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去库存”却房价暴涨,周小川同学配合错了吗?-郑雪昭 -- 渔儿漂漂
鲁迅先生有一篇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俺觉的很有道理,中国的问题往往就是聪明人太多,而傻子太少。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有一位最好的朋友,叫萧子升,在他的回忆文章里,骂毛主席毁了几个女性的幸福,认为毛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走上革命那条路。
毛在晚年发动了文革,分化了权力阶层,和城市阶层的利益,四十年过去了,还是诅咒不断。毛所谓一生干了干了两件事,从聪明人的角度说,也就是干了两件大傻事。
近二十年,俺一直在分析自己,分析世界,很多时候都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后来却逐渐发现,自己真的很傻,傻到几乎连大街上随便一个人都不如,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思想行为的基石,而俺的思考却偏离了这种根本基础,而是希望你好我好,共生共荣。
人类的历史,基本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历史,当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与社会共同利益重合的比较多时,就是相对和平安稳的时代,当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于共同利益背离的时候,就会陷入乱世。
聪明人典型的特征,就是永远站在既得利益集团的一边,如果能够与社会共同利益重合,就算兼济天下,如果与共同利益背离,就能独善其身。
而傻子的特征,就是与既得利益集团做斗争,但是,从历史上看,少数傻子后来变聪明了,也成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一部分,能够与共同利益有更多重合,也算是对社会的贡献,但多数傻子,却成了炮灰,成了其他既得利益集团的垫脚石。
毛主席说,他干的两件大事,第一件大多数人赞成,第二件事大多数人却反对,在俺看来,根本的原因,就是做第一件事的时候,跟随他的人大多都是傻子,但革命成功了,傻子就变成聪明人,当毛主席还要做“傻事”的时候,这些聪明人当然大多数都反对,况且,这并不是与别的既得利益集团做斗争,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棘轮效应,还有一种路径依赖,都能说明,既得利益阶层一旦形成,就几乎是不可逆的,如果这些人集中起来,那么,更是几乎不可撼动的。
大大小小的权富阶层,不同等级的城市阶层,就如金字塔一样集中在各级城市,很多人还在海外有资产,随时可以跑掉,这样的既得利益集团,怎样才能撼动呢?
中国的户籍城市化率,大概不到百分之四十,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刚过百分之五十,那么,这些常住人口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有多少人有自己的房产呢?因为,很多中小城镇的居民,尽管在户口所在地有自己的房子,也在中大城市打工,因此,这个比例可能还要地狱户籍城市化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善事,手中先有钱。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解决方案,而是缺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力量,哪怕是简单粗暴地力量,这便是傻子的价值。
现在,中国的税收主要是间接税,地方的财政收入,很多地方甚至一半以上都与房地产有关,这实际上就是将财税的承受主体,转嫁到了中低阶层身上,如果,将财税的承担者转移到中上阶层身上,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不断攀高的房价,背后是经济,更是金融,更更是政治,当转嫁给中低阶层的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时候,向集中在城市里的中上阶层征税,中国的政治经济形态都可能发生改变,对希望进城的农民,农民工而言,这种改变会更好吗?
在民主普选体制下,当国家大众民主,高于区域小众民主的时候,还算是良性的民主,但当小众民主高于大众民主的时候,就是恶性的民主割据,如现在的港台独立势力。
现在的房地产乱政,就是饮鸩止渴,现在的很多地方土地财政,就是竭泽而渔,但事以至此,除了寄希望强有力的中央,寄希望生产创造性资本,尽可能维持土地财政,尽可能积累财富存量,还能有什么办法。
这套办法,只是在西西河说说,也一片反对,仔细想了想,俺真的很傻,而大家都是聪明人。
中国其实并不真的缺房子,有人统计,各个城市规划的建筑用地,大约可以容纳30亿人,中国的房地产的问题,就是城市化进程的最大问题,总体而言,一是就业机会,严重分布不均,二是房子占有,严重分布不均。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买房租房,还是买菜购物,只要进城,无论什么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城市化造成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6 层
🙂花谢讨论 2 清风居士 字554 2016-04-04 21:13:29
🙂这个赌局好 2 puma2011 字543 2016-04-04 11:31:49
🙂我想了想,一定要简化,尤其对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 1 不远攸高 字587 2016-04-06 07:50:50
🙂不需要聪明人而需要傻子
🙂看到这里想明白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15 逍遥清风V5 字637 2016-04-05 01:15:15
🙂我说咱们两个总臭味相投呢?明明就是屁民, 12 关中农民 字222 2016-04-04 08:52:58
🙂读书读傻了 13 hullo 字9857 2016-04-04 23:44:10
🙂有同感,不走极端即可。 4 织网渔夫 字0 2016-04-07 04: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