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商榷】最近买买提上有篇文章《红朝政治十日谈》,盛世危言 -- 卢比扬卡

共:💬12 🌺8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国古代致力于解决官员选拔问题,现代则要解决君主选拔问题

中国的行政体系改革很早。早期各地都是世卿世禄,中国很快就转变成了拿钱干活的雇佣官吏。在民国时代以前,中国实际上只有一个位子是严格执行世袭制度的,那就是君主。

世卿封君,是最早的政府工作人员。

客卿门客,与世卿封君一起,是春秋战国的政府工作人员及预备。官吏地位上升,逐渐成为政府工作人员。

秦代以吏为师,公卿与官吏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官吏。官吏都是临时性的食禄人员。起源与客卿、门客相当。

察举郎官,是汉代的政府工作人员来源及预备制度。食禄的流官成为政府工作人员。这些人都是官吏。郎官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门客。不过察举制需要一定的考试,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必考科目,并在后来逐渐演变为独考课目。

从此确立了流官制度。

东汉时代,世卿世禄的体系试图替换流官制度,并在魏晋南朝时代以九品中正制的形式,形成了流官形式的世卿世禄。这表明流官制度的可塑性比较强,也表明有权势者总是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留给自己的后代——这倒也符合生物进化的本质要求:能够更好利用资源的个体获胜。但是问题在于这些世族为自己设置了太多优惠条件,降低了子孙的竞争力,所以最终被淘汰。

北朝也模仿了南朝的制度。

到了隋炀帝,决心打破世族垄断的情况,于是开始彻底推行考试制度。

隋唐科举制巩固了流官制度,为世卿世禄提高了难度。大量的流官涌现出来。但是世家大族仍然保持着影响力。延续科举制的宋朝依然出现了很多的世家。宋朝的很多政策都带有强烈的临时性特点,都是临时应付措施的长期化。最经典的一个细节大概是,宋代公文喜欢直接照抄前代格式,而不考虑为什么会这样。南宋时代甚至又开始照抄北宋的公文格式。这种抱残守缺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坚持传统,本质上是缺乏自主能力的体现。而这其实是出身于门客仆役体系的官吏制度的本来特点。儒家本身也是出身于这个体系的,因而又进一步加重了官僚体系的临时工色彩。

元朝做了重大的改变。元朝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具体来说就是将宋人的行政部分剥离,只吸纳少量叛徒。至于科举制更加几乎彻底废止了。

明朝推行了广泛的科举制,并且级别划分严密。效果是培养一大批临时工。

官员本质上都是临时工,这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致命问题。

更有趣的是,为了限制官员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谋私,社会倾向于禁止官员从事多种社会行业,这导致官员除了做官之外,没有任何退路。

一群没有退路的临时工。

清朝采取的政策是,包括司法行政和监察在内的行政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实际上起到监督管理作用的官员则在族群内部通过各种荐举、考试,广泛选拔。

清朝成功实现了长期统治。

清朝真正的悲剧在于他们的族群太落后了。

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内,君主都是世袭的,保持了世卿世禄制的传统。

就是说,整个行政体系,只有一个位子是世袭的。

到了民国时代,行政体系中最后一个世袭的位子也取消了。

民国初期对君主位置的选举是直接抄的西方,但是很显然,社会极其复杂,因素不一样,导致不可能完全照搬。北洋时代出现了一批民选总统,但是效果一般。最终北洋政府被东北军政府取代,而军政府又被另一个军政府国民政府取代。国民政府的地位相当于五代十国的中原王朝,大家用他的名号,但是各自割据。当时实际执行的是首脑世袭制,只不过很多人等不到将政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就完蛋了,而这些衙内很多也无力操控庞大的政权进行激烈的斗争,所以,虽然是世袭制,但是大多被颠覆。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强势副手夺权继位。

强势副手确实应该继位,问题只是在于,没有建立一个能够控制交接斗争破坏范围的规则。

新中国消灭了民国时代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从号称中央王朝的国民政府到占山为王的草寇,一扫而空。最大的一股割据势力被赶进了桃花岛。

由于几千年来的发展,中国的官员更新制度远远比首脑更新制度先进。首脑更新制度成为整个行政体系的短板。这导致整个行政体系要想继续改革,就只能等待首脑更新制度改革。新中国一直在尝试解决首脑选拔问题。

最初的办法,是指定接班人。

但是在建国初期,一方面形势极其复杂,新旧掺杂,一方面大部分人物都是旧时代所培养的,一方面自己的社会传统和社会体系尚未形成,所以,缺少合适的接班人,也没有办法形成比较完美的交接制度。

最初指定的接班人很快就在五六十年代之交暴露了严重的问题,并最终在六十年代被斩落马下。首脑更行制度一时陷入了空白期。

随后国家就进入了长期等待的阶段。

经过一次短暂的交接班之后,开国时期的强势集团确立了首脑地位,然后我国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交接班制度。

这个交接班制度的本质,可以说,就是一种察举制。只不过这个察举制需要经受的考验和培养比历史上针对普通官吏的要多很多。

非常有趣。当初,除了君主之外的其他职位,他们的选拔制度演化的初期也是察举制。

察举制很容易向后摇摆,退回到四世三公、士族形式的世家制度。

但是开了头就不会真的倒退回去。

以后少不了考核办法,最终变得像科举制一样。

类似于超难度演习的执政测试,可能会是一个检验办法。

不过,以明代的经验而论,科举制的最终结果还是免不了结党。大力推行科举制的唐代就出现了激烈的朋党斗争。朋党的本质是,孤立无援的临时工们被各派大佬控制,形成党派互相攻讦。其本质是宦官、藩镇、皇帝、官僚等各个派别离合无常的斗争。宋代党争也十分激烈。明朝中期也出现了各种党派。由于当时的经济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明朝党派也大多以地域划分,形成诸如浙党齐党楚党之类的党派。一直到明末,才形成了阉党和东林党对峙、其他党派或者消亡、或者偃旗息鼓、或者加入阉党的格局。官员手中有强权,但是自身却是弱势身份,受到极大限制,而且由于白身为官,往往没有强大的根底,很容易受到地方势力摆布。

将来的首脑如果是那种发卷子考试的科举制上去的,很难说会怎么样。如果是以吏为师的形式,通过实际执政表现上去的,那就不容易出问题。因为实际执政上佳,就必须要能够整合各种政治势力。

关键词(Tags): #官制#官僚集团#皇权#君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