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大型对撞机争议 -- 林风清逸

共:💬221 🌺2040 🌵6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杨振宁: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

首先引用一下杨振宁的原文

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

杨振宁

8月29日微信公众号《老顾谈几何》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丘成桐: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几点意见并回答媒体的问题》,讲到他(丘)赞成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而我(杨)反对,他难相信。其中一段如下:

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用到杨先生的学说。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的学问更加佩服!所以说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人费解!

丘教授的理解有误!我绝不反对高能物理继续发展。我反对的是中国今天开始建造超大对撞机,原因如下:

(一)建造大对撞机美国有痛苦的经验: 1989 年美国开始建造当时世界最大对撞机,预算开始预估为30亿美元,后来数次增加,达到80亿美元,引起众多反对声音,以致1992 年国会痛苦地终止了此计划,白费了约30亿美元。这项经验使大家普遍认为造大对撞机是进无底洞

目前世界最大对撞机是CERN 的LHC。2012 年6000 位物理学家用此对撞机发现了Higgs 粒子,是粒子物理学的大贡献,验证了“标准模型”。LHC 的建造前后用了许多年,建造费加上探测器费等等加起来一共不少于100亿美元。高能所建议的超大对撞机预算不可能少于200亿美元。

(二)高能所倡议在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由许多国家分摊。可是其中中国的份额必极可观。今天全世界都惊叹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可是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奇大,对解决这些燃眉问题不利,我认为目前不宜考虑。

(三)建造超大对撞机必将大大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的经费,包括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天文物理,等等。

(四)为什么有不少高能物理学家积极赞成建造超大对撞机呢?原因如下:

A.高能物理学是二战后的一个新兴领域,此领域七十年来有了辉煌的成就,验证了“标准模型”,使人类对物质世界中三种基本力量有了深入了解。可是还有两项大问题没有解决:

甲)对剩下的第四种基本力量,引力,的深入了解还有基本困难。

乙) 还没有能了解如何统一力量与质量。希望解决此二问题当然是所有物理学家的愿望。

B.有些高能物理学家希望用超大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从而为人类指出解决此二问题的方向。

但是找超对称粒子已经有很多年了,完全落空。今天希望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份高能物理学家的一个猜想。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我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希望用极大对撞机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五)七十年来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呢?没有。假如高能所建议的超大对撞机能实现,而且真能成功地将高能物理学更推进一大步,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呢?我认为短中期内不会有,三十年,五十年内不会有。而且我知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同意我的这个说法。

(六)中国建立高能所到今天已有三十多年。如何评价这三十多年的成就?今天世界重要高能物理学家中,中国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一、二。建造超大对撞机,其设计,以及建成后的运转与分析,必将由90%的非中国人来主导。如果能得到诺贝尔奖,获奖者会是中国人吗?

(七)不建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就完全没有前途了吗?不然。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方向值得探索:A. 寻找新加速器原理。B.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如弦理论所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研究都不那么费钱,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注:文中加粗内容为杨振宁先生所标记)

杨振宁的文章有7个大条目,但是合并起来没有那么多。杨文主要就是说,1.美国不行,中国人也不行;2.技术上行不通;3.技术上没有用;4.挤占其他社会事业资金。这7个条目是7个具体问题。4个方面则是大的方面。7个具体问题里还包含了一些小问题。比如第四个问题,就切出了好几层好几列。第一层是A。A其实又有两层。第一层是四种基本作用力,分成两列,一列是三种力一列是一种力(引力)。然后在引力之下又分出一层,切成两列甲乙。在引力甲乙之下,就是第三层,是B。这一层又做了约束,将两个问题约束到超对称粒子方向,指出对撞机的目的是研究超对称粒子。然后杨否定了超对称粒子的设想,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对撞机。逻辑性很强,一点一点切下来,最后将一个很大的问题,切成一个很小的问题,然后枪毙掉这个小问题,整个大问题就被枪毙了。

这是杨文的结构。

有人批评说,王贻芳的回应很杂乱。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按照结构来说,王贻芳的文章是照着杨振宁的文章一条一条写的,那么,结构就是照搬杨振宁的。如果说王贻芳的回应杂乱,那就等于说杨振宁被驳斥的文章结构杂乱。结构一模一样的文章,不可能一个条理清晰、一个结构混乱。至少在结构上的条理性,二者不应该有不同。所以,如果一个观点认为,杨振宁的文章条理清晰,王贻芳的文章结构杂乱,那这个观点一定是受到了场外因素的影响。比如被杨振宁的权威因素影响。这样的观点不是根据事情本身的规律推断出来的,而是根据场外因素中的权威因素推断出来的。

我们可以看看王文具体是怎么回应的。

杨振宁强调了美国的失败经验,同时指出“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奇大,对解决这些燃眉问题不利,我认为目前不宜考虑。”对这一问题,王贻芳做出了回应。王贻芳明确指出,预计中的超大对撞机建设资金,并没有超过当年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GDP占比。

王贻芳所说的这事如果是真的,那么就足够驳斥资金问题了。

如果我们当年比现在还穷的年代就可以建对撞机,那么现在自然更加可以建对撞机。所以如果王说为真,则资金问题不应该再是一个问题。

当然,预算是有可能超支的,有可能预算本身是个假的低估预算,所以这个问题还要经过核算才能有把握。这就涉及到了专业的财务计算了,内部人不提供资料,我们一般人压根参与不进去。

总之,如果王贻芳所说为真,超大对撞机的GDP占比仅仅是与80年代那个对撞机相当,则“停等民”的因素就可以直接排除。

这一条完全是针对杨做的驳斥。

王贻芳的文章针对性是很强的,可以与杨文拆分成表格对照。

在这里我想起一个事情。曾经有人出了一本书去反驳谣言。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全面介绍了那些谣言,并介绍了那些谣言的运算方式。这一部分看得我头晕脑胀,有不知所云的感觉,脑子累得半死,觉得毫无逻辑性。然后到了第二部分,作者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式。这一部分读起来顿时觉得条理分明逻辑严密。第三部分介绍研究成果,读起来真正有条分缕析拨云见日的感觉。然后我就想,为什么一个作者在同一部书里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我发现,问题不是作者脑子混乱,而是第一部分所列举的那些谣言是错谬百出的东西。作者是清醒的,是造谣的人脑子乱。作者既然是在批驳谣言,自然就要按照谣言提供的提纲去批驳。其文章结构或者说逻辑结构就要按照谣言的结构去走。于是,书的第一部分就变得很混乱。特别是一会儿清楚一会儿糊涂的情况时而出现。一会儿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一会儿就穿凿附会错漏百出。这不是作者的责任,是谣言的责任。

因此我知道,单纯从结构上说,如果杨文不乱,则王文也不乱。如果王文乱了,那么杨文的结构一定也不对头。

我觉得,他们俩的文章,条理都很清楚。

通宝推:秦波仁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