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载】马前卒:从重庆谈判参与人员构成看国共之争 -- 万年看客

共:💬87 🌺1044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6,执政基础与国共成败

接下来就得谈谈总决赛的问题了。为什么国民党败给了共产党?为什么共产党赢的这么快?这也同样可以从两党的执政基础来解释。

前面提到,国民党政权之所以没有一路跌到最右边,或是被青年党取代,核心的原因是外援和海关税收。但这两个因素都是不可持续的。外援要受到世界局势的影响,抗战期间美苏一起伺候蒋介石,抗战胜利后,苏联不给了,美国虽然开头给的凶,到1946年下半年就停了。国民党的几十个美械师打光了没钱及时补充,即便美国1947年放开了禁运,由于援助断绝也买不起军火,宋美龄去美国求情也没用,杜鲁门根本不承认她是中国政府的代表。共产党抓住这个援助断档的两三年,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就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台湾一些国民党的铁粉至今咒骂美国没有持之以恒地给国民党输血,导致国民党失败。

另一条财路是吃关税。收进口关税表面上是保护国内产业,但前提是你把关税收上来的钱重新投入工商业,建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升级。这样才能循环扩大,从国内企业的发展中获得持续的好处。蒋介石的确也有类似的想法。但国民党政权首先是一个右翼政权,不搞实质性的社会改革,不触动国内的既有利益集团,别人只能看到这个政权的强大,看不到它的正义性,在内战期间尤其看不出来。所以蒋介石只能靠撒钱来维护内部的凝聚力。民国编的《清史稿》对李鸿章有个评价:

“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

蒋介石和国民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就是撒钱维护凝聚力——有理想的人离开——撒更多的钱维护凝聚力——更加腐化。最后养兵和行政的成本越来越高,把关税和援助的钱都吃的差不多了,自然没钱剩下给工商业投资。只能简单地收关税,养兵。

这样问题就来了,你收关税的目的不是发展国内产业,避免进口,而是为了维持你军政的摊子。这个时候,就整个政府的趋势来说,实际上就不是希望少进口,而是多进口了。逆差越大,国内产业越萧条,但从短期来说,逆差变大,进口增加,南京政府拿到的资源反而可能更多一些。至于长期的效果,那根本顾不上。

所以,中国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工业剩余,就在关税财政下变成了摧毁中国产业基础的毒品。国民党政府的强大,往往会意味着中国工业能力的相对下降。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那个黄金十年,中国外贸数额暴增的同时,十年间国统区的钢铁产量反而始终保持在几万吨的水平。1927年中国钢铁产量是三万吨,到了1931年,汉冶萍公司倒闭跌到了1.5万吨,到1934年靠几个地方军阀恢复到5万吨,上上下下的波动,期间日本人在东北倒是轻轻松松搞了50万吨的钢铁产量。

其实是3万吨还是5万吨,对于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都没啥明显的意义。5万吨除以5亿,平均每人每年100克钢铁,差不多是一个苹果手机的2/3重,体积还不如一根手指,这么点钢铁大部分还得用于军事。谈什么发展制造业都是毫无意义的。之所以制造业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发展这么慢,甚至基础工业反而相对萎缩,就是因为在整个国家范围内的制造业增长实际上和国民政府的短期利益正好相反。

国民党政府的确希望实业兴旺,但他没法和自己实际上的财政需求对抗,就像老板给你发工资,你就必须完成老板交办的任务,不喜欢也得完成,因为你不能和工资过不去。这个依赖进口关税的政府,我们过去的历史书上称之为买办性,就是靠外国商品进口代理商撑腰的本性。此外,这些外贸数字最终还是中国的农业剩余撑起来的,是地主收集起来的,所以国民党的财政基础同时也是半封建制的基层社会。再加上权贵家族的垄断性企业,我读书时历史教科书给国民党政权的定义就是:

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你们上学的时候也背过这个名词吧。我觉得总结的非常好。我前面2万字在这里只是给这个历史教科书做一点名词解释而已。

总之,国民党政府的关税财政实际上毁掉了中国发展现代经济的机会,浪费了中国几亿农民、上千万手工劳动者生产的经济剩余。这样的社会不可持续,这样的政府也不可持续。这才是中国在重庆谈判以后最大的政治矛盾,就看什么时候会爆发。到了1946年,国民党为了换美援,和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开放市场,美国商品潮水一样的涌入,短期内给国民党吃了兴奋剂,维持了内战的攻势。从几年的周期来看,完全摧毁了中国工商业发展机会和国民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引爆了前面所说的政治矛盾。

刘伯承元帅对此有一句评价,说的非常准确:

国民党的失败在在军事上是偶然的,政治上是必然的 !

在另一边,共产党号召土地革命,一方面获得了农民的支持,另一方面消灭了地主这个中间阶层,直接向农民收集经济剩余。实际税率比国民党政府统治区低的多,实际上拿到的税收总额比国民党政府高的多。再加上号召社会革命,向知识分子展示了希望,也展示了道德高度,共产党能够以比国民党低得多的成本来维持干部体系,吸引更多的知识分子加入。

所以,尽管1945年的时候共产党根据地只控制中国1亿的农村人口,国民党控制所有大城市和三四亿农村人口,内战还是共产党屡屡胜利,而且总是能用胜利弥补自己的战争损耗。我今天的重点不是描述战争,只从一个细节来谈谈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全面优势。

1945到1947年初,中共的战略重点是抢到东北,在华北围绕邯郸组织抵抗,给东北争取时间,必要时可以放弃江苏甚至山东。至于陕北,完全只留了2万人的小部队进行抵抗。这个小部队又是由最穷的一块根据地,二三百万人的晋绥解放区提供供应。只是因为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也承担这个牵制兵力的任务,才把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留在陕北指挥。

和彭德怀对抗的是四十多万人的胡宗南集团,胡宗南手里有西安这样的大城市和陇海铁路,有富饶的关中平原提供粮食,背后还有整个四川省提供兵员,结果三年打下来。到了1949年2月,彭德怀给毛泽东打了个报告,说我军概况,现在已经有9.5万人,其中80%是俘虏兵,是胡宗南在四川抓的壮丁。扣除伤亡,46年的老兵已经基本都是军官了。这支军队上层是南方长征来的老红军,是南方人,中层是陕北的八路军,下层又是南方各省的俘虏兵,在中国的正北方打了三年,我们变成一支准南方军队了。

(此处参见:史上有哪些搞笑、奇葩或者意想不到的战争? - 马前卒的回答)

这个例子非常典型,说明国民党的腐化已经不可遏制。在胡宗南部队这个还算相对廉洁的军事集团里,大多数部队已经完全没有凝聚力,一旦稍有不利就会投降保命。反过来,共产党这边当然也不像电影里面那样,个个视死如归,但知识分子政委和经历过土改的军人已经认识到,共产党用暴力改造农村的方式,是唯一在这个穷国能取得发展资源的方式,是个人和国家的希望所在,所以能够用道德正义性来把军队捏合到一起。这些凝聚力虽然不足以把士兵变成超级英雄,但对付国民党军队是足够了。缺乏火力的共产党可能只能算一个鸡蛋,不算石头,但砸豆腐是够用的。所以共产党军队越打越多,国民党的几十个美械部队越来越少,最终到三大战役土崩瓦解。

(此处参见:解放战争初期远弱于国军的共军,是如何在两年内变强的? - 马前卒的回答)

我们可以看一下三大战役的地图,三大战役的作战要点分别是锦州、天津、徐州。这三个城市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在海湾的顶点,有铁路通向背后的港口,锦州和天津比较明显,徐州那边的海州湾不那么明显,但也能在地图上看出来。

换句话说,这是买办势力和外国援助最容易进入中国内陆的地方,是国民党政权在北方的基础。傅作义到最后时刻还幻想美国放弃蒋介石,把美国援助都给他,让他依托北京天津来打败共产党。所以,共产党席卷了整个北方的农村之后,最后才来消灭这些扎手的据点——战争本身必须服从于政治规律。国民党也不惜把自己全部的机动力量拿出来,保卫这些据点。等到三大战役之后,解放战争就只剩下渡江接收了。中国政治历时几十年的总决赛到此以共产党胜利而告终。

我们再回到前面那个坐标轴:

我前面用了这么长时间。光说右边几个党的坏处了,那么共产党这条最左边的政治路线,有没有问题呢?

当然也有,实际上很多国民党和中间派看的很准,说你共产党以分田分地为执政基础,长久不了的。因为你分了田,再向农民征兵征粮,要的比过去总量少,但这个总量是和地主、政府加起来要的总量比。单独和地租比,并未少多少,你还是要承担地主过去承担的怨气和不满。等革命的新鲜劲过了,农民不支持你了,咋办?

其次,中国人口相对耕地已经过剩了,再增加劳动投入,其实并不能让土地增产了。清朝后期以来,每隔几十年就会有战乱,消灭一部分人口,降低平均寿命,这才维持住了社会稳定。否则多出来的人口没饭吃,就是流民。现在你共产党把地都分了,让老百姓吃的比以前多,生孩子比以前多,活下来的孩子也比以前多。等到穷人增加,吃光粮食增量和革命红利,看你怎么办?你当穷人过得好,社会就繁荣?

还有就是工商业的疑虑,说你共产党倾向底层,把财产分了,怎么投资,怎么发展?

必须承认,这些疑虑都是有道理的,共产党也实际上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当时毛泽东说解放战争不能慢,催着南线的刘伯承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战略进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解放区在土改后已经逐渐碰到承受能力极限了,必须尽早打下新解放区来平摊养兵的成本。等到建国后,全国全面土改,很快就发现,土地改革的确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但与其同时,越是增产,征粮和买粮反而越难。为什么呢?

因为土改之前,农民实际上是吃不饱的,在贫农吃到七分饱的时候,地主就把剩余粮食拿走了,卖到城市,换钱来消费洋货。这样城市才得到了足够的商品粮。现在没了地主,粮食收割下来先进入农民自己的粮仓,农民不管你城市有没有需求,反正我家人还没吃到十分饱是真的。吃饱这个需求压倒一切,你就算有再好的工业品来交换,我也要先留足我自己吃的。再加上多年灾荒,农民存粮的需求比较大,结果就是粮食增产和城市饿肚子一起出现。维持城市立刻成了大问题。

许多投降的国民党军官也就在等这个时机。比如说傅作义,平津战役后表面上接受改编,实际上和国民党方面始终保持联系,曾经请国民党国防部长徐永昌飞到绥远面谈,说他还有力量,在等待共产党必然出现的经济困难。到时候就该反攻了。蒋总统在南边打,我在北面插共产党一刀,事情还大有可为。

(此处参见:历史上有哪些原本准备诱敌深入却反被对方一波捅穿的战例? - 马前卒的回答)

这就是以往的革命和造反碰壁的时候。几千年来,所有的政权都是靠压迫农村才能维持城市文明,你共产党不压迫农民了,打破了所有统治阶级的规则,凭什么你就能比传统的王朝,比国民党政权更稳定?等到粮食不够,人口变成流民,共产党就是另一个李自成,旧的统治秩序还会回来。实际上,1961年遇到灾荒的时候,由于十年没有像民国期间那样死穷人,农业增产和人口增加不相称,的确死亡率一度回到了民国期间的水平。

但共产党还是把这个坎迈过去了,没有给国民党反攻大陆的机会。总决赛的结果无可置疑。共产党不是靠继续分财产搞革命实现这一点的,革命时期过去,下一步就是搞建设,利用工业的力量来度过历代造反者都没过去的坎。甚至不等战争结束,共产党就开始搞建设。我去年去徐州的淮海战役博物馆,有一件事我非常震撼,就是华北解放区为了战略决战,专门修了一条100多公里的铁路,邯涉铁路,来沟通大战略区的军工生产。这不是修复,是从头新建铁路,对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共产党来说,这真是科幻式的工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渝铁路,刚建国一两年,大陆的战争和剿匪还在进行,朝鲜正在打仗,中国政府就着手以西南几个省的力量来修这条铁路。我们回想一下,民国是怎么建立的?中华民国是武昌起义建立的,武昌起义的诱因是川汉铁路修筑失败,保路运动爆发。这条川汉铁路的西段,就是成渝铁路。中华民国建立前就打算修的铁路,到了1936年又打算修,结果到解放前一米都没修出来。中国共产党1949年的最后一天打进成都,1950年6月,成渝铁路就开工,1952年通车,全长505公里。这可不是因为国民党时期没这个技术,成渝铁路的钢轨就是在重庆的钢厂造出来的,车头是用缴获的国民党登陆舰运上来的。民国37年都没抓住的投资机会,共产党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

(此处参见:中国当代有哪些足以彪炳史册、让后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发明或工程? )

接下来几年,共产党的确没有允许农民立刻就吃到十分饱,因为那意味着城市人全都饿死,意味着农村过几年还会进入马尔萨斯式大屠杀。共产党一方面搞粮食统购统销,搞人民公社,另一方面把这些从农村抽出来的资源全都投入到工业建设中,拼命的搞产业升级。用化肥和农药来增产,用水利工程来增产,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农民体力劳动那点积极性。60年代,全国几乎所有县都普及了小化肥厂,到了70年代引进了西方的化工技术,建设了农村电网,用化肥来解决土地贫瘠问题,用水泵来对付旱涝,中国终于在10亿人口这个坎上解决了吃饭问题。等到80年代90年代大多数年轻人开始进入城市生活,现在中国要担心的已经不是人口增长问题,而是如何保证人口稳定不暴跌的问题了。

还是用过去老套的历史书教科书说法,这个转变就是新的执政集团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表现。是革命的最大成果。共产党淘汰了所有的中间力量,最后在总决赛干掉了国民党,给全国人民抢回来了中国几亿人的农业剩余,让中国有资格用这个剩余搞工业建设。这在物质上是我们中国现代文明的开始。对于我这个吃高粱米的农民后代来说,我完全可以说1949年是文明时代的开始,是一半孩子活不到成年时代的结束,中国文明对于大多数平民来说,只有这么60多年。

按照这个标准,重庆谈判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共产党展示了自己消灭旧社会的合法性,展示了共产党乐于和平解决的意愿,给今后几年的解放战争一个名正言顺的开始。但即便没有这个展示,也不影响我对解放战争的评价。

通宝推:沧溟之水,李夏禾,棹歌中流,故乡在喀什,andylau527,kiyohide,穷贱忙人,东方射日,自以为是,龙驹坝,回旋镖,川宏,高粱,卢比扬卡,桥上,人在旅途,何求,注册中文名,和平共处,陈王奋起,surfxu,西电鲁丁,不限,向前向前,abugg,strain2,乘波而来,归雁入胡天,李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