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江东小霸王孙策传 -- 赫克托尔

共:💬202 🌺1650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孙策时期人事安排讲讲我的看法。

汉朝的太守,既有独立的行政权,财政权,也掌握一定人事权,军事权,实权特重,侯爵爵位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譬如孙坚北上之时,身份是长沙太守、乌程侯,南阳太守张咨是完全与他分庭抗礼的,并没有地位高低的区分。

所以孙策时期除孙策本人的其他五名实任太守,在孙策集团内部其身份都相当于一字并肩王,这是由孙策创业的背景决定的。王子和环宇先生都着重于孙策对这些早期实力派的限制,孙策对他们当然有限制的动机,但封拜太守这一行为,主要是对他们功劳的酬赏、对他们地位的承认,而不是限制。

从散见各传的记载,孙策任命这些太守并不是同时的。吴郡朱治是在孙策渡江同时,以吴郡都尉的身份自行起兵赶走了太守许贡,以都尉领太守事;会稽则是孙策赶走王朗,肃清当地豪强后自领;丹杨情况较为复杂,孙策攻占丹杨后并未自行署立太守,因为当时孙策名义上还在袁术麾下,袁术派遣袁胤为太守,孙策与袁术决裂时派徐琨去当太守赶走了袁胤,徐琨很快又为归来的吴景所取代;庐江、豫章、庐陵则都是取得地盘后随即委任。

这六位太守里,王子认为孙辅地位略弱,其实不然,最弱的是朱治,因为其他五位太守都是有名位的,朱治是以都尉行太守事。这个安排并不奇怪,因为孙吴首脑前期虽然兼任会稽太守,但实际上常驻吴郡:“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相应的,吴郡太守的职能相当一部分被孙吴中心权力机构所取代,尤其是孙吴前期首脑名位不高,吴郡如果安排了实任太守,行政关系是很难理顺的。朱治是孙坚旧部,又对孙策忠心,这样的安排他是能接受的。

第二弱的应该是李术,这是由庐江郡的地理位置决定的。王子对李术有很多猜测,认为李术是孙策的亲信,并立有相当大功,恐怕未必。譬如说孙策的搬家,其实脉络是很明显的,不存在从钱塘到历阳的过程。史书是这样的记载的:

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於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而策家门尽在州下,治乃使人於曲阿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

“策为术攻庐江”是孙氏与刘繇产生矛盾的原因。曲阿是刘繇驻地,隶属吴郡,因此这是吴郡都尉朱治出头来安置孙策家属的原因,但朱治安置的地方并非他自己所驻的钱塘,而是送到吴景那里去了;史书中特地指出了“吴景已在丹杨”,吴景是孙策的舅舅,所迎的“太妃”是他亲妹妹,这种安排完全是人情之常。从二人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实力看,送到丹杨也要比安置在钱塘安全。吴景后来被刘繇逼迫而撤退到历阳,孙策的家属也就跟着一起到了历阳,其中并没有什么缺失的环节。

李术的实力也并不很强,前面和王子讨论过一点庐江郡的问题,我认为孙权迁移的三万余人是庐江郡士民,王子这里认为是李术的旧部。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这数量太庞大了。孙策过江时的本钱不过五六千人,李术麾下如果有两三万人,无疑是很大的实力派,就算他是袁术旧部,那他在袁术手下显然也应该是个头面人物,这样他的记载就非孙吴所能全部删削。另外袁术的旧部投了刘勋,孙策攻占庐江后这些旧部就归了孙策,连袁术的儿女都跟了孙策,也不存在孙策无法控制袁术旧部因此交给李术的问题。其实李术并非袁术旧部,有一点证据是很明显的,就是二人同名。袁术是上官,后来又称过帝,如果李术是他旧部,因为避讳应该早就改名了。另外还有一点旁证可以证明李术本来并无什么实力,就是孙策任命他为庐江太守时“给兵三千人”,孙策任命各太守,也包括负有边防任务的太史慈时,都未给兵,这足以证李术本来是没有足以防守庐江郡兵力的。

我认为李术的身份,是愿意与孙策合作的名士,汝南在后汉号称汝半朝,多出名士,汝颍士人名震天下。孙策在袁术手下时围攻陆康,多所杀伤,攻击刘勋时也免不了伤及民众,庐江郡豪强对孙策的态度是可以想见的。对人心未附的地区,任用有“民望”的名士为守令是汉末常见的方法,譬如曹操也曾“诸县皆用名士以镇抚之”,收到了“吏民稍定”的效果。后来孙权攻击李术,皖城的抵抗到了妇女丸泥而吞的程度,可见庐江对孙氏之态度。另外从孙策表用李术为太守,李术后来又招纳孙氏亡叛来看,李术与孙策并未有君臣之分,不可能是孙氏的亲信。

剩下的孙贲兄弟和吴景,王子认为孙贲单身归吴,地位下降,我觉得未必。吴景立刻当上太守,是因为恰巧有这样的位置;孙贲“困而后免”,归吴晚了,没有合适的位置,因而没能随即当上太守,不见得是孙策有意悬置。

分豫章为庐陵,当然有分而治之的考虑;然而庐陵太守是孙辅,恰恰证明孙策拿孙贲没什么办法。正如王子所说,孙贲一度代掌孙坚旧部,又是孙氏一门长子长孙,孙家当时除了孙静数他最年长,他在孙家班里的影响力不是吴景所能比的。孙贲回归孙吴时是没带部队,但其实损失并不大,当年孙策吴景孙贲周瑜吕范等人合兵才五六千人,里面孙贲的能有多少?相比孙策打下的地盘,孙贲就算带兵回来,本钱也不够与孙策讨价还价的。但孙贲可是抛家弃子回来支持孙策,环宇先生说孙贲生子太晚——其实不晚,早生的在孙贲归吴时被抛弃了而已。孙吴上下多少双眼睛这时看着孙策,如果孙策因为孙贲没了本钱就卸磨杀驴,对他予取予求,其结果必然是众人离心。

孙辅任庐陵太守,首先是孙策对孙贲的褒奖,正如史书中后来的分户封少子为侯一样,是荣典。而且孙策这个安排,恐怕并不是单方面行动。孙贲就任豫章太守时掌握的便非全部豫章:

时丹杨僮芝自署庐陵太守,策留贲弟辅领兵住南昌,策谓贲曰:“兄今据豫章,是扼僮芝咽喉而守其门户矣。但当伺其形便,因令国仪杖兵而进,使公瑾为作势援,一举可定也。”后贲闻芝病,即如策计。周瑜到巴丘,辅遂得进据庐陵。

可见孙策分豫章为庐陵,并非从孙贲手中割去了一块,而是庐陵地域当时不在管辖范围,并且庐陵最终由孙辅率兵攻占,孙辅的太守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孙策在豫章方面的军事安排显然要与孙贲在事前商讨,从而孙辅在就任庐陵太守之前,孙策就应该与孙贲商量过并获其首肯了。

孙策集团的创业股东,从后来的发展看,忠诚度都是没问题的。包括孙贲,尽管他后来与曹操通款,也可以理解为孙氏谋一个出路。当时孙吴独立性并不强,孙策的托孤重臣张昭也主张投曹,不能讲孙贲意图反水。其实就看孙贲当初抛下老婆孩子跟孙策闹革命的经历,如果这都不足以证明忠诚,那这世界上大概也没什么忠诚可言了。孙策显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王子和环宇先生着眼点都在孙策对孙贲等人的防范乃至于猜忌上,我认为这是看偏了。如果孙策就这么大气量,恐怕是不配称为英雄的。

我认为孙策对他们的防范,主要在防范“功高不赏”上,当代有一位老人曾经这样讲:“很多同志拱我出来当头,我也能当这个头……”,他们的问题就在“能当这个头”,而不是他们真想当头或孙策怕他们想当头。这种情况的处理办法,莫过于高其位而虚其权,孙策也正是这样做的。当上太守,得到领地的同时,也意味着被束缚在领地上,失去的是参与集团扩张,获得战功的机会。应该看到,孙吴有股份的创业功臣,吴景、孙贲、朱治、太史慈等人,尽管孙策时代初期都就任了地方长官,但最终都卒于官而未有寸进。

周瑜其实也未必能例外,孙策死时的托孤对象是张昭,并没有周瑜,“外事不决问周瑜”是演义的创造。孙策死后,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这有带兵威胁中央的嫌疑,周瑜后来的发展,是这次冒险换来的。还有个小股东吕范,也是孙策死时擅离驻地奔丧,然后就赖在中央不走了。当然,孙策之死是意外,或许对他们未来可能会另有任用。但从孙策意图攻许前仍然将他们全部外放来看,他们最终进入孙吴的决策层,恐怕并不是孙策本来的安排。

通宝推:kiyohide,liy41,铁手,火枪手,看得真过瘾,老老狐狸,盲人摸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