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天柱山剿匪记 -- 赫克托尔

共:💬62 🌺6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6.夹石——舒口之战

前面说过,200年刘馥来合肥做扬州刺史时,陈兰等土豪、草寇接受招安,大约当上了灊山、六安的县令、县长、县尉之类的职务,继续做土皇帝。209年秋,曹操一越巢湖,亲自坐镇合肥,对陈兰们是个巨大刺激。《三国演义》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提到曹操、刘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共10位英雄或诸侯,事实上即使在这10人的地盘内,他们直辖的地盘也很有限,直辖区之外和诸侯之间,由无数地方由土豪、草寇、宗贼占据,很像天文学中的“暗物质”,不起眼甚至看不到,却无处不在,充斥着各个角落。

土豪们往往接受上级、朝廷授予的职务,只要上面不国有化自己的底盘,大家好说好商量,称臣纳贡也可以考虑,例如青州、徐州、兖州交界处有一大批土豪,臧霸、孙观、孙康、吴敦、尹礼、昌豨等等,他们是墙头草,吕布盘踞徐州他们就依附于吕布,曹操消灭吕布,他们毫无负担的转投曹操,曹操为了安抚他们,从青州、徐州分割出城阳、利城、昌虑等郡,安排他们做太守。如果朝廷、上级一定要他们的地盘或缴纳人质乃至本人入朝,土豪们有的比较乖如臧霸,有的死硬到底,武力对抗,如马超为代表的关西诸将、《后出师表》提及的“曹操五攻昌霸不下”的昌霸(即昌豨)。

陈兰之流属于马超、昌豨类型,见曹操要自己的地盘就造反了,而且他们造曹操的反,肯定得到了孙权的支持或某种承诺。

鉴于陈兰、梅成互不统属,曹操派大将于禁、臧霸先讨伐梅成,迫使其带领3000多人投降。然而梅成再次叛变,带领所部投靠陈兰。梅成、陈兰合流之后,曹操派张辽带领张郃、牛盖讨伐陈、梅。曹军是百战精兵,陈、梅的乌合之众不是对手,退入灊山主峰天柱山周围,指望险峻的山势和断粮,迫使曹军知难而退。于禁、臧霸也没闲着,于禁受命给张辽、张郃部运粮,保证后勤。臧霸则带兵南下,阻遏孙吴派来的援兵。

在张辽深入天柱山的同时,东吴大将韩当率军北上庐江郡,支援陈兰、梅成。臧霸前进到皖城,阻遏韩当。

臧霸前面说了,他是泰山土豪出身,曹操东征吕布期间,他率部投靠了曹操,曹操封他为琅邪相,作为青徐土豪的代表,镇守青州东部、徐州北部大片地区,继续做他的土豪。官渡之战期间,他率军骚扰袁绍的长子、青州刺史袁谭,使得曹操不必担心青州的侧翼。建安10年(205)春,曹操在南皮战胜并杀死袁谭,袁熙、袁尚丧胆,华北大局已定,臧霸见风使舵,将家小送到邺城做人质,算是缴械投降,接受改编,曹操很高兴,封他为都亭侯、威虏将军、徐州刺史。

韩当(?—226),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人,令支县是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迁安市,唐山东北。在三国初期,幽州出了一批名将。名气最大的是涿郡人刘备、张飞,名气稍小的有孙坚三大老将之二——右北平郡的程普、辽西郡的韩当,还有差点干掉曹操的辽东人徐荣。幽州涌现这么多名将,我认为与幽州地处边远,长期与匈奴、鲜卑混居、作战有关。

最迟在孙坚起兵讨伐董卓时,韩当就追随孙坚了。之后追随孙策,199年平定江西三郡,208年赤壁之战期间,担任中郎将,职务看起来不大,但孙吴集团的掌门人孙权,正式头衔也只是杂号将军——讨虏将军,手下能获得的高级军职也就是中郎将。据《韩当传》,赤壁之战后、吕蒙白衣渡江之前,韩当的行止不明,韩当北伐的说法,仅仅见于《臧霸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夹石——舒口战役图 =====

臧霸来到皖城驻守,韩当派兵来到逢龙。逢龙在宛城西北11点钟方向,皖水上游,等于抄到了臧霸的后路,臧霸回师北上,韩当主动放弃逢龙,北上驻军夹石。夹石在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境内,安庆、合肥之间,肯定是皖城以北的皖西山地中的峡谷。扼守着合肥到皖城之间的道路。韩当的计划应该是占领夹石,截断臧霸的退路。占领逢龙只是虚晃一枪,引开臧霸的注意力。孙权另派数万水军乘船进入巢湖,在舒水注入巢湖的舒口驻军,呼应韩当,声援躲在天柱山一带的陈兰。同时也截断臧霸顺舒水入巢湖,再经南肥水回合肥的水上归路。

臧霸回师北上在夹石与韩当大战,击破韩当部,打通了与合肥总部的陆上通道,再南下前往舒城。舒口的吴水军听说韩当的陆军战败,北、东夹击吃掉臧霸的计划破产,决定撤军。臧霸兵贵神速,连夜强行军,赶了100多里路,于次日天明赶到舒口,对岸上的吴军发起猛攻。吴军措手不及,来不及上船,被臧霸军赶到水里喂王八的不计其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大关镇委就是夹石。扼守着北军从合肥到皖城的近路,北军当然可以从夹石东北绕路,速度就慢了。214年孙权攻皖城,张辽从合肥火速援助皖城,从夹石过来,依然晚了一步 =====

臧霸化被动为主动,先北后东,连破两支吴军,打出军事生涯中最出彩的一仗。吴军战败缩回江南,讨伐天柱山区陈兰的张辽没了后顾之忧,放心大胆的发起进攻。

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陈兰军屯驻于上,易守难攻。众将纷纷表示,兵少路险,难以深入。张辽说,山路险远,正是一对一单挑的环境,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率部推进到山下安营,继而率部猛攻,斩陈兰、梅成,俘虏其部众。战后曹操评功授奖,认为“登天山,履峻险”攻取陈兰、梅成,都是张辽的战功,增加封邑,授予“假节”,管饭的于禁也有功,增加封邑200户。

另据《刘晔传》,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一位“猛将”灭了庐江山贼陈策,这位大将没留下名字,我怀疑陈兰(陳蘭)就是陳策,《资治通鉴》写做陳簡,兰(蘭)、簡、策字形相近,传抄中发生错误,那位猛将是张辽。

至此,曹操在合肥的工作,包括组建水军、修水利、屯田、巩固扬州刺史班子、剿灭庐江郡土顽,全部完成。然而这次合肥之行和夹石——舒口战役,也让曹操对淮南的形势产生了疑虑。合肥距离统治中心许昌太远,基本上是曹操政权向东南方向的极限,巢湖长江之间的光大地区鞭长莫及,于是曹操动了将淮南居民拆迁到内地,在曹、孙地盘之间制造无人区的心思,问扬州别驾蒋济行不行,生长在淮河边平阿县(蚌埠市怀远县)的蒋济反对:“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曹操没有立刻表态,鉴于此前合肥防御空虚,留下张辽、乐进、李典率军7000余人驻守合肥。

建安17年(212)春,曹操平定关西回朝,获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的待遇。同年冬,被苏则称为“佞人”的董昭,鼓吹恢复古代的五等封建、爵位制度,授予曹操九锡、公爵爵位,曹操首席重臣荀彧坚决反对。作为议题的受益者,曹操不方便公开表态,他选择离开风暴中心,前往合肥东征孙权。此前的历次战争中,一直留在后方坐镇的荀彧,被曹操以劳军的名义调离中央,滞留并死在寿春,扫清了通往魏公的道路。

曹操的这第二次合肥之行,也叫二越巢湖,对内整肃荀彧、对外打击孙权,一箭双雕。建安18年(213)春,曹操终于磨蹭到合肥前线,双方相持数月,没取得任何决定性战果。曹操见孙权军阵营整肃,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眼看春水见涨,孙权写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退兵,四月,曹操回到邺城。二越巢湖坚定了曹操放弃合肥以南的决心,下令拆迁淮南居民,果然如蒋济所料,百姓不愿意内迁,庐江、九江等郡10多万户渡江投靠孙权。几乎一夜之间,合肥以南成了无人区,曹操控制区中仅剩下皖城,有人口数万。民变的消息传来,曹操对提醒过自己的蒋济大为赞赏,提升他做丹阳太守。

214年,曹操任命朱光为庐江太守,在首府皖城大开稻田,招诱一贯“易动难安”的鄱阳郡贼帅,企图里应外合对孙吴不利。孙权的心腹爱将吕蒙对孙权说:“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夏五月,孙权率领吕蒙、甘宁等,围攻皖城。众将建议堆土山、添攻具,按部就班的攻取,吕蒙认为等我们把东西准备好了,驻守合肥的张辽、乐进、李典的援兵也到了,应该仗着三军锐气,迅猛攻城。按吕蒙的建议,甘宁在前,吕蒙在后,吴军对皖城发起猛攻。果然皖城迅速陷落,庐江太守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被俘,男女数万口被孙权拆迁。孙权任命吕蒙为自己的庐江太守,吕蒙成了204年孙河被杀以来,首任孙权版庐江太守,吕蒙放弃皖城,驻守距离长江不远的寻阳,这个寻阳在长江北岸,不是后来的九江市。

曹操合肥三将中的张辽,听说皖城被围,全速驰援,最终晚了一步,前进到夹石,听说皖城丢了,恨恨而回。

与庐江、皖城相关的下一次大战,发生在228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继续炒作鄱阳动乱题材,忽悠魏国大司马曹休率军南下进攻鄱阳,曹休果然上当,在夹石、石亭与吴军发生大战,魏军大败,战后曹休羞愤而死。

行文至此,本文可以完全结束。临了之前,我分析下魏、吴两国的攻防策略。

孙策渡江征服6郡到去世的5年间,孙策大概没有什么战略级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哪里能打就打哪,地盘越大越好。孙权当政时,大扩张结束,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孙吴地处东南,要扩张无非西、北两个方向,南方的交趾虽然最终也被孙权征服,但那是锦上添花,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向西是沿着长江横向发展,简单的说就是进攻荆州刘表,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考虑吃掉益州刘璋,周瑜打过越过刘备西征益州的算盘。如果选择向北,则是向襄阳、淮河一线推进,是为纵向发展。

孙权根据鲁肃的建议,选择了横向发展,“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纵向发展处于次要地位,204年左右甚至放弃了江北的庐江郡。赤壁之战后,孙权家底厚实了,才考虑向北纵向发展,赤壁之战后马上北伐合肥,214年吃掉皖城之后,孙权信心爆棚,再次攻打合肥,结果被张辽威震逍遥津,一顿乱拳揍了回来。

两次合肥之战后,孙权重回横向发展的老路,于219-220年间发起荆州战役,白衣渡江吃掉荆州,横向推进到三峡,再往长江上游走就难了,除了蜀汉灭亡时,孙吴打算趁火打劫,溯三峡入川之外,其他时间都放弃了横向发展。

孙吴的纵向发展不仅晚,也很不成功,仅能把国境推进到江淮丘陵一线,国境线距离长江很近。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曹丕三次南征,后两次御驾亲征,曹军都进入了长江,222年的首次南征中,东路军臧霸部渡过长江,在江南建立了桥头堡。

面临北进不成功,国境线距离长江近的现实,孙吴的防御策略是堵住长江北岸的水道的入江口。表面上看,长江绵延千里,魏军似乎可以从任何一点到达江边并渡江,其实限于当时的交通和后勤条件,曹军只能从江北的几条长江支流进入长江,真正对曹魏南征有用的,无非4条。

1. 邗沟。入江口叫洞口、洞浦口、洞浦,洞口上的城市是广陵,今天的扬州。在洞口——广陵的长江对面,孙权建设了都城——京城,也叫京口、徐陵,现在叫镇江。甘露寺招亲就发生在京城。即使在孙权定都秣陵——南京之后,京城依然是江防重镇,曹丕的三次南征,第一次三路南下,东路走邗沟——洞口——广陵,后两次都是一路来,出洞口入江。慑于吴军防御严密,斗志昂扬,加上洞口地处长江下游,水面开阔,波涛汹涌,在狭小水域训练出来的曹军水师根本无法适应,所以相对来说,邗沟对吴国的威胁最小。

2. 濡须水——巢湖——合肥运河——肥水。入江口是濡须口,吕蒙最早建议在濡须口建设坞堡,随着曹魏放弃合肥以南,吴军随之北进,新濡须口城推进到濡须水中游。曹操四越巢湖不成,都在合肥运河——濡须口一线。孙吴、曹魏的72年战争,以这条线最为激烈和残酷,包括孙吴卷入魏国淮南三叛。

3. 皖水。入江口为皖口——安徽安庆,相比邗沟和濡须水,皖水的问题是它上游没有河流通往淮河,所以地位不如前两者。尽管如此,皖水上游距离舒水上游不远,皖水支流潜水上游距离淮河支流沘(bǐ)水上游不远,依然具有很高交通价值。从寿春、合肥入江,除了向东南走濡须口,就是向南出夹石走皖水、皖城和皖口。臧霸在夹石战胜韩当,张辽出夹石救援朱光,228年,曹休南下接应诈降的吴鄱阳太守周鲂,都是这条路。陆逊在石亭——夹石战役大破曹休时,孙权就在皖口坐镇,万一曹休战胜陆逊,孙权在皖口组织第二道防线,阻止曹休入江并渡江。

4. 汉水。入江口为夏口。孙权在夏口附近,有江陵城和武昌——今鄂州。孙权征服荆州后,首都曾放在武昌。主席赞曰“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典出“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孙权把首都放在武昌,主要是为了堵住夏口,阻止襄阳的魏军南下。

5. 长江上游。入江口为三峡和夷陵一线。魏国灭亡蜀汉之后,占据东吴上游,魏、晋的水军可以出益州顺流而下,对东吴威胁极大,刘禹锡就认为东吴灭亡,最大功劳来自益州的王浚,他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不过在孙权时代,益州还属于蜀汉,刘备死后,孙刘和解,解除了长江对孙权的威胁。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灭蜀,长江上游对东吴的威胁重现,265年,吴国皇帝孙皓迁都武昌,扼守上游,阻止曹魏顺流而下,同年冬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曹魏灭亡。

所以貌似处处是漏洞的长江,多数时间内只有4条水道或入口,偶尔加上长江上游,共5条,不比号称“天狱”的蜀道多,邓芝说:“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蜀汉在蜀道中修筑关隘,东吴的办法相似,在四条水道中或出口修筑坞堡甚至都城,由大将甚至皇帝本人屯守,堵住魏军的通道,由皇帝亲自统帅的中军驻屯首都,其实是个移动坞堡,所以东吴经常迁都,除了孙策和孙权早期的都城吴县,其他时间的首都都在江边,秣陵/南京、京城/镇江、武昌,赤壁之战时孙权驻屯的柴桑/九江,石亭之战时孙权驻屯的皖口/安庆,也可以视为临时首都。

除了筑城堵口,东吴还依靠巨大水军优势,不怕在长江上与魏国水战。在狭窄的前4条水道中,魏军的数量优势更难以发挥,东吴水军却如鱼得水,很乐于在水道中与魏军战斗。于是东吴养成了依托水域背水作战的习惯,大不了陆战失利退到船上,扬长而去或水战,东吴人称这种战术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魏国人也明白孙权的伎俩,袁淮说:“吴楚之民脆弱寡能,英才大贤不出其土,比技量力,不足与中国(中原)相抗,然自上世以来常为中国患者,盖以江汉为池,舟楫为用,利则陆钞,不利则入水,攻之道远,中国之长技无所用之也。”曹魏大臣孙资干脆称东吴为“水贼”。

一旦吴军习惯于“水贼”作战方式,弊端也随之而来。如果交战地点距离水道太远,吴军的信心就急剧下降。孙权就未来扩张方向进行讨论,北上青徐还是西征荆州,吕蒙说咱们的陆军不行,夺取青徐也守不住,不如发挥水军优势,吃掉关羽:“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曹魏的袁淮的观点相似:“若贼(孙吴)能入居中央(中原),来侵边境,则随其所短,中国之长技得用矣。”

东吴在江北的土地为一长条,纵深很浅,固然是北进不成功,无法多占地的结果。但“水贼”习性养成之后,进一步促进吴国让丧失纵深发展的兴趣。例如孙权攻克皖城后,本可以占据皖城作为江北桥头堡,然而皖城距离江岸较远,从合肥到皖城是平路,张辽的骑兵风驰电掣,皖城容易遭到攻击,于是吕蒙放弃皖城,屯驻于距离长江不远的寻阳,既便于吴军随时支援寻阳,也便于上船撤入长江。

鉴于合肥距离水道太近,利于吴军背水作战,曹魏名将满宠在合肥城西30里修建合肥新城,233年,孙权进攻合肥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但就这么退兵不甘心,硬着头皮上岸一把,满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即使吴军背水背船作战,万一遭到突击,来不及上船,就会像臧霸破吴军那样“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遭到惨重损失。对遭到突袭来不及下船的问题,吕蒙有着清醒的认识,建议孙权在要害地区修建坞堡:“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

出于同样的原因,吴军的陆上作战持续时间也不长,往往采取偷袭战术,偷袭不成再攻一阵,还不行便主动撤退,所以孙资称孙权和东吴是“水贼”,恰如其分。例如226年秋八月,孙权趁着魏文帝曹丕刚死,明帝曹叡继位的有利时机,进攻文聘驻守的江夏郡。魏国朝议认为应该发兵救援文聘,年轻的曹叡却一阵见血的指出:“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事实果然如曹叡所说,孙权主动撤出战斗。

在作战时间选择上,由于曹军短于、畏惧水战,往往选择在冬季,水最浅的时候南征。曹操的四越巢湖、曹丕的三次南征,全部在冬季,春汛一来,曹魏就撤军,曹操二越巢湖时,孙权告诉他“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操同意孙权的说法:“孙权不欺孤。”张辽在天柱山剿匪、臧霸发起夹石——舒口之战,都在旧例12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尽量避免吴军北上。甚至西晋灭吴之战,同样在冬季发起,夏季到来前结束。

冬季南征固然水浅,貌似有利于曹魏军,问题是水浅、河道窄,水上战场狭小,曹魏军的数量优势无法发挥,结果是患得患失,克制对方长处的同时,自己的优势也丧失了。

孙吴正相反,他们主动发起的北伐,通常选择在春夏秋季作战。例如215年孙权二攻合肥,张辽威震逍遥津,发生在秋八月。241年,孙权拼了血本,发动4路北伐,发生在夏四月。吴国太傅诸葛恪发倾国之兵进攻合肥新城,发生在253年夏五月。

综上所述,我认为赤壁之战是遭遇战,合肥——当涂/匡琦之战是孙权为曹操的进攻发起的报复作战,两战都是非典型魏吴作战。臧霸的夹石——舒口战役虽然不大,却是魏吴战争中的第一次典型战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日后吴、魏两国的战略思想和防务规划,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孙吴充分利用水战优势,发扬“水贼”战术,固然保住了疆土,成了三国最后一个亡国的,弊端则是畏惧、短于陆战,北伐即使有心也无力,逐渐沦为自守贼,等着魏晋来灭自己。

全文完

通宝推:花大熊,晨池,为什么不可以,桥上,决不倒戈,光年,dfindy,李根,白玉老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