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民族政策错误的根源在于毛主席,而不是胡耀邦 -- mcpssx

共:💬84 🌺1051 🌵6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推荐 马前卒的一篇知乎回答长文""

“上山下乡”运动应该定性为被动“阻止”拼爹的运动[URL=]www.zhihu.com/question/38085361/answer/76601257[/URL]

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粗糙的模型。

所谓发展经济,就是用钢铁制造钢铁,用机器生产机器,再用这些钢铁和机器来装备更多的人参与先进工具的生产,最终把全国人民卷入这个循环,完成全面工业化,开启下一轮的产业升级。刚建国的时候,一年钢产量几万吨,显然没有什么机器来装备大多数人。

所以只能少数人用机器,操作来之不易的钢铁。大多数人要么生活在农村,要么作为城市贫民生活在城市,和钢铁装备没啥关系。其实那时中国除了上海沈阳天津等几个点外,大多数城市根本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没有什么工业人口,只是周围乡村的中心集镇而已。

那么谁来操纵这些钢铁,发挥比其他中国人高得多的生产率呢?显然国家希望是最优秀的人。怎么保证是最优秀的人呢?

挑选当然是一方面,但作为保障,你必须给工业-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明显高于农业的报酬。这样才能保证优秀的人在工业里留得住,才能让农民子弟放弃从事了几千年的可靠职业,来新兴的工商业谋生。如果拉平工农业报酬水平的话,你凭什么让别人承受新事物的风险来给国家做贡献?所以说,在中国完成工业化之前,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报酬差距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拉平的,否则国家发展一定会停滞。这就是城乡二元制的必要性,强行拉平的结果就是提早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既然二元制不可避免,那么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挑选工业人口。

八亿农村人口彻底放弃让子女升学——升学也不能得到好工作,还是回家种地,为啥要上学?学校不收钱,还耽误孩子在家干活呢。于是1980年代到来的时候,中国农村将依然是文盲的世界,壮年劳动力既不识字也没受过集体活动的训练,根本没能力去打工。中国就算和西方进行了缓和,也不可能引进外资开设新工厂。不信你看非洲,许多国家就算不打仗,难道就有人去积极投资、去利用廉价劳动力吗?显然不是。只有受过教育,在集体活动中受过现代社会训练的人才算劳动力,才对工业化社会有意义。所以说,绝不能把新增的工作机会都留在城市,那是让整个国家作死。

在钢铁(机器)产量有限的前提下,唯一合理的方案是果断阻止1700万城市知青获得“超国民待遇”,不许他们因为父母被选拔来搞工业,就靠血统获得好工作。必须让他们和三倍的农村知识青年一样,获得国民待遇,即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的权利(下乡知青分配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视为土改待遇),然后再从中选拔优秀者进城工作、升学。

三个目标说的很清楚:建设需要、缩小城乡差别、造就合格的接班人。社会的确需要吸收一部分青年进入工业,充当中坚力量,而农村青年既然读了书,和城市青年学历一样,就该平等竞争。为了激励优秀的人流入工业,工农差别必须有,不能消灭,但也必须缩小到不能世袭的地步。要斗争小集团利益,坚决贯彻平等政策。当年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凭什么要坚持给城市户口的年轻人以优先权呢?

知青下乡政策是看起来合理,做起来也有实效的政策,既符合公平,又促进效率。任何对它泼脏水的人都应该想想自己的批评出发点。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反对中国的进步,反对中国的平等,反对中国最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80年代初一刀切让知青回城,结果是中学入学率的下降,乃至80年代末的经济大波动、90年代的国企冗员,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记得小时候作者父亲的同学很多是从农村出来的工人干部.那时在农村的知青,有很多个人上升的渠道的,有工厂的招工、参军和上学等多种途径。听他们说,找门子也有,但绝没九十年代的极致。

后来自己人事工作中翻看人员档案,发现,原来八十年代城镇户口青年只要有初中(个别实际小学)以上学历,就能参加工作(到哪、具体去什么单位,具体怎么操作是看背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发展到一定级别领导八杆子打不着的农村亲戚运作一番也行).

农村的必须是中专(90年代末为止)、大学(极个别是05年为止)学历。其他什么高中、初中和小学,上完就得回家务农,除非去打工。

真正实行农村、城镇青年参加工作无差别、平等就业待遇,机关是05年前后,事业是13年前后。

知青下乡政策搞到80年代初,被新的领导人一刀切结束了。80年代的时候,国企最喜欢让工人的孩子接班顶岗,城里也积压了最多的待业青年,闹了不少乱子。以至于邓小平要发动严打,跳过已经制定的法律,胡乱杀人,杀了数以万计的人才缓解问题。农村也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读书无用论,中小学入学率一度急剧下降。这就是随便结束知青下乡,搞不平等政策的结果。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