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一) -- 太乙仙工

共:💬21 🌺35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十)

十 经典魔影

想明白妖魔是指人内在的魔性,就知道妖魔横行是普遍现象,想躲也躲不开。不过妖魔毕竟不是好东西,所以看到孙悟空痛扁妖魔总觉着过瘾。维基百科上说,“佛教神话中的恶魔,指夺人性命,或阻碍善事的恶鬼神。也说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心理障碍,都可称为魔,如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后一个解释跟《西游记》写的妖魔蛮符合的。

提到魔,也要考虑恶,平常这俩字儿结伴出现,就是常见的“恶魔”。罪恶是实际发生的,给人带来直接伤害,魔则潜藏在内心里,是促使罪恶发生的种种心理倾向。罪恶在前台,看得见,感受得到,魔性躲在后台,从内心里驱使人去做恶。取经故事把魔性直接推到前台,恶形恶色地跟取经人作对,写得太妙了,反而把人搞糊涂,不知道妖魔是种什么类型的生物。魔跟恶是对好哥们儿,必然要站在反人民反人类的立场上,所以“见魔必除”是有道理的,除掉魔就可以消除罪恶的心理根源,人将不再受伤害,多好,运动会上还是不要出现妖魔的身影才好。但是果真如此就没事了吗?下面观察另一种魔性。

火神用黏土造出大地上第一个女人——潘多拉。众神很喜欢这个宝贝,送给她很多礼物,美丽、聪明、好奇心……但其中一件最危险的礼物是一个漂亮的魔盒。一旦这个魔盒被开启,各种精通混沌法力的邪灵将从里面跑出来危害世界。尽管众神告诫潘多拉千万不要打开盒子,但潘多拉最终没有听众神的劝诫,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她最终打开了魔盒。尽管她及时关闭了魔盒,但是里面所有的灾难、瘟疫和祸害都飞了出来,……(摘自百度网站潘多拉词条)

美丽、聪明怎么能当有形的礼物送人?这明显是在用象征讲故事。

从魔盒中释放的灾难、瘟疫、祸害都是伤害人的肇因,促使这些灾害流布的却是潘多拉心中强烈的好奇,所以好奇也是一种魔性。既已给好奇定了性,咱们可以轻易将好奇从心中驱逐出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就没人知道螃蟹肉味道很不错。当然不吃螃蟹肉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没有好奇心的驱使,神农就不会去尝百草,不了解百草的药性,很多人会因缺医少药而白白病死。好奇作为魔性,既可以害人,更可以救人,让人无法对它做简单处理。

常言道“好奇害死猫”,好奇的确会给人带来伤害,但是跟所带来的成果比实在微不足道,所以好奇这种魔性不仅不能消除,还要加倍呵护培养,比对待宠物更细心。

西方传说里还有一位年轻女子也被好奇给害了,就是据说是人类祖奶奶的夏娃。上帝交待了不要吃智慧树上的果子(智慧、树?观念和现实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显然也在讲象征故事嘛!),夏娃没经受住蛇的引诱,摘下来吃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夏娃连同她老公亚当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当了流民。这事里面包含上帝的告诫,夏娃所受的诱惑,再联系到上帝的特殊脾性,整件事并不单纯。谢文郁在《自由与生存》里提到齐克果(也译为基尔克果,克尔凯郭尔)所做的分析,指出夏娃这事儿隐含着让人伤脑筋的地方:

在《旧约·创世纪》,“蛇”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犯罪的关键。这“蛇”用花言巧语让夏娃和亚当违背禁令而吃那棵不许吃的树上果子。这蛇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如果蛇是外在的,那么人的堕落也就是外在的。《圣经》反复强调上帝不会试探人,也不会被人试探这一立场。如果这样,上帝不试探人,那谁在试探人呢?(《自由与生存》第5章第3节,以下简写为5:3)

依齐克果的理解,上帝若不发布禁令,夏娃和亚当就不知道智慧果的特殊,也不会去故意尝试。上帝发布了禁令,反而给他们制造了悬疑,天赋的好奇促使他们偏要去尝试那智慧果,因此蛇在故事中的作用看上去是多余的。既然有蛇的花言巧语在先,夏娃和亚当的犯罪就是受外在影响的结果,外在影响最终可回溯到上帝的试探上,而上帝又明确说了他不试探人,也不受试探,那么蛇的存在该怎么解释?

有取经故事做参照,这个疑问就不难解释,把那条蛇当作象征,跟唐僧时常遇到的妖魔一样,对应夏娃和亚当内心里的好奇那种魔性,于是催促他们违反上帝禁令的仍旧是他们内在的心理倾向。有上帝的禁令在先,蛇(好奇)才开始起作用,促使人去做一些平时想不到的举动。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后把罪责推到蛇的身上,亚当也就信了,这是犯傻,那条蛇还在夏娃和他自个儿心里蜷着呢,往后还会不时游出来撺掇人干蠢事。

用象征方法讲故事看来是古人的拿手好戏,把神、魔和人搁一块儿,于暗喻中揭示人的精神处境。相较起来,《西游记》讲的故事既内容丰富,象征方法也用得巧妙,而且还围绕着取经主题,实在是有的好瞧。

关键词(Tags): #取经 魔性 好奇 潘朵拉 夏娃通宝推:关中农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