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1:绝望的年份,绝望的国家 -- 1001n
从本篇的题目上,大伙就能看出来了,这次咱基本就没提密码故事。其实主要是上次详细分析ADFGX的破解,写得自己都有点发怵了,呵呵。于是这次就换换脑子,改谈谈历史吧。
虽然这和我们要讲的密码故事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也是密码故事发生的大背景。一个密码的破解,可能会危及一场战役,甚至渐渐改变整个大战的战局。而这个战局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在这里我补充一些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大伙对当时的情况能有个更生动的印象,也正因此,这两三篇文章将统一以历史附注的形式出现,不计在密码故事里面。对这些不感兴趣的兄弟,就跳过不用看了:)
斑竹多包涵吧,密码故事还是会写回来的,明天后天我还是要继续开工的:)
如果大家觉得这样不好,赶紧告诉我,以后我就不扯这么远了,专心讲密码故事:)
----------------------------------------
在前文中,已经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初期的几场大规模战役,做了个粗浅的介绍。现在故事已经写到1918年了,那就让我们看看1918年前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这个西线战场的新情况吧。
转眼之间,一战就已经打了三年多了。到了这会儿,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已经很疲乏了。疲乏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数字和例子,大概就能有所体会了:
在横跨1917和1918年的那个冬天,德国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
――整个国家的食品消费锐降,换言之,老百姓已经没饭吃了。比起开战前一年的1913年,肉类的消费量只剩了五分之一,油脂剩了九分之一,糖剩了五分之三,面粉和大米剩了一半,倒是土豆几乎保持着战前的消费量――还剩94%。这些数字说明什么?――德国的老百姓日常所吃到的,只不过是战前未必看的上眼的土豆了――而所谓“荤腥”,现在完全成为了奢侈品了。
――在工业生产上,也是全面回落。按工业生产指数计算,整个1917年的数字只有1913年的62%,这时候在德国境内工作的企业工人中,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女性――青壮年男性都已经上战场了。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完全是对国家的摧残了――而这是个什么感觉,在今天和平的岁月里,真是很难想像。劳力已经缺乏到了这个程度,以至德国的工业企业开始大量利用战俘来劳动。仅仅是在农业方面,1918年的时候,德国就使用了超过九十万的战俘。
――再说行。德国的铁路本身还是很发达的,举例来说: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德国的铁路还只有18560公里;战前的1910年,已经飞速增长到了59031公里,翻了三倍还多,而向着西线未来战场的双轨铁路,也从9条增加到13条。正是在极为强大的铁路运输能力的保障下,德军的大规模调度才有可能。例如,一战刚开战的1914年8月6日,就在那一天,有550次军列越过莱茵河。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稍微一算就可以发现,平均每2分37秒就有一趟军列通过!而如此高密度的运输,完全改写了行军的概念:仅仅6天以后,已经有七个集团军,约150万德军完成了在预定地域的部署!
顺便说一句,这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确运输能力的形成,正是和一个传奇人物――德国几十年前的大总参谋部的总参谋长,老毛奇――的努力分不开的。我本来已经写了关于老毛奇的一段文字,后来一是发现离题实在太远,扯也不能扯的太过分了不是?二是前已有青史的顾剑兄珠玉在前,就不乱扔石子了,呵呵。有兴趣的兄弟不妨去看看,在这里强力推荐:)
而到了1918年,情况又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刚开打的1914年,一列军列从东线开赴西线,只用2到3天就能搞定。可现在,这个时间已经变成了10到12天。一个极为成熟的铁路运输体系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原因无它,战争闹的:要人没人,要物资没物资,连铁路自身的保障都难以完成了。
――从人力的角度讲,经过三年多不间断的全国动员,德国的兵源已经枯竭了――不用多说,只想想看刚才提到的工人的性别比就知道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时候的德国,已经很难继续支撑一场规模如此浩大的战争了。。
而德国的另外三个盟友,所谓的同盟国,情况也是一塌糊涂:
奥匈帝国方面:
1917年年底,发生了全国性的饥荒。1918年1月,外交大臣切尔宁向查理皇帝上奏:“我们面临断粮的灾难……现在阻止灾难的降临恐怕已经为时太晚,这场灾难再过几个星期就要来临了”;
战争资源全面耗竭,从人力到物力都是一样:士兵经常吃不饱,而军装和一些装具已经“极为短缺”――连军装都无法满足,这叫什么军队呢――开小差、叛变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在许多部队里都暗地建立了“革命士兵委员会”,进行反战宣传。
保加利亚方面:
国内企业开工严重不足,许多企业由于缺乏原料、燃料和劳动力被迫全面关闭;
全国人民忍饥挨饿,流行病在全国蔓延,凡此种种,导致了一个并不让人意外的结果:国内平民的死亡率竟然已经高于正在作战着的军队了……
土耳其更是一团糟:
1917年年底,为了补充兵力,土耳其政府在全国发布了新的征兵令。在命令中,又把应征青年的年龄往前提了提――本来应该在1918年、1919年甚至是1920年才够年龄入伍的年轻人,现在都成了被征集的对象了……整个土耳其,已经“处于民族灾难的边缘”了。
同盟国民生凋敝,百废不兴;而协约国方面,也未见得有多乐观。
英国方面:粮食问题成了最大的问题,如何获取更多的粮食,成为必须克服的诸多困难中的最费劲的一个;
法国方面: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其它大城市,老百姓已经买不起鱼和肉,甚至就连土豆都买不起了:它们的价格高的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市民所能负担的程度了;
意大利方面:之前,由于规模庞大、双方参战兵力达到二百五十万人的卡波雷托战役的失败,补给仓库的物资全部落入了同盟国军队之手,搞的现在意大利自己几乎已经没有一点点粮食储备了。更倒霉的是,由于意大利海军在开战以后已经损失了大约五分之三吨位的舰船,现在它已经很难从海运这条途径获得急需的粮食了――护航的兵力都不够了……1917年年底的12月21日,意大利专门负责供应管理的特别委员会宣布:“只能保证全国生活三十天”……
……
元人张养浩,曾作一曲《山坡羊?潼关怀古》,里面有两句给人印象真是非常深刻: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1918年的欧洲百姓,正处于这么个兴也苦,亡也苦的境地。他们的梦魇,什么时候能够结束呢?没有人能未卜先知,他们也只能默默继续承受这一切。写到这里不禁很是感慨,如果你我生在那个乱世,又恰在那些国家,会是个什么心情呢?――大约只有天知道了吧。。
无论怎么看,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对双方都是最艰难也是最后的考验了。谁能多支撑几个月,或许整个战争的胜利就归它了。但是,这“坚持”二字,真有那么容易么?
――不容易,也得坚持。
1918年,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没有放弃战争的打算。虽然说新成立的苏联退出了战争,可战争照样自己找上门来――何况,别的国家还没退出呢?更加地不能放手了……
情况很清楚,1918年年初,同盟国中的德国(其它三个国家实在是贡献不大)和协约国的兵力对比方面,在西线上大概是下面这么个情况:
同盟国:德军:275个步兵师
协约国(英国和法国):274个步兵师
顺便说一句,那时候无论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师的编制都差不多大。所以,当时乃至二战,都很习惯性地使用师的数量来作为陆军力量的对比。在这里,也给出一些数字,让大伙对当时的军事编制有个大概的了解:
从基层起,一般4个连编成一个营,3到4个营编成一个团。营这一级,当时的交战各国一般都是编制1000人稍多一点,相当一致。
当时的师,普遍采用的是两旅四团制,也就是,两个团组成一个旅,两个旅组成一个师。一般地,师还另外辖一个炮兵团,及一些师直属队;总人数一般是16000到21000之间。这里也扯远了说一句:受以前苏联军事思想影响,我军一般也是把师作为最大的战术集团,和最小的战役集团。
其中,骑兵师是个例外,人数一般只有3500到4200人。好在,骑兵师不是陆军的主力部队,呵呵。
再往上,一般2到3个师编成一个军。而军的编制内,也增加了很多由其它兵种构成的军直属队,比如骑兵,工兵,炮兵、后勤、通信甚至航空兵等等。这样,即便没有友邻的支援,一个军也可以独自地遂行战斗任务。
继续往上,3到6个军组成集团军。一战时期,理论上讲,集团军是各国最大的战役集团和战略集团。
再往上,还有更大的――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了,呵呵。在德国,几个集团军组成集团军群,而在俄罗斯,则组成方面军。实际上,在我军中也有这个编制体制的影子:所谓各大军区,下面一般都有至少两个集团军;抗洪抢险的时候,新闻报道中的南京军区不是已经成为南京战区了么?这个战区,实际上就是过去苏军的方面军――除了地域因素以外,几乎可以认为是一回事。
还是把话题拉回来吧:如果仅仅从刚才罗列的数字,也就是275个师对274个师,确实很难说谁更强一些,更象是势均力敌。但是,这个势均力敌实际上非常脆弱,因为,这仅仅计算了德军和英法联军的力量对比。而在这时候,一支援军的到来,正在不动声色地改变着西线战场双方的局势。。。
在赚够了中立带来的巨额利润以后――1916年,美国48家大公司的盈利达到了惊人的九亿六千五百万美元,而那会儿的美元可不是现在的美元啊――远在大洋那头的美国大兵们,终于也一批批地开赴了欧洲大陆的战场:1917年年底,登陆法国的美国军队已经达到了18万以上;3个月后,这个数字更是增加到了32万以上。
很明显,胜利的天平越来越向协约国一边倾斜了。
德军不傻,形势不妙还是看的出来的。问题是,这个时候,到底该怎么办?
现在,不能不再次提到德军前总参谋长,著名的“施里芬计划”的拟定人――施里芬将军(Alfred Von Schlieffen)了。
施里芬将军
远在一战爆发前九年,他就已经拟定了这个计划。计划的核心是:将来一旦开战,德军在西线的整体战略应该是什么。
西线的情况。。惭愧,图做的不太好,不是很清楚。。算个示意图吧:)
施里芬认为是应该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重右轻左。
所谓右,就是指从德国的角度来看的右翼,左就是左翼。从地图上看,右翼就是北边的一路,而左翼就是南边的一路。施里芬认为,由于普法战争刚刚失败,郁闷的法国人已经在法德边界构筑了坚固的筑垒地域。德军从这里进攻,也就是以左翼为主的进攻,必定是得不偿失,而德国的国力也不允许战争久拖不决。
图中所示为德法边境一带,法国人筑起的层层绵密的工事地带
所以,德军应该绕道比利时,投入主要力量从那里对法国进行攻击。即便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外交上很不好交待,但是毕竟获得了一个新的出击阵地,可以在相对不怎么设防的法比边界迅速攻入法国。这就是德军所谓的右翼。
施里芬计划中的德军主要攻击方向――右翼。在计划中,左翼甚至只是抵抗一下就成了
在施里芬看来,左翼和右翼兵力之比越大越好,甚至可以达到1:10。即便左翼被法国人打的溃不成军,甚至被顶回到德国境内,右翼的进展也足够在席卷巴黎之后迫使法国投降――而法国一投降,西线不就没事了么?――关于这个战略,在前文已经提到过了,就不再细分析了。
更重要的是,施里芬认为,德国两边都是敌人,而两线同时作战是不明智的。他倾向于先解决掉法国以及援助法国的英国,腾出手来再在东线上对付俄罗斯。而这个解决法国的西线战事的期限,他估计是六到八个礼拜,也就是,不超过两个月。
计划的很好,可惜,他这个总参谋长当得早了几年。在1905年他的计划以《对法战争》备忘录的形式最终成形后几年,他就退休了。而小毛奇,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传奇人物老毛奇的侄子,继任德军总参谋长了。
这里还是简单提一下老毛奇的功绩吧。
他成功地将当时的帝国大总参谋部(德国当时是由邦国组成的,各国都被允许保留自己的总参谋部;而普鲁士是众邦国的老大,它的总参谋部也就成为帝国的大总参谋部了)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从一个普通的计划部门,变成了直接掌握军队、指挥调配军队的实权部门。发展到后来,大总参谋部已经越过了帝国战争部的掣肘,成为可以直接每周向皇帝汇报的枢纽机关。换言之,老毛奇管辖下的大总参谋部,才真正具备了今日世界各军队总参谋部的功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老毛奇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的奠基人。当时,各个强国可都派军官去大总参谋部学习进修,之后就把这一套如法炮制,比如日本就学了去。
结果后来,我们大清朝又派员去日本学习这个二手的总参谋部体制,说来也真是个奇闻了。。。
不止如此,老毛奇还首倡征兵制,建立军事最高学府――陆军大学,等等。老毛奇没有什么特别辉煌的军事著作,但是他的军事思想,已经融入了这些具体的行动中;而这些改革的余韵,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比起他的叔叔,小毛奇可就实在是差得太远了。而他能继任这个德军最重要的职位,首先是靠了他叔叔的名气,其次,也是有点裙带关系的味道――他和威廉二世皇帝一起长大,是皇帝非常信任的人。小毛奇也算很有自知之明,他说自己健康不行,性格也不好,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
威廉二世的回答是:你的能力足够应付平时的情况了。到战时,我将亲自接管这个工作!
于是,一战德国败亡的命运,从小毛奇担任总参谋长那一天就已经被注定了。施里芬的前任,原总参谋长瓦德西听到这个决定后,在日记里写了这么一段话:
“皇帝想亲自兼任总参谋长,愿上帝保佑我们的祖国!”……
事实上,小毛奇并没有对施里芬计划进行过多的改动,一样是左翼右翼,一样是先西后东。但是,他大大加强了左翼的力量(这个时候的德国兵源力量比施里芬制定计划的时候可强多了),而右翼的力量基本没有改变。这样一来,左翼和右翼的比例就从1:10或者1:8直线下降到了1:3,而开展不久,右翼的兵力又被大量抽调到了东线――总之,施里芬计划的精髓,算是被彻底破坏掉了。。。
而这个结果,竟然是小毛奇面对众多掌兵实权人物妥协出来的……
如果小毛奇把开战时的兵力按施里芬计划大大加强右翼,那么还会不会给顽抗的比利时人18天时间,进而,马恩河战役爆发时,法军还能不能集结那么多兵力都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了――而马恩河战役如果法军被德军全歼,后面的战局发展又会如何?英国还会出那么多军队登陆法国么?如果没有英国的鼎力支持,巴黎会不会被德军攻破?法国投降了,战场又会如何?德军抽调出西线的兵力,加上奥匈帝国的兵力,全力进攻俄罗斯,又会如何?……
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一个问号了。而历史不能假设,摆在开战三年后,也就是1917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面前的,就是一个已经很难继续支撑战争的德国,和一支战斗力远逊于1914年的德军了。这就是无可更改的事实,德国人不可能再有第二次机会去一点点修正从前的错误了。
而这个时候,德国人如果想取胜,其实还是有最后一个机会的――在东线,苏联已经退出战争了。如果把用来对付俄国的东线的全部兵力都抽调到西线,或许,德军还有一线生机――但就这最后一个机会,德国人也放弃了:面对共产主义苏联,他们选择了进攻!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1:绝望的年份,绝望的国家
实际上当时协约国做了一件很恶毒但很有效的欺骗 1 思考得人 字186 2005-06-23 10:02:10
wonderful! flower.... 黑洞的颜色 字0 2005-06-13 14:39:59
娓娓道来,前因后果交代的清清楚楚,为此文笔献花一朵 FlyGeneral 字150 2005-06-13 13:55:16
😜小毛奇,也是个难以盖棺论定的人物,咱这只是多种看法中的一种:) 1 1001n 字1024 2005-06-17 07:42:18
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一直在看 字40 2005-06-13 11:56:29
🙂我觉得现在这样最好了 不爱吱声 字80 2005-06-13 10:09:55
😄先花后看 landlord 字0 2005-06-13 09: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