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共军:比先进装备更重要的 -- 晨枫
看到两条消息,很有感慨:共军有戏了!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6_05_31_362332.shtml
上海交大毕业的小兵刘一乐自行研发了战术组网软件,在电磁压制环境下也保证通信畅通
14军算不上共军精锐,或者说没有重点部队的奢侈装备,山地旅装备着59D坦克,冒失突进被蓝军包饺子。在朱日和演习中吃败仗不是稀奇事,也谈不上丢人。蓝军旅大概是共军最精锐部队了,还占着演习规则和场地优势占点便宜。毕竟演习是来磨练的,不是来给你舒舒服服拿奖旗自我安慰的。但军通信旅的一个小兵“自说自话”在现有装备基础上研发了战术组网自适应软件,在朱日和的跨区系列演习中成为所有参演部队中唯一一家通信全程畅通的单位。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6_05_24_361536.shtml
40军的老式59坦用间瞄火力远程打击敌人装甲集群,老装备超常发挥
40军也算不上共军精锐,装甲旅也是装备的59D坦克,也是一个士官发现可以用自行122榴的火控为59坦研发间瞄装置,在朱日和演习中以全营40辆59式坦克进行曲射成功地攻击14公里外的集群装甲目标。
这两条消息不简单。
在战争年代,共军这种自己动手的例子多得很。但解放后,装备改进了,但敢想敢干精神退缩了,等装备、“吃透装备”成为主流,自己动手改进成为异端邪说,用老旧装备也不服输、不信邪、“我就是精锐”的精神很是欠缺。这在工业界也是一样,尤其是老国企。
14军和40军这样好。精锐首先是一个精神状态。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精锐,这怎么可能成为精锐?自己相信还不够,跳出框框、超常思维、超常发挥、不满现状、不吃现成、不等不靠,这才是精锐的劲头。王近山的六纵就是这样打成精锐的,秦基伟的15军也是这样打成精锐的。这样的精神到了老国企,老国企也能有救。
说道精锐,人们首先想到的通常是先进装备,然后想到的是霸气,最后才想到进取精神。这是不对的。
先进装备与精锐部队不能划等号。先进装备不能自动打造精锐部队,精锐部队采用的也未必是最先进的装备。更加准确地说,精锐部队的装备如果可以自选的话,更多地以需要为准,而不是以先进程度为准。比如说,美国空军最精锐的战斗机中队不是F-22中队,而是野鼬鼠中队。野鼬鼠过去装备的是F-4G,这是从F-4E改装而来的,那个时代主力战斗机中队都已经大批换装F-15、F16了,F-4G是最后退役的F-4。现在的野鼬鼠装备的是F-16CJ,这些是从F-16 Block 50/52改装的,预计也会成为最后退役的F-16。在地上,精锐的三角洲或者海豹部队的基本武器依然是M4,与装甲步兵连的大头兵没有差别,而不是科幻级的带电脑射控和制导子弹的超级步枪。在不久前的美国陆军坦克比赛中,常备军输给了国民警卫队分队,后者的M1A2坦克的升级状态同样不如前者。美国佬到处宣传唯武器论,但到了自己这里,人与武器的关系还是很清楚的,一点不糊涂。
精锐部队可以有一点霸气。但在现实中,越是精锐的越是低调,因为用不着用挂在脸上的霸气来显示出精锐。这就和学界大师一样,谁把大师写在自己额头上,到处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是大师,那就只可能是小丑一个。即使有几分学识,也绝无大师风范。只有真的精锐了,才更加体会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才体会到学无止境。很多年前,在纽约USS Intrepid博物馆的时候,正好看到Navy SEAL公关表演,他们也放了一个展台,与民众互动,一个个绝对是和眉善目的,当然要是过起招来,绝对是杀人不眨眼的,把你撕了嚼了只是当下酒菜的。他们都谈不上彪形大汉,中等身材,学生模样,精壮但不孔武,文质彬彬的。
进取精神,这才是精锐的本质。不满现状,精益求精,自我超越,这才是精锐!这倒不一定是许三多式的硬要比你强一头,而是跨越式的超常思维,根据需要自己动手。比如说,在还没有空地数据链的年代,特种部队充当FAC(前沿空地引导),只有用步话机呼叫。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他们想出来的办法是用modem接上无线电,上传数据。这还是56bps的年代,但这还是比口头呼叫强多了。在塞尔维亚,空中的F-16就用无线电加modem与地面的特种部队联系,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从这个思路开始,逐步正规化,就是现在的Rover终端,从最初的文字上传,发展到后来的图片上传,和现在的视频上传。在技术上,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但很实用,而且是跳出传统的研发链,后来才返回到正常装备系列的。特种部队在轻武器上自作主张搞改进的更多,M4的弹匣正反用橡皮筋捆绑起来,换着打,也是他们的首创,现在成为正规军也接受的做法。要等正常的研发和采购过程,那得猴年马月了。
前面提到的小兵自己动手,改进通信系统,我没有引全整个故事,要全貌(当然只是公开的部分)那要去看原文了,所以链接放在那里。通信系统的源代码肯定不是小兵能自己动手改动的,这种嵌入式系统的源代码用户根本接触不到,就像我们看不见Win10的源代码一样。但这些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留有对外接口的,不管是API、OLE、DCOM还是什么形式,不仅开发团队自己要用,也提供给用户用,只是通常绝大多数用户对这些都不会碰。这个小兵碰了。在文章里写到,他后来卡壳了,但最后在战友的启示下,用了因陋就简的笨方法解决了问题。他做的不是源代码级的东西,而是系统整合层面的。
这牵涉到系统的通用性。军队的通信系统的第一功能就是要上传下达,要是和友军的系统不能通信了,那什么都白搭。文章中没有说道细节,但估计兼容性是保证的。事实上,除非改变通信协议,兼容性应该没有问题。他做的是战术组网,估计是自适应组网一类,或者蜂窝组网,在主台被电磁攻击瘫痪后,下属的分台担任转发任务,从树形结构变为网格结构。这只是我的猜想,具体技术细节报道里没说。这是完全在用户编组能力范围内的,但一般用户不会去动,现有功能用足就已经很好了。
这牵涉到“自说自话”改动的问题。从开发团队来说,用户“自说自话”改动几乎像侮辱一样,“这不是说我无能嘛!”其实不是这样的。开发的设想和用户的体验不总是一致的,用户用出开发想都没想过或者认定不可能的事情不少。米-24直升机在设计的时候,是不能翻筋斗的,据说气动上不可能。但阿富汗苏军反应,翻筋斗的时候有什么问题,设计局一口回绝,不可能,根本翻不了筋斗。结果阿富汗苏军把总设计师叫到巴格拉姆,亲自翻给他看,这才心服口服,然后开始解决问题。近一点的例子:Adobe Photoshop的很多新功能都是用户自己琢磨出来,用macro实现了特定功能,被Adobe看去,整合进去,成为他家的新功能了。对了,这里macro也相当于用户自定义功能的软件接口。
技改是一个科学过程,在工业上叫Management of Change,简称MOC。大意就是要有一定之规,最重要的还是危害控制。任何技改对人对物的危害不能超过以前,基本功能不能低于以前,放弃的功能要有严格评估。在技改实施之前,要测试,然后才有推广。但这东西毕竟破坏了标准化、通用化,接下来就是把这非标准变为标准,非通用变为通用。或者交由开发团队正规整合,或者由用户团队简易整合。但以不是开发团队提出和研发的就一棍子打死,这是不对的。老实说,也是会被用户顶回去的:“别搞错,谁是上帝?!”
另一个59坦用作自行火炮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典型问题。老旧装备退居二线,正是因为继续作为一线装备已经不怎么管用了。59坦的改进余地是有限的,换装105炮差不多是极限了。换装120炮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不仅重量太大,平衡不好,机动性受损,还因为炮弹大,车上备弹量显著降低,而缺乏实战价值。89炮那么大一个炮塔,是有道理的。59坦的炮塔里只有这么点大,装弹都不容易,射速肯定很低。
坦克炮间瞄不是新鲜事物,但一来坦克炮的火控不是为间瞄设计的,勉强用于间瞄射击精度不好;二来坦克炮(尤其是滑膛炮)强调初速,但弹道稳定性不好,在直射距离上无关紧要,但到了很远的间瞄射程,误差就显著了;三来坦克炮的仰射射角有限,这也是炮塔里空间有限的结果,最大仰角通常不是用来间瞄射击的,而是在城镇向高层直射的,这使得间瞄的实用性也受到限制,其实俯射射角更加受限,不过这对间瞄没有关系,影响的是从反斜面隐蔽射击。由于这些问题,坦克炮间瞄一般不受重视,过分强调是浪费时间。
但40军的情况不一样。这些59坦不管怎么改装,作为装甲作战的主力实际上已经没有大用了,除非对手根本没有现代主战坦克,或者根本没有坦克。对于稍微强悍一点的装甲集群,59坦的火力、机动和防护都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了。但用作自行火炮,这就是另外一个弄法了。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也是40军的标准装备,他们正是从这里得到启示的。122榴主要是作为间瞄火炮使用的,到了要直瞄的时候,已经是拼刺刀的狗急跳墙了。122的榴弹威力不错,但靠近炸打坦克也是浪费时间,根本没戏。用近炸打坦克那至少得152/155毫米榴弹炮才有戏。122榴要靠运气弹直接命中散开冲击的坦克群,那要海量炮弹才行,实际上也是没戏,还是要用制导炮弹才有有意义的命中率。报道里没有说,但除非打轻装甲的薄皮装甲车,只有用制导炮弹,或者末敏炮弹。传说是用100高的榴弹,100高和100坦用的是不同的炮弹,两者只是口径相同,而且图片里40军的59坦已经换装105线膛炮了。
40军把59坦不当坦克用,这并无不可。战场上不讲原教旨主义,只讲实用主义。莫辛·纳甘和毛瑟98都是一战时代的栓动步枪,威力大,精度高,但在二战战场上作为步兵武器已经过时,面对散兵线冲过来忽隐忽现的敌人,要打中和用122榴直接命中坦克一样不靠谱。但用作狙击步枪,这就不一样了。在神枪手的手里,莫辛·纳甘和毛瑟98那叫神勇。这也是从原始用途有所改变了。
共军做过不少演戏功夫,野战条件下包小笼包这种神技就是例子,对战斗力没有用处。共军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搞这名堂,但有一段时间,老是吹嘘可以熟记一大本手册,各种数据背得滚瓜烂熟,这实际上和野战小笼包是一样的花活儿。熟悉手册和数据是必要的,但背出来既无必要,又可能记错,不对照手册,连是不是记错了都没法验证,为什么不想办法可以迅捷可靠地查手册呢?加固的野战级笔记本电脑或者小平板就不错。但14军和40军这两个例子恰好不是花活儿,不要习惯性地直接就否决了。这种折腾精神是极端值得提倡的。在技术层面、战术层面、甚至组织层面折腾,这不单是基层的主动性和活力,还是高层对自己的兵的信心和掌控能力,做到了才是境界,才有点精锐的意思。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共军:比先进装备更重要的
🙂59的小炮能曲十四公里,那99的125得多大射程。 断臂残刀疲败兵 字0 2019-07-28 07:09:33
🙂晨大装备门清,但是共军从来缺少的不是肯动脑筋的人,而是 4 如果爱情可编程 字273 2016-12-11 23:27:54
🙂开发团队和用户的长期沟通 1 桥上 字124 2016-06-04 02:42:19
🙂最好的开发团队是植根于用户的 3 晨枫 字87 2016-06-04 09:32:21
🙂猜测那哥们可能写了个脚本? 5 红茶冰 字464 2016-06-03 12:35:36
🙂系统整合的部分说的很好 4 epimetheus 字1024 2016-06-03 04:34:39
🙂是的,新闻照片里确实是100炮,不是105 晨枫 字0 2016-06-03 19: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