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宋氏形意大师张贵良先生略传及所传宋氏形意拳法特点 -- 热血龙魂
宋氏形意大师张贵良先生略传及所传宋氏形意拳法特点
张贵良先生,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刘快庄人。生于1909年,于1998年2月4日凌晨,坐化于家中。13岁开始习武,1931年随形意拳大师李存义先生大弟子刘云吉先生习河北派形意拳,1940年拜尹派八卦掌创始人尹福先生高徒卢景贵门下习尹派八卦,1945年拜宋氏形意拳大师李旭洲先生为师,修习宋氏形意。随旭洲先生苦练行步散手六年,精擅技击实战,功力深厚,艺至化境。
先生所传宋氏形意拳法,综合形意、八卦、太极之所长,在技击运用中达到动静自如、随心所欲、无招无式的程度,体现出拳经中“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含义。特点鲜明,独具特色,风格与世传拳法迥异。今简要述之,管中窥豹,以慰读者。
1、内功
先生所传形意,以内功贯穿始终,不尚蛮力、拙力,不操拍打,不打沙袋、木桩。从松柔入手,经过松沉、松活、松灵等阶段,逐步培养出充盈的内气、内劲和沉、冷、透的筋劲骨力,并生成自然的抗打功夫。
2、劲力
张传宋氏形意之发劲训练是建立在坚实的内功基础之上的,习练者必须做到周身肌松筋绷、骨架整体如铸、大小关节圆活,然后通过打“下劈掌”,做“空中游泳”,逐步熟练运用“三节九断”、“接骨逗榫”之法。实战应用时,要能将丹田的鼓荡之力,腰胯的抖擞之力,和肩背的翻浪之力合而为一,形成冷、弹、脆、快的抖炸之力,沿自身骨架劲路渗入对方体内。动作幅度很小,外形上只是机灵一颤。将这种零距离发劲做到随心所欲,才能谈到在实战中自由运用粘、连、绵、随、牵、捺、逼、吸等内家劲诀。
3、身形
张传宋氏形意采用的三体式继承的是宋虎臣先生授于李旭洲先生的正三体式,中线向正前方,双臂和身体成等腰三角形,肩撑肘横,两膀内开外裹,是为“熊膀”。前手高度在眉与口之间,后手伏于前肘内侧,两肱如抱球,即“虎抱头”。手形为吊腕而非立掌,此为宋世荣、宋虎臣两位宗师嫡传之式,此式方便于劲力顺达指端,利于听劲、发劲,是名“鹰捉”。脚下非是丁八步,而是川字步,利于腰裆开合。双脚皆为前脚掌着地,重心放于后腿,单重行拳,随时可以起前腿进退,是为“鸡腿”。中节为龙形三折,空胸园背,蓄势如簧,称“龙身”。整体上看,身正胯斜,立如平准,较常见的三体式更为紧凑小巧,属于实战的预备式。
4、步法
先生兼习尹氏八卦,故所传形意使用的是八卦的“鸡形步”,为单重步。要诀是步随身转,动步先动身,看似步法玄奇,实际是身法变幻,以身领步。这种步法根源于内功,可以使对手的距离判断失误,用于实战的抢点践位,奥妙无穷,而且极有助于发劲,堪称内家实战的瑰宝,语言难以形容其万一。
5、打法
先生所传的行步散手,是宋氏形意大师李旭洲先生亲授(贵良先生本身功力深厚,故李先生直接从打法教起),此所保存的都是极其实用的打法。其中包含了诸多门派的散手,如八卦的翻转拧裹,通臂的连环劈掌,字门拳的十二字诀、十八字诀,太极的十字诀等。这些打法又都以形意拳的抖绝劲催动,杀伤力更为惊人。
以上诸般法门,都须以内功为根,否则皆是虚幻。但李旭洲先生、张贵良先生授艺,多因人而异,随缘点化,训练方法千差万别,而内功一道,无形无相,后人难以窥得门径。幸今有张贵良先生之得意弟子吴炳文先生,通过分析先贤遗作,与众师兄弟共同研讨,确定了以“无极式”为入门之基,把形意之二十四要、太极十要、《内功经》、《纳卦经》的精髓尽纳其中,通过形体的调整,逐步深入内里,使习练者自然出现中脉呼吸和丹田开合,从而真切体会到易骨、易筋、易髓三层功夫和《内功四经》的奥妙。经同门兄弟、学生数十人研练体认,证明功效显著,不论有无基础,凡用功得法者均出现了极强的自然抗打能力和沉实冷透的整体劲,再习各种拳架、诸般打法,进境神速,令人赞叹。吴炳文先生对张传宋氏形意拳法研究甚深,不但自身练功课徒,孜孜不倦的推广传授张传宋氏形意拳法,而且牵头研究宋世荣-宋虎臣一脉嫡传之原传宋氏形意,整理归纳了大量的功理功法,吴先生所做之努力,为继承原传宋氏形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贵良先生于五十年代中期回归故里,广开门墙,传授形意拳法,从学者甚众。其大弟子朱长盈先生,精擅宋氏绝艺下劈掌,曾以马鞭击打地秤,将150斤秤砣击飞;关门弟子魏春先生,以霸道的发力和抗打功夫闻名武林;入室弟子吴绍田、吴炳文诸先生,俱是功理同修,为继承发展宋氏形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贵良先生桃李茁壮,为中国内家拳法的继承和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文发表在专业武术杂志,简单介绍了本门特点,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