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浅谈江青九大进入政治局 -- 老老狐狸

共:💬369 🌺5672 🌵4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商榷
家园 还是看资料,来的直接。。。

有关"王、关、戚"事件的两条"最高指示"。

一条是毛泽东对处理"王、关、戚"问题的指示,即毛泽东在上海要杨成武回北京向周恩来转达的口头指示:"王、关、戚是破坏文化大革命的,不是好人,你只向总理一人报告,把他们抓起来。要总理负责处理。"此外,毛泽东"并对王力八月七日讲话批:'大、大、大毒草'。"(见《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下卷》18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版)

另一条"最高指示",则是至今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或是被一些人有意"忽视")的毛泽东亲笔批示。9月7日,毛泽东在戚本禹写于9月4日的检讨信上批示:"已阅,退戚本禹同志。/犯些错误有益,可以引起深思,改正错误。便时,请你告之关、王二同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41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版)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批示(可称之为"九七批示")的日期是在作出前一指示(8月26日)的近一个半月之后。然而,"九七批示"的提法、语气,与前一指示显然有着本质的不同,前一指示认定王、关、戚犯了"破坏文化大革命"的逆天大罪,而"九七批示"却认为他们只是"犯些错误"(并认为这"有益,可以引起深思");前一指示称他们"不是好人",而"九七批示"却称之为"同志",前一指示叫"把他们抓起来",而"九七批示"却似乎不存在他们已被抓起来了的事实,还嘱戚本禹将他的这个批示"便时""告之关、王二同志"(可以想见戚本禹看到此批示时哭笑不得的表情)。"九七批示"的态度是善意的,温和的,爱护的,同志式的,而且,显然毛泽东对戚本禹的检讨是认可的。戚本禹检讨了些什么呢?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编者为"九七批示"所加的注释中可知,戚本禹检讨了这样三点"严重错误":(一)错误地估计了全国的形势,把斗争过程中的反复现象,看作是全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看不到革命群众的斗争成果和力量。(二)错误地估计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报纸、电台到处号召"抓军内一小撮"。(三)怀疑一切,随便动摇毛主席司令部的领导。按照这三条,王、关、戚只是思想认识问题,并非"破坏文化大革命"的重罪。

毛泽东的态度,怎么会在一个半月之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不由得不使人"多问几个为什么"。

前一个指示,没有原文,只是杨成武根据自己的笔记记载向周恩来传达的,而且按照指示中的要求,"只向总理一人报告";而"九七批示"则是毛泽东的亲笔(《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注明是"根据手稿刊印")。按说,这后一个批示的份量应更重些。然而奇怪的是,前一个指示,当时很快就通过官方的或民间(造反派红卫兵)的渠道传遍全国(同时传遍全国的还有另一些相关的"最高指示",如"打倒王力,打倒,打倒","打倒王力,还我长城"之类),而这后一个"九七批示",却始终没有公开传达,无人知晓。须知,若是在当时就传达出来,"王、关、戚"诸人定会如释重负甚至欢欣鼓舞,正如陈再道得知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仍称他为"同志"一样,马上就会明白自己的"问题"性质已定为"人民内部矛盾",不会被打倒了。可是,当时"九七批示"并未传达出来,因此不仅"关、王二同志"继续身陷囹圄,戚本禹不久也跟着进去了。那么,又是谁封锁了这个"九七批示"?为什么?从"九七批示"可以看出,毛泽东并未将"王、关、戚"视作"坏人"或"罪人"。那么,为什么又要让他们下台呢?

再来看:

在宗道一《"王八七讲话"与外交部"夺权"闹剧》(载《中华儿女》2002年第一期35-42页)一文中谈到,王力、关锋在8月底被捕后,因中央对外秘而不宣,直到9月底人们都还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消息。外交部反对王力一派的刘华秋和王海容等急于了解毛泽东的态度,便在9月24日凌晨毛泽东刚回到北京时,由守候在中南海的王海容去向毛泽东汇报王力"八七讲话"在外交部如何不得人心,想探听毛泽东的态度,而毛泽东却只吟出了两句古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然后就以要休息为由对这位表侄孙女下了逐客令。王海容回来汇报后,刘华秋等人翻遍唐诗宋词,也没有找到这两句古诗的出处,只得去请教王海容的爷爷王季范老先生。这才知道这是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筹笔驿》诗中的句子。于是,刘华秋、王海容等人认定王力倒台已成定局,"当天,王海容、刘华秋将这一情况用最快速度报告了周恩来总理,同时又大胆撰写了题为《王八七讲话是一株大毒草》的大字报……"

按宗道一文中所述,刘华秋、王海容等人当时对罗隐这两句诗的理解,是"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已经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其实,这个理解是文不对题的。罗隐《筹笔驿》是凭吊诸葛亮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原意,充满对诸葛亮虽有雄才大略,然而因时运不济,终于壮志难酬的感叹。原诗句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只是表现出痛惜,哪里能从中体会出什么"被历史车轮辗得粉碎"的意思?若再联系上原诗中这两句的前边两句:"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就更可以看出作者对诸葛亮这位失败的英雄的衷心赞美了。毛泽东引用这两句诗,其实应该理解成是对王、关、戚的倒台充满不得已的痛惜之情。若是按刘华秋、王海容当年的那种理解,毛泽东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引用另外的诗句,如"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之类,这样内容和感情的诗句多的是。然而毛泽东却偏偏引用了这样两句,这不是曲折地反映出了毛泽东对抛出王、关、戚的无奈心境吗?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所表达出来的对王、关、戚的感情,与毛泽东"九七批示"是一致的。他并未将王、关、戚归入应被打倒的敌人之列,而只是迫于当时的某种形势,不得不抛出他们来作牺牲,以求得政治上的平衡。他这个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的史无前例的大英雄,有时候也不得不受"时运"的制约,他也常常是"不自由"的啊!

通宝推:老老狐狸,独立寒秋HK,卢比扬卡,桥上,patter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