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27:阳虎——鲁患阳虎 -- 桥上

共:💬20 🌺13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7附:鲁患阳虎1/5

《定元年经》:

元年春王。((p 1521)(11010001))(128)

戊辰,公即位。((p 1522)(11010004))(128)

《定二年经》:

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災。((p 1528)(11020002))(128)

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p 1528)(11020004))(128)

《定三年经》:

三年春王正月,公如晋,至河,乃复。((p 1530)(11030001))(128)

《定五年经》:

五年春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p 1549)(11050001))(128)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关于鲁定公有注云:

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孔《疏》云:“史传不言其母,不知谁所生也。”《公羊》定公《释文》谓何休以定公为昭公子,恐不确。(《定公元年—十五年》(p 1521)(11000001))(128)。

桥:据上面那几条《春秋经》,鲁定公上来这头几年并不顺利,有火灾,又遇上晋国不认可,再加上日食,本章《左传》作者大概也是这么认为的。当然,鲁定公的主要麻烦还是阳虎和三桓。

杨伯峻先生注“元年春王”曰:

杜《注》:“公之始年而不书‘正月’,公即位在六月故。”正月二十六日庚子冬至,建子。

杨伯峻先生注“戊辰”曰:

戊辰,二十六日。

杨伯峻先生注“夏五月壬辰”曰:

壬辰,二十五日。

杨伯峻先生注“雉门及两观災”曰:

无《传》。《礼记?明堂位》:“雉门,天子应门。”此谓诸侯之雉门相当于天子之应门,诸侯宫之南门也。《说文》:“雉,古文作[隹弟]”或省作“弟”,亦作“第”,《鲁世家》、《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苑?至公篇》皆有“茅门”,实即雉门。诸侯三门,库门、雉门、路门是也。两观在雉门之两旁,积土为台,台上为重屋曰楼(非今居人之楼),可以观望,故曰观。《释名?释宫室》云:“观,观也,于上观望也。”悬法于其上,故亦曰象魏。互详庄二十一年“阙西辟”《注》。

杨伯峻先生注《庄二十一年传》“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云:

辟同僻,偏也。阙亦谓之观,亦谓之象魏,天子诸侯宫门皆筑台,台上起屋,谓之台门。台门之两旁特为屋高出于门屋之上者谓之双阙,亦谓之两观。阙或观若今之城楼。阙西辟者,双阙中之西阙也。张聪咸《杜注辨证》谓为两观之内道(之)西,(恐)不确。姚鼐《左传补注》谓此阙为庙门之阙,非宫门之阙,无据,不可信。((p 0216)(03210102))(017、033)。

《古代阙门相关问题研究》

宫阙:自周代产生了阙门,至清代紫禁城午门的双阙,宫阙在阙门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西汉以前,大量的文献对宫阙有所记载。如《周礼》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悬治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郑众注曰:“象魏,阙也”。陕西凤翔秦都雍城遗址的钻探中发现一组建筑遗址,该遗址的第三道门专家考证为雉门,据文献记载,象魏(雉门)亦应遵循“阙门两观”制度,推测这里应有阙门的存在。

下面是阙——观——象魏的图片,出自搜狗百科《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三年春王正月”曰:

正月十七日庚戌冬至,建子。

杨伯峻先生注“公如晋,至河,乃复”曰:

无《传》。孔《疏》:“三《传》皆无其说,不知何故乃复。”鲁君如晋止于此。

杨伯峻先生注“五年春三月辛亥朔”曰:

正月初九庚申冬至,建子。

杨伯峻先生注“日有食之”曰:

无《传》。“三月”,《公羊》作“正月”,误。此为公元前五〇五年二月十六日之日环食。

“鲁”(杨注:鲁国-姬姓,文王子周公-旦之后。周公辅佐周王朝,成王封其子于曲阜,定四年《传》“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是也。龚景瀚谓鲁都一为曲阜,一为奄城,古奄国都也。二城相距仅三里。曲阜在东而稍北,今山东-曲阜县北三里之古城村。奄城在西而稍南,即今曲阜县治。初都曲阜,炀公迁奄城;春秋时又迁曲阜,盖在僖公时。详《澹静斋文钞?鲁都考》。一九七七年曾于鲁都进行勘探发掘,测得鲁都城平面大致呈不规则横长方形,城东西最长处三点七公里,南北最宽处二点七公里,面积约十平方公里。周围有城壕,西北两面城壕利用古洙水河道。(城周长二十三点七里,面积三十九点五平方里,)今日曲阜县县城仅占鲁故城西南角之一小部分。故城城门十一座,东、西、北各三座门,南两座门。鲁宫殿在城中。在东北部城墙下与城内西北、西南部有鲁城以前之居民区,或即商奄遗址。#据《谷梁传》,中城即内城。若然,则此中城即鲁都曲阜之内城。杜《注》以此为鲁国城邑之名,云在“东海-厚丘(各本误作廩丘,今从金泽文库本、南宋小字本正)县西南”,即在今江苏-沭阳县境,为鲁边境所未达。杜《注》不可信。说详江永《考实》。定六年“城中城”与此同。#杜《注》:“少皞虚,曲阜也,在鲁城内。”),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晋”——“新田”——“绛”——“绛县”推测位置为:东经111.31,北纬35.62(成六年后,新田遗址,4000万平方米,在同一区域内有6座城址。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河”——“南河”——“棘津”(杨注:“南河”,阮刻本作“河南”,今从《唐石经》、金泽文库本订正。古黄河东北流,如卫肯借路,则由卫境渡河,卫既不肯借路,则军队南还,由南河渡,再向东。南河即南津,亦谓之棘津、济津、石济津,在河南省-淇县之南,延津县之北,河道今已湮。),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1,北纬35.31(东屯镇-汲津铺)。

《定五年传》:

六月,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将以璵璠敛,仲梁怀弗与,曰:“改步改玉。”阳虎欲逐之,告公山不狃。不狃曰:“彼为君也,子何怨焉?”既葬,桓子行东野,及费。子洩为费宰,逆劳于郊,桓子敬之。劳仲梁怀,仲梁怀弗敬。子洩怒,谓阳虎:“子行之乎?”((p 1550)(11050401))(116、128)

乙亥,阳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怀。冬十月丁亥,杀公何藐。己丑,盟桓子于稷门之内,庚寅,大诅,逐公父歜及秦遄,皆奔齐。((p 1553)(11050601))(128)

我的粗译:

在我们的定公五年(公元前五〇五年,周敬王十五年,晋定公七年),六月,季平子(季孙意如)巡视东野。返回路上,丙申那天(丙申,十七日。),死在了“房”。身为季家大管家的阳虎准备用象征国君的璵璠陪葬,但季家家臣仲梁怀不肯给他,说是:“改步改玉。(走路样子变了戴的玉也得换过。)”。因此阳虎想赶走仲梁怀,和季家另一位家臣公山不狃(子洩)商量,公山不狃说:“彼为君(季平子)也,子何怨焉?(他是为自己主上好,大人凭啥不愿意?)”。

季平子下葬后,他的继承人桓子(季桓子,季孙斯)又去巡视东野,前往“费”。子洩(公山不狃)正是“费”邑的主管,到“费”邑郊外迎接,先慰劳季孙斯,季孙斯对子洩很尊敬。再慰劳仲梁怀,仲梁怀对子洩就不那么尊敬。于是子洩生了气,去问阳虎:“子行之乎?(大人还想把那家伙赶走吗?)”。

九月乙亥那天(杨注:乙亥,二十八日。),阳虎把季桓子和他堂弟公父文伯(公父歜)都关起来,又赶走仲梁怀。冬十月丁亥那天(杨注:丁亥,十日。),杀掉季家的公何藐。己丑那天(杨注:己丑,十二日。),要挟季桓子在稷门之内和自己举行盟誓,庚寅那天(杨注:庚寅,十三日。),又另外举行仪式专门诅咒不遵守这一盟约的人。接着赶走了出自季家的大夫公父歜(公父文伯)以及秦遄,两人都逃往齐国。

一些补充:

下面是上面几条《左传》中提及日期的干支排列,涉及的日期我用红色标出:

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

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

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

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

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

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

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

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

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

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

杨伯峻先生注“季平子行东野”曰:

行,巡行视察。杜《注》:“东野,季氏邑。”《汇纂》以为近费之地。俞樾《平议》以为东野非邑名,乃东鄙之义,《经》、《传》皆无此文例,不足信。

杨伯峻先生注“阳虎将以璵璠敛”曰:

璵璠音余烦。《说文》:“璵璠,鲁之宝玉。”杜《注》以为“君所佩”。盖据《吕氏春秋?安死篇》高《注》。

杨伯峻先生注“改步改玉”曰:

杜《注》:“昭公之出,季孙行君事,佩璵璠,祭宗庙。今定公立,复臣位,改君步,则亦当去璵璠。”《周语中》,先民有言,改玉改行,亦此意。步即行步,据《礼记?玉藻》,君与尸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据郑《注》及孔《疏》,越是尊贵之人,步行越慢越短,接武者,第一步开始后,第二步徐行过前半步;继武者,第一步与第二步紧接;中武者,第一步第二步间须容一足之地,以其步履须广阔。因其步履不同,故佩玉亦不同;改其步履之急徐长短,则改其佩玉之贵贱,此改步改玉之义。

《文物春秋战国史》74页:

山西曲沃晋墓出土诸侯一级组佩多套,其形制为多璜组成的圈状佩饰,璜与璜之间以玑珠相隔,两端各饰一璧,最长者达1.8米,用璜50余个。这么长的佩饰,是高级贵族参加重大典礼时表示身分和节步之用的。佩饰很长,有一定重量,在典礼仪式上只有稳步按礼的规范动作行进,才不至于把佩饰搞乱、搞坏,这样也才体现出贵族的仪节和风范。《礼记?玉藻》载:“趋于《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下面是虢国墓地所出三组联璜组玉佩的图片,悬垂长八十多公分到一米二以上(其他地方所出据说还有长一米八左右的),出自《虢国墓地所出三组联璜组玉佩考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公山不狃”曰:

杜《注》:“不狃,季氏臣费宰子洩也。为君,不欲使僭。”《论语?阳货篇》“公山弗扰以费畔”,即此公山不狃。但所叙与《传》文有异,详《论语译注》。《潜夫论?志氏姓》:“鲁之公族有公山氏,姬姓也。”《通志?氏族略》:“公山氏以字为氏。”

《论语?阳货第十七》: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杜预《注》“公父文伯”云:“文伯,季桓子从父昆弟也。阳虎欲为乱,恐二子不从,故囚之。”

杨伯峻先生注“大诅”曰:

诅,祭神以加祸于某某。大诅者,与诅者多也。

杜预《注》“逐公父歜及秦遄”云:“歜即文伯也。秦遄,平子姑壻也。《传》言季氏之乱。”

“东野”(杨注:杜《注》:“东野,季氏邑。”《汇纂》以为近费之地。俞樾《平议》以为东野非邑名,乃东鄙之义,《经》、《传》皆无此文例,不足信。),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8.0,北纬35.4(费以东)。

“费”——“比蒲”——“毗”(杨注:“费”,《释文》音“秘”。费伯,鲁大夫,费亭当在今山东省-鱼台县旧治西南。郎,地名,当在今鱼台县旧治东北十里。#据《读史方舆纪要》废鱼台县西南有费亭,费与极均在今金乡县南而稍东,郎与极亦在废鱼台县附近。#比蒲,杜无注,不知在今何地。定十三、十四年均大蒐于比蒲。李贻德《贾服注辑述》云:“以叔向论鲁事曰‘君有大丧(昭公生母死),国不废蒐。国不恤君,不忌君也。’云‘不忌君’,可见蒐事出于三家,明大众尽在三家。”#毗”,《公羊》作“比”,音同相通假,其地无考。),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5,北纬34.9(鱼台县西南,“比蒲”与“毗”或亦在此处)。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关于“稷门”,见下面“鲁”及其周围一些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图中黑色的一团就是“鲁”的城垣,包括护城河,北面和西面利用了泗水。城中阴影部分是当时的居住低、作坊和墓地等,分布的很稀疏。但左下部分没有是因为现代城区覆压无法勘探。城中黑色的线是当时的河道,棕色的线是当时的道路,这些道路与城墙相交的地方就是城门。据曲英杰先生《史记都城考》,鲁国之城门从正南门(南东门)起顺时针依次为:雩门,稷门,吏门,西门,子驹之门,争门,北门,莱门,上东门,东门,石门。曲先生认为南面偏东还有一门是鹿门,但据《曲阜鲁国古城》,考古勘探排除了那一带还有另一座城门的可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无疆de行者,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