察社会和读小说的视角。
当年读书的时候,我只有12岁,眼里只有自己的生活,在我那时看来,悲剧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长大后,我才知道,世界很大,个人很小,你走过的地方很多,属于你的地方很少。于是,我又了解到另一种悲剧的定义:失去从来未曾得到的东西,丢掉曾经有过的希望。而眼看着未来消逝无能为力,亲手把曾经有过的希望掰碎,那就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平凡的世界》就讲了许多这样的故事。在一个生气勃勃的国家,新一代年轻人谋生比他们的祖辈父辈更容易,发展机会更多,本来应该庆幸自己生逢其时;但偏偏这个时代还有日趋普及的教育和越来越廉价的文化产品,反转了年轻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高差。当年刘邦项羽要见到秦始皇车驾才能冒出“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是也”。如今年轻人只要上了学、读了书、看过电影,就能知道家乡之外还有一个无比广阔的大世界,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精彩生活,体面对生活的期望值再也不是“比父辈好一点”,甚至也不会把身边大队书记、公社干部的体面生活当做终极目标:
等到高中读了大半年,小小的县城已经容不下孙少平的人生目标:
实际上,孙少平的精神世界还远不止此。虽然吃黑馍,喝冷粥,但他通过书籍构造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超越了身边的时空:
孙少平的意志和运气都足够强大。接下来几年,虽然他身份上继续是农民,经济上挣扎在社会的中下层,但他没有放过任何提升自己见识和思考深度的机会。田晓霞这个“冬妮娅”不仅欣赏穷人子弟孙少平,还能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精神食粮,让他在远离城市的荒村也没有断了和文明中心的联系。到全书结束的时候,孙少平已经不再敬畏昔日眼中的“大世界”,而是带着自信和能力,堂堂正正地在这个“大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此以后,无论什么样的高官、名人、学阀来到他面前,他眼中最多只有敬重,绝不会受宠若惊,一味盲从——在第三部中,路遥甚至安排了一场和外星人的会面,孙少平亦是不卑不亢,丝毫没有穷乡僻壤小孩子面对省长视察的惊惶。有这份自信和底蕴,天下何处去不得?精神上 “从奴隶到将军”的成长历程,再加上无比真切的现实主义描写,就是《平凡的世界》成为一代励志作品之首的原因。
但这和全书的悲剧色彩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这一代人年轻人的成长越是“励志”,故事的悲剧色彩就越浓,浓到连路遥时不时抛出的曲笔和“主角光环”都无法掩盖。原因很简单,世界太大,个人生活的自由可能性太多。新一代年轻人在精神上的成长越快,认识的世界越广阔,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值就越高。虽然这些期望未必意味着等比例的物质消费,但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就算年轻人志存高远不问薪水,也总得有个体面、稳定的职位,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参与文化活动,以及时不时外出游历增长见识的机会。如果孙少平揽工汉的身份一直保持到全书终了,有谁能想象路遥如何把故事讲通,如何保证作者的代入感和可读性吗?
对于80年代的平民子弟来说,达到这个水平一般需要考入大学,谋个干部身份,孙少平那个黄金时期的大型国企编制内工人职位算是最底限的选择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样的身份也尚未完全普及,在《平凡的世界》的年代更是稀缺品,那几年正逢下乡知青回城,空缺的位置大多被城市青年占据,若非机缘巧合和个人拼命,孙少平这样的农民子弟大多一辈子也爬不过这个社会阶梯。更何况我们知道,就算爬上这个阶梯,脚下的物质基础也未必就有多稳固。
停在下面的社会阶梯并不意味着生活一成不变。相反,过去六七十年,每一代中国人在老去之前都会发现:生活和童年相比已经天翻地覆。就算孙少平和他的同学们留在农村,留在县城——实际上大多的确如此,也会在今后20年看到电视机的普及,看到沥青路修到乡镇,看到土窑草房变成砖瓦建筑,还能享受更多的闲暇。但他们的不满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历史上的阶层、职业之间往往也在空间上隔离,现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平日频繁接触,还有各种传媒鼓吹渲染“先进生活方式”,总有相当一部分受过教育的人群不安于随波逐流的小农、小市民生活。新增的闲暇,怕是会有很多被用来喟叹人生。这实际上正是准悲剧《平凡的世界》能赢得如此之多读者的市场基础。
平凡的世界中还有许多配角,未曾读书,甚至未曾受过教育,对外面的大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面的大世界并不会因此无视他们。孙兰花为爱情——或者说爱情的雏形做了勇敢的尝试,曹菊英决心抛开父母意见自己决定婚姻大事;即便不依托于学校、文化馆,即便在纯粹的农业村落,现代文明依然从无数个缝隙渗入传统社会,向年轻人推销新的生活方式,还往往会取得胜利,这是无可阻挡的趋势。
然而,胜利的是现代文明,不是具体的个人。现代文明的根基是工业经济,是农业社会无法想象的物质生产能力,所以永远会在文明竞争中取胜。但在变革时期,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刻分享工业创造的空前财富。在被卷入现代化生产模式之前,许多人先接触到了现代文明的“软件”,立刻就着手改造自己的生活——在传统社会中建立现代生活方式。这相当于用算盘和稿纸来模拟运行计算机程序,不是不可能,但一般人绝对承受不了其中的艰辛,克服不了难以想象的阻力。
就前面的几个女配角来说,她们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平等,却没有现代社会的女性普遍就业和同工同酬做后盾,最终不是碰壁而回,就是默默承受其中的苦楚。只有自行择业,和丈夫(“他也是个待业青年!”)共同摆摊养家的侯玉英得到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这还得考虑到她身在工商发达的县城、还有当供销社主任的父亲提供潜在支持。其他的几位女配角身在经济上无法脱离依靠肌肉的农业社会,却企图在生活上摆脱男权社会的的婚恋方式,后续的悲剧情节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努力的结果。新社会的“软件”与旧时代“硬件”之间的矛盾就是全书悲剧色彩的来源。
真正敢于正面挑战这个矛盾,敢于用自己一生的安稳日子去赌新生活的人,就是原西县走出来的农村青年孙少平。他赤手空拳从农村走向城市,把大脑、肌肉还有正义感和运气都发挥到了极致,赢得了最浪漫的爱情,赢得了对手的敬重,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期间没有放弃过一分一毫的正义感和尊严。这就是路遥要给我们讲的励志故事,是我们最敬佩的平民史诗,是我们遥望梦想时最需要的精神炖肉。我爱《平凡的世界》。
9 孙少平永远不会老
为何20年后我要重读《平凡的世界》?为何我依然会被30年前的配角故事打动?因为生活在21世纪的我,和路遥,和孙少平,和侯玉英同处一个时代。
六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化经济一刻不停地飞速发展,谁也躲不开工业文明的冲击。工业化大潮先冲跨了传统中国社区,80年代开始的产业升级又把刚刚形成的第一代工业社会当成了冲击目标。现在,轮到我这个80后开始怀旧,轮到90后以20世纪遗民自居了,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是没有踩刹车的意思。中国依然在路上,中国社会和五十年前、三十年前一样,还处于“过渡阶段”,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孙少平生在今天,也会很快适应21世纪。
孙少平年轻时的社会问题,当年的发展动力,在今天依然存在,只是上了一个层次。“扩招”这个政策曾在70年代普及了中学教育,造就了孙少平一代对工业城市翘首而望的年轻人;现在则有每年700万大学生涌出校门,向新时代的中产梦、创业梦奔跑,企望在远高于人均工业产出的物质生活上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毫无疑问,其中大多数会碰壁,其中很多会消沉,但肯定这个时代也有孙少平和田晓霞击碎一重又一重的障碍,为自己的青春找一个有尊严的安放之处。在2014年重新翻开《平凡的世界》,我丝毫读不出过时之感。
从路遥为全书撰写的后记来看,路遥实际上预见到了这部作品的生命力。只要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还在前进,只要新时代和旧社会结构的冲突还在继续,只要年轻人的遗憾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平凡的世界》就不会变成一本纯粹的历史小说。在此,我必须对路遥的洞察力和写作水平表示敬意:
对于一个原本一无所有的农民的儿子,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是的,不满足。我应该把一切进行得比现在更好。历史,社会环境,尤其是个人的素养,都在局限人——不仅局限艺术作品中的人,首先局限它的创造者。所有人的生命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是一个小小的段落,因此,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中注定的遗憾。遗撼,深深的遗撼。
唯一能自慰的是,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
在我们的世界发生激烈演变的大潮中。人类社会将以全然不同于以往的面貌进入另一世纪。我们生而逢时,不仅可以目睹一幕紧接一幕的大剧,也将不可避免地要在其间扮演某种属于自己的角色……结论一目了然: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后续点这里
https://www.ccthere.net/article/4075453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续 5-6章 36 马前卒 字12610 2014-12-04 03:39:27
🙂马督工还是很高的 25 热河蛮子 字205 2022-09-03 13:59:41
🙂尽管不能同意他所有的观点,但他的账号是国内非常少有的愿意直面 2 马灯 字572 2022-09-04 16:30:12
🙂续 7-9章
🙂续完 流星背后是夜色 53 马前卒 字2878 2014-12-04 03:41:29
🙂真诚的说一句 silencsrv 字54 2016-06-21 11:44:07
🙂平凡的世界! 雷达 字26 2014-12-10 12:55:02
🙂孙少平这种意志力很强人,任何时代都是弄潮儿 tojinge 字44 2014-12-09 21: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