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江东小霸王孙策传 -- 赫克托尔

共:💬202 🌺1650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增、授用字的区别并不在于本来有兵与否。

而在于给兵同时是否任官或加官。程普、吕范二例都是并未加官,所以用“增兵”;韩当是迁先登校尉时得兵,因此用了“授兵”,韩当原职是别部司马,手下怎么能没有兵。

孙吴的兵制,摊开来说至少需要论文的篇幅,择大要而说,大概孙策时代是一个阶段,孙权统事的建安年间是一个阶段,曹魏称帝后又是一个阶段。

孙吴这种授兵制度,追溯其根源,在于孙策、孙权的名位太低。孙策以校尉渡江,孙权以孝廉领郡。看各人本传,孙策过江之后封官拜将,众人加官进爵不亦乐乎,其实细究起来全是伪职。直到建安四年孙策上表:“……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这群孙家班头面人物的官职之前都带领、行字样,没一个实授的,换句话说这是一群白丁。就连孙策自己,也是在建安二年才得到朝廷封拜,之前军职是袁术所表的校尉行将军而已。

这又要说到史书里常见的一个词汇:“策名委质”,这个词读史的时候,往往可以当“投靠”、“依附”理解。意思确实是差不多,但这词并不抽象,而是代表了一整套仪式:“策名”是将名字书于竹简交给主君,“委质”则是献上礼物,这一套礼成,才叫“定君臣之分”。

孙策渡江的时候,条件显然不允许他做这一套,袁术并不是完全的无能,对他是有所限制的,一来他不是太守,无法辟除;二来他不是将军,无法开府。那么孙策渡江,打下了实业之后,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把君臣之分定下来了。这里不妨看看孙策过江前的情况:“兵才千余,骑数十匹(这些是袁术给的),宾客愿从者数百人(这是孙策自己的本钱),比至历阳,众五六千(这是会合了周瑜、吴景、孙贲等人之后)”。可见过江前的孙策集团,孙策都未必是第一大股东,众人以他为首当然有其理由,但不过战时权衡之策,如果在定君臣之分时处理不好,孙策这个新政权很可能没建立起来就先分裂了。

孙策攻占刘繇驻地曲阿之后,派遣吴景孙贲回去向袁术报信。这种安排,显然是孙策试图避免可能会发生的矛盾,吴景孙贲相对孙策,不仅位在尊亲,而且孙策渡江集团里二人占的股份也相当不少。二人走后,孙策给吕范、程普、韩当等亲信下属增兵,将他们培植成不下于吴景、孙贲的实力派,水涨船高,他自己的地位自然就超然于众人之上了。

顺带就环宇先生提出的几点意见说一下我的见解:我同意王子,孙策这时对周瑜、也包括吕范、程普等人的“授兵、增兵”,给的不是编制,而是实实在在的兵力。孙吴的领兵世袭制度在孙策时期远未成型,程普韩当还好说,周瑜、吕范的兵力来自私人部曲,如果孙策这时给的是编制,这编制还包括他们既有兵力,那恐怕不是奖赏,反而像是变相夺其私兵了。

吴书中时常出现的“授兵若干”,恐怕不是“不能纯是打压”,而是一点打压的意思都没有。授兵往往与封拜官职同时进行,而封拜官职显然是为了酬功选能,如果说授兵有打压的意思,那么这写法也太黑色幽默了点。

授兵数不代表“定编”,一般提到编制,随之要谈的就是财政支持。孙吴对领兵将领的财政支持是奉邑制,即划出几个县来,将其赋税交由将领支配,相应的,部队待遇、补给由将领完全自理。譬如贺齐传记载:“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可见孙吴军队连装备都不统一。这种财政支持显然弹性很大,定编无从谈起。

授兵数也不代表孙家君主认可的带兵数,因为孙吴显然不限制将领带兵数超编,如周瑜卒后部众四千余人交由鲁肃——周瑜只有一个授兵二千的记载,当然这可能是史书失载;鲁肃部众增至万余人,鲁肃卒后又全部由吕蒙接管。如果孙权有限制带兵数的意图,那么这种全部转交的接管模式显然是不可能的。

通宝推:铁手,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